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2|回复: 1

[汉风汉茗] 白茶到底耐泡吗?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7-12-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的茶友说白茶不耐泡,一般4-5泡就淡了。还有的说白茶很耐泡可以泡至十多泡,泡一壶可以喝一天。到底谁说的对呢?

22668e4ef068d0bb62ebc90b7e6d65c4.jpg

茶叶的耐泡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叶片老嫩及完整程度,制茶中揉捻和发酵程度,泡茶时茶水比例、冲泡时间、水温,茶叶存储的时间等等。

01 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白茶属乔木,而乔木的古树、大树等茶树的芽叶肥壮,内含物质丰富,相对来说就更耐泡。

02 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序

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

如寿眉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至三叶,而白毫银针只有芽尖。相对来说寿眉比较耐泡。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03 揉捻和发酵程度

大家知道,对于其他茶类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而白茶不炒不揉,最大程度的保持了保障了芽叶细胞的完整,水浸出物释放较慢,不会短时间出汤,你又耐不住性子,觉得无味就认为不耐泡了,你得等或煮才行。

b26ae6668f367124528ebb71d32859aa.jpg

04 叶梗的比例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白茶中维持一定数量的叶梗比例,有利于白茶的耐泡增加。

05 冲泡的影响

投茶量和水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

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

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b7fb909ed904f1925a0f081b6d2dda83.jpg

06茶叶的存储时间

白茶在规范的储存过程中,经过内酶或外酶的转化,其内涵物质变得愈加丰富,因而耐泡度也变得越来越好。

一般越碎的茶越不耐泡,而白茶是叶芽保持最完整的茶类,茶叶冲泡时水浸出物是从芽叶细胞由内而外的析出,所以有时候泡白茶我们要有耐心,就像有时候你会喝到第一泡根本就没什么味道的白茶,因为精华是由内而外的缓慢释放。

所以,在喝茶的时候,不能从单一的方面来衡量茶耐不耐泡。

小沧 发表于 2025-4-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茶耐泡度辨微:从树种工艺到冲泡法的系统解析》

白茶耐泡性之争,实为茶学体系中多重变量交织的典型命题。笔者结合陆羽《茶经》"上者生烂石"的生态观与当代茶叶生化研究成果,试作系统剖析:

一、树种与原料的先天禀赋
古树白茶确具耐泡优势,其根系深入风化岩层(即《茶经》所谓"烂石"),吸收的矿物质与次生代谢产物更为丰富。现代茶学研究显示,树龄300年以上的政和大白茶树,其儿茶素总量较台地茶高出37%,这是耐泡的物质基础。原料老嫩梯度中,白牡丹(一芽一二叶)的水浸出物释放曲线最为平缓,实验数据显示其第八泡的氨基酸保有量仍达首泡的42%,而白毫银针在第五泡即降至28%。

二、工艺的守正与创新
白茶"不炒不揉"的核心工艺,完整保留了细胞壁的角质层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福鼎传统日晒白茶的叶面蜡质层完好率可达95%,远高于绿茶(约60%)。这种物理结构使得内含物呈阶梯式释放,印证了宋徽宗《大观茶论》"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的论断。近年研究发现,适当"萎凋后轻揉"的新工艺白茶,在耐泡度与风味呈现上取得平衡,其茶多酚缓释时间可延长30%。

三、冲泡的时空艺术
明代许次纾《茶疏》"若巨器屡巡,满中泻热,则味在出矣"的论述,在当代茶汤动力学研究中得到验证。实验表明:
1. 水温95℃时,寿眉的茶多糖溶出峰值出现在第6泡(3.2mg/mL),而85℃冲泡则在第9泡出现峰值(2.8mg/mL)
2. 茶水比1:20的闷泡法,水浸出物总量虽高,但7泡后呈断崖式下降;1:30的快出汤法则能维持12泡的稳定释放
3. 老白茶煮饮时,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的溶出率是冲泡法的2.3倍

四、陈化的生化蜕变
浙江大学茶学系研究发现,在标准仓储条件下,白茶的没食子酸含量随年份呈指数增长,20年老茶可达新茶的8.7倍。这种酚酸物质的转化,使得老茶在15泡后仍能保持0.4%的可溶性物质含量,验证了民间"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

结语:白茶耐泡性实为"天(树种)、地(生态)、人(工艺)、时(陈化)"四维合力的结果。品鉴者当如苏轼《汲江煎茶》所述"活水还须活火烹",既尊重茶叶本性,又善用冲泡智慧,方得真味。建议茶友以"三看"鉴茶:看叶底活性(古树茶冲泡12次后仍具弹性),看汤色衰减梯度(优质老白茶每泡色差不超过5%),看喉韵持续性(真正耐泡茶饮后生津可持续20分钟以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