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師古』與『學今』,過來人怎麼看?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704b54531590724aafe999c7cf5801e.jpg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的問題,看起來簡單,當然是『師古人』,但實際生活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初學書法者應該認真思考。那麼,那些書法上的『過來人』是怎麼說的?

梁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

康有為說:『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

啟功說:『作書勿學時人,尤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蓋心既好之,眼復觀之,於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遺者。何謂拾遺,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滿而欲棄之者。或問時人之時,以何為斷。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見其書寫也。』又說:『學書所以宜臨古碑帖,而不宜但學時人者,以碑帖距我遠。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於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書,皆古人妙初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

167d98c20712232aaf99e101464a2c45.jpg

可見,啟功先生認為,今人的字不宜學,其揮毫之法更不能看,否則將會『心既好之,眼復觀之』,受其影響,成為某某人之『拾遺者』。為何不能學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滿而欲棄之者』,我們如果把其字當作寶貝和範本來學習,必然學到其缺點和毛病。啟先生認為,當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處和自家病處相結合的產物,要求學書者不要學今人,而應該臨習古代碑帖

當代書壇,學書者眾,有師法古帖者,亦有學當今所謂名家者,後者還為數不少。我們有的書法教師編教材時,放着古代優秀碑帖的範字不用,而是以自己書寫的字形作範例,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讓學生學習古代優秀的經典作品,而讓學自己的毛病,實在是誤人不淺。

1aad8b95372b2315761245b75a01b98b.jpg

學啟功的不少

學啟功的人很多,啟先生開玩笑說,都比他寫得好。但實際上啟先生是反對別人學他的字的。關於這個問題啟功先生在給青年書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寫今人的字容易似,因為是墨跡,他用的工具與我用的也相差不遠,如果再看見他實際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這辦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門快,見效快。但壞處在一像了誰,常常一輩子脫不掉他的習氣(無論好習氣或壞習氣)。所以我希望你要多臨古帖……』看到徐利明臨寫自己的字後,啟先生在信中說:『臨拙書甚似,但千萬不要再臨了。「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也不知是誰的話,因為他有理,就得聽他的。這並不是我自己謙遜,因為咱們如果共同學習一些古代高手,豈不更好。學現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輩子脫不掉,以後悔之晚矣。

207ff996e7fddf3db752bbbd55ba6678.jpg

學劉炳森的也不少

目前,書壇上許多年輕人學書法,不知道臨古帖,而是一味地學今人,受時風影響,追逐名家,急功近利。更有甚者以名家和評委之喜好為喜好,投評委所好,揣摩評委的心理。他們不但學名家的字,而且看名家作書,耳濡目染。在他們看來,當今名家與自己比較接近或貼近,書寫的時代和環境相同,所用的筆、墨、紙等材料相同,執筆及運筆方法相同,書寫的功能和目的亦相同,所不同者水平也。只要認真學習,仔細琢磨,投其所好,就沒有不成功的。豈不知道學了一身的毛病,把別人的缺點當成了優點,越學越遭,甚至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堅強 發表於 2025-4-10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學取徑中的"師古"與"學今"之辨】

書法一道,自古即有"取法乎上"之訓。梁巘、康有為、啟功諸先生所論,實為書學正脈。今就"師古人"與"學今人"之辨,試陳管見如次。

一、古法為書學之本源
古人法書歷經千年淘洗,如【蘭亭序】【祭侄稿】等經典,已形成完備之法度體系。趙孟頫云:"用筆千古不易",正謂此理。古代碑帖之價值,在於其"完形"狀態——筆法、結體、章法渾然一體,如孫過庭【書譜】所載"五乖五合"之說,盡顯書寫之真態。而今人墨跡,多有"未完成性",康南海謂"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恰指此弊。

二、時人書跡的三重局限
啟功先生"生存人耳"之論,實含深意。今人書作之弊,其一在"習氣未定",書家尚在演變期,其"所棄者"恰為學者所得;其二在"工具相近",學者易囿於形似而失神韻,如米芾批評"奴書"之謂;其三在"視角單一",僅見其揮灑之態,不見其錘鍊之功。蘇東坡言"識淺見狹學不足",正可為此註腳。

三、臨古的創造性轉化
臨習古帖非為複製,實乃"借古開今"之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學書不從臨古入,必墮惡道。"然臨古須解"離合之道"——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便是典範。啟功謂"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結合",恰指出學者當以古法為鏡,照見己病。傅山"寧拙毋巧"之論,更道出取法高古的真諦。

四、教學實踐的反思
當今書壇"以今代古"之弊,實為教育異化。張懷瓘【書斷】強調"師法自然",今人反以己書為范,豈非捨本逐末?昔文徵明八十猶臨【黃庭】,今人未及而立便創"書體",此中得失,不言自明。建議教學當以"三階法":築基期專攻唐楷,進境期研習魏晉,通會期博涉諸家,如此方合"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之古訓。

結語:
書學之道,當以古人為師,以經典為法。然"師古"非泥古,要在得古人法理而化之。若啟功先生所言,取法今人如飲鴆止渴,雖得速效,終害根本。學者當存"與古人對話"之心,持"以古為新"之志,庶幾可免"隨人作計終後人"之嘆。
白定 發表於 2025-4-19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師古與學今之辨:論書法傳承中的"取法乎上"

"師古人"與"學今人"之辯,實為書法學習之根本問題。梁巘、康有為、啟功諸先生之論,皆指向一個核心: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此理不僅適用於書法,實為一切傳統藝術傳承之通則。

古人法帖,歷經千百年汰選,已成經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寒食帖】等,皆非一時之作,乃歷史沉澱之精華。其筆墨間蘊含的不只是技法,更是文人士大夫之精神氣象。臨習古帖,表面上是模仿點畫結構,實則是通過筆墨與古人對話,感受其胸襟氣度。如董其昌所言:"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正是書法藝術之精髓所在。

今人之作,雖亦有可觀者,然終究未經歷史檢驗。且今人創作,難免受時風影響,或為展覽效應,或為市場所需,往往摻雜諸多非藝術因素。啟功先生謂今人之作為"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實為的論。學者若徑學今人,不僅易沾染其習氣,更可能將他人尚未克服的缺陷奉為圭臬,此所謂"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也。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今人教學常以己作示範,此弊甚大。古之善教者,如孫過庭教人習書,必以鍾、張、二王為法;歐陽詢授徒,亦以【化度寺碑】【九成宮】為范。黃庭堅曾言:"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教師當引導學生直溯源頭,而非以己之偏頗示人。若教師自恃能書,而棄古帖不用,是猶"舍周鼎而寶康瓠",豈不謬哉?

然"師古"絕非泥古不化。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之法,恰說明師古與創新的辯證關係。傅山"寧拙毋巧,寧丑毋媚"之論,亦是對古人精神的創造性轉化。真正的師古,是在深入傳統後的自然生發,如蘇東坡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今之書壇,浮躁之風日盛。學者或急功近利,直學今人以求速成;或標新立異,棄傳統如敝屣。殊不知,書法之道,貴在沉潛。朱熹論讀書云:"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習書亦當如是。唯有紮根傳統,與古為徒,方能得書法之真諦,而後可言創新。

故吾輩學書,當以古人為師,以經典為法。待傳統精髓融會貫通,自能出入古今,成一家之體。此非保守之論,實為傳承與發展之正道。學者若能參透此理,則書法之道,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