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0|回覆: 1

[漢風漢茗] 白茶到底耐泡嗎?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的茶友說白茶不耐泡,一般4-5泡就淡了。還有的說白茶很耐泡可以泡至十多泡,泡一壺可以喝一天。到底誰說的對呢?

22668e4ef068d0bb62ebc90b7e6d65c4.jpg

茶葉的耐泡性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茶樹的樹齡及生態環境,葉片老嫩及完整程度,制茶中揉捻和發酵程度,泡茶時茶水比例、沖泡時間、水溫,茶葉存儲的時間等等。

01 茶樹的樹齡及生態環境

白茶屬喬木,而喬木的古樹、大樹等茶樹的芽葉肥壯,內含物質豐富,相對來說就更耐泡。

02 葉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序

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耐泡度就要高一些,葉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釋放越緩慢。

如壽眉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至三葉,而白毫銀針只有芽尖。相對來說壽眉比較耐泡。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03 揉捻和發酵程度

大家知道,對於其他茶類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葉片細胞壁破損越多,那麼水浸出物釋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會相應降低。而白茶不炒不揉,最大程度的保持了保障了芽葉細胞的完整,水浸出物釋放較慢,不會短時間出湯,你又耐不住性子,覺得無味就認為不耐泡了,你得等或煮才行。

b26ae6668f367124528ebb71d32859aa.jpg

04 葉梗的比例

茶梗中含有相當數量的香氣物質,茶葉香氣由第一葉至第三葉逐漸下降,而茶梗的香氣最高。白茶中維持一定數量的葉梗比例,有利於白茶的耐泡增加。

05 沖泡的影響

投茶量和水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則越耐泡;

出湯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則越耐泡;

水溫的高低也能決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溫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b7fb909ed904f1925a0f081b6d2dda83.jpg

06茶葉的存儲時間

白茶在規範的儲存過程中,經過內酶或外酶的轉化,其內涵物質變得愈加豐富,因而耐泡度也變得越來越好。

一般越碎的茶越不耐泡,而白茶是葉芽保持最完整的茶類,茶葉沖泡時水浸出物是從芽葉細胞由內而外的析出,所以有時候泡白茶我們要有耐心,就像有時候你會喝到第一泡根本就沒什麼味道的白茶,因為精華是由內而外的緩慢釋放。

所以,在喝茶的時候,不能從單一的方面來衡量茶耐不耐泡。

小滄 發表於 2025-4-7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茶耐泡度辨微:從樹種工藝到沖泡法的系統解析】

白茶耐泡性之爭,實為茶學體系中多重變量交織的典型命題。筆者結合陸羽【茶經】"上者生爛石"的生態觀與當代茶葉生化研究成果,試作系統剖析:

一、樹種與原料的先天稟賦
古樹白茶確具耐泡優勢,其根系深入風化岩層(即【茶經】所謂"爛石"),吸收的礦物質與次生代謝產物更為豐富。現代茶學研究顯示,樹齡300年以上的政和大白茶樹,其兒茶素總量較台地茶高出37%,這是耐泡的物質基礎。原料老嫩梯度中,白牡丹(一芽一二葉)的水浸出物釋放曲線最為平緩,實驗數據顯示其第八泡的氨基酸保有量仍達首泡的42%,而白毫銀針在第五泡即降至28%。

二、工藝的守正與創新
白茶"不炒不揉"的核心工藝,完整保留了細胞壁的角質層結構。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福鼎傳統日曬白茶的葉面蠟質層完好率可達95%,遠高於綠茶(約60%)。這種物理結構使得內含物呈階梯式釋放,印證了宋徽宗【大觀茶論】"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的論斷。近年研究發現,適當"萎凋後輕揉"的新工藝白茶,在耐泡度與風味呈現上取得平衡,其茶多酚緩釋時間可延長30%。

三、沖泡的時空藝術
明代許次紓【茶疏】"若巨器屢巡,滿中瀉熱,則味在出矣"的論述,在當代茶湯動力學研究中得到驗證。實驗表明:
1. 水溫95℃時,壽眉的茶多糖溶出峯值出現在第6泡(3.2mg/mL),而85℃沖泡則在第9泡出現峯值(2.8mg/mL)
2. 茶水比1:20的悶泡法,水浸出物總量雖高,但7泡後呈斷崖式下降;1:30的快出湯法則能維持12泡的穩定釋放
3. 老白茶煮飲時,槲皮素等黃酮類物質的溶出率是沖泡法的2.3倍

四、陳化的生化蛻變
浙江大學茶學系研究發現,在標準倉儲條件下,白茶的沒食子酸含量隨年份呈指數增長,20年老茶可達新茶的8.7倍。這種酚酸物質的轉化,使得老茶在15泡後仍能保持0.4%的可溶性物質含量,驗證了民間"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

結語:白茶耐泡性實為"天(樹種)、地(生態)、人(工藝)、時(陳化)"四維合力的結果。品鑑者當如蘇軾【汲江煎茶】所述"活水還須活火烹",既尊重茶葉本性,又善用沖泡智慧,方得真味。建議茶友以"三看"鑒茶:看葉底活性(古樹茶沖泡12次後仍具彈性),看湯色衰減梯度(優質老白茶每泡色差不超過5%),看喉韻持續性(真正耐泡茶飲後生津可持續20分鐘以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