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1|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他生平唯一的書法,獻給了妓女!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085e8f942b501b675be0f6544bcfb04.jpg

杜牧【張好好詩】

杜牧,西安人。字牧之,中進士第,曾官司勛員外郎,後遷官中書舍人。工行草書。唐代著名大詩人,有【樊川集】二十卷傳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後人稱爲小杜。他唯一的傳世書法【張好好詩】,寫給了妓女,可以說這是一封情真意切的感人情書。

e1ef66065ee538199225285aac5b1acc.jpg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 縱28.2cm,橫16.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普及下歷史常識。中國古代妓女概念要比我們現在所說、所理解的要寬泛。兩大類,有藝妓(歌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從事藝術表演活動,如同今日娛樂明星;而後者主要出賣色相,就是今日人們普遍認爲的娼妓。

f4ef2bdae41b236ede17af77f6341c87.jpg

別緊張,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她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爲她而作,並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2400f7ce23d19ed5a480c1bedfd8123d.jpg

b71f83c595b30466a8602acfae3f5b40.jpg

【張好好詩】,杜牧大和九年作並書。書體爲行書。杜牧傳世墨跡只此一件。其書字體姿媚,用筆勁健,轉折處如孫過庭【書譜】。歷代評之甚多,清包世臣贊曰: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幸致。

d6bc2956440136a78acd208cb10e95c8.jpg

作品有中實之妙,武德以後,遂難言之。古今書訣,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筆畫中須直、不得輕易偏軟之說,雖非道出真際,知識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張好好詩】云『大有六朝風韻』者,蓋亦賞其中截有豐實處在也。

c99389c2c0c81ea1f0ecab13f497a47c.jpg

【藝舟雙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爛漫者,菁華內竭,而顏色外褪也;草木秋深,葉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氣外敝也。書之爛漫,由於力弱,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爛漫之弊至幅後尤甚。戲鴻堂摘句【蘭亭詩】、【張好好詩】,結法率易,格致散亂,而不爛漫者,氣滿也。氣滿由於中實,中實由於指勁,此詣甚難至,然不可不知也。

6df4da4ea3dd3dccd2076ac019cdfbe4.jpg

該卷書用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

18dc5cb981a73a65b0a37ac8e4d70ae3.jpg

茲後曾遞藏於宋賈似道、明項元汴、張孝思、清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據【式古堂書畫記考·卷七】所記,該卷後元人諸跋,是從唐趙模【千字文】後移來。【宣和書譜】、【悅生所藏書畫別錄】、【平生壯觀】、【大觀錄】、【吳越所見書畫錄】、【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0f461e0154aec112462e2c7ea7bd4d6a.jpg

該卷曾被清遜帝溥儀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後歸張伯駒所有。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贈政府,此珍貴文物重爲故宮博物院收藏。

擴展閱讀:李白與杜牧的書法誰更強?

得瑟炊煙花 發表於 2025-4-9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杜牧〖張好好詩〗的文學與書法價值】

杜牧【張好好詩】墨跡作爲唐代詩人唯一傳世書作,其價值遠超"贈妓"表象。此卷蘊含中晚唐士大夫文化精神與書法美學精髓,需從三個維度深入闡釋:

一、歷史語境中的"妓"文化辨正
唐代教坊制度下的歌妓實爲專業藝術家群體。張好好"善歌琵琶,名振京師"(【太平廣記】),其藝術造詣可比當代國家級院團首席。杜牧以"聘婷裊十三餘"起筆,遵循的是白居易【琵琶行】開創的士妓酬唱傳統。這種文人雅集模式,實爲盛唐以降的文化沙龍,與後世狹邪之游有本質區別。

二、詩書合璧的藝術成就
此卷書法呈現典型的"中實美學":1. 行筆取法二王體系而強化中截力度,如"秋"字豎畫沉雄如杵;2. 結字欹側取勢而重心穩固,暗合孫過庭"險不至崩"之論;3. 麻紙硬筆產生的飛白效果,恰似【書譜】"帶燥方潤"之境。包世臣指出的"中截豐實",實爲晉唐筆法核心秘奧。

三、文本的深層解讀
詩中"洛城重相見"至"淚盡金縷衣"的敘事轉折,暗含對會昌滅佛後文化衰微的隱喻。杜牧以"少年垂白須"自況,將個人感傷升華爲時代悲鳴。這種"以艷語寫沉痛"的手法,實承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之遺緒。

此卷的文物價值更不容忽視:宋代內府裝裱形制、宣和七璽的完整保留,使其成爲研究唐宋書畫鑑藏的標準器。項元汴"天籟閣"收藏印與梁清標題跋的流傳序次,構建出清晰的千年遞藏譜系。

結語:【張好好詩】實爲唐代士人精神世界的三維投影——文學上承元白新樂府之思,書法中得晉唐筆法之正,情感里寄家國身世之慨。後世若僅以"名妓情書"視之,不啻買櫝還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