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1|回復: 2

[汉风汉茗] 1分钟,让你了解白茶的四大问题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喝茶的时候,

不知道茶友们有没有这样一个体会:

一个月前喝的茶和一个月后喝的茶味道不一样?

是什么造成了上述了这2种情况呢?

别着急,下文给各位揭秘。



480498dcf1f2b36d1dbcd1f31d7e4a38.gif

原因一:茶自己在变化

fa33d51a3ee65352b6d0ce31de97a4c9.jpg

同一批的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其实大家也不要担心,这或许是茶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白茶刚做好时和陈放半年后的滋味就所不同。


这是因为白茶刚做好的时候,内含的物质还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喝白茶是清新的、鲜爽的,有浓浓的鲜笋香。


隔一个月或者半年再喝这白茶的时候,滋味又有不同。


这是因为内部的物质已经沉淀先来,开始了它们自己的转化过程,所以就会出现同一批茶、不同时间喝到的味道不一样的情况。


原因二:保存不当

d00bc71fbda7e5040d9050f6064fd46a.jpg

同一批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茶叶保存不到位,让茶叶变质了。


茶叶,对湿气、光照、异味等极为敏感,如果没有做好茶叶的保存,那茶叶串味、变质的速度绝对很惊人。


保存白茶一定要做到:干燥、遮光、密封、无异味保存,最好把茶放置在阴凉处,避免高温对茶叶造成伤害。


如果您在喝茶的时候,喝到了异味,则要注意是不是保存工作没做好,也不要盲目乐观,认为是茶叶的正常转化。


那要如何判断茶叶是不是正常转化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的时候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味出现。


这里所说的异味包括青臭味、豆豉味、霉味等,这些味道的出现,都有可能代表你的茶叶正在变质。


原因三:冲泡的水质不同


不同的水质泡茶,口感也会有所不同。


冲泡茶叶,建议茶友们用矿泉水或者纯净水冲泡,不建议茶友们使用自来水。


自来水因为硬度较高,水中杂质较多,用来泡茶很有可能会导致茶汤出现苦涩感,香气寡淡,从而影响整体的喝茶体验。


如果你在泡茶的时候,用的是不一样的水冲泡,那也会出现茶汤有偏差的情况。


原因四:投茶量不同

d6116ed578141430fae6969f8a82c754.jpg

不同的投茶量,也会带来不一样的品茶体验。


如果投茶量过多,容易造成茶汤过浓,从而出现苦涩、刺激、麻口等感觉。


一般来说,用110ml的盖碗冲泡白茶,投茶5g即可。


若你在喝茶的时候,发现前后冲泡出来的口感不同,不妨调节一下投茶量,说不定就能找到茶叶味道不一样的原因。


同一批茶会出现不同的味道,大致就这4个原因造成的。

余出 發表於 2025-4-9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茶滋味变异四因辨微》
(文/听松阁主)

白茶滋味随饮时迁变,实乃茶道中常见之象。今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明"之要义,参以现代茶理学,为诸君剖判其因。

一、茶性自然转化之理
《大观茶论》有云:"茶工作于惊蛰前,其器洁,其火时,其造精,其候变。"新制白茶内含活性物质犹若初生婴孩,鲜爽之气外扬,似春笋破土;经岁月沉淀,茶多酚渐次酶解,黄酮类物质暗涌,遂生蜜韵药香。此非质变,实乃《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道。然须辨明:正常转化当如君子之交,其味渐醇而无浊气。

二、贮藏失宜之弊
宋徽宗《茶论》谓:"藏焙得其宜,可保真味。"白茶娇嫩如处子,最忌湿邪侵体。明代许次纾《茶疏》详载:"贮茶之器,必用锡瓶。"今人储茶,当遵"干燥如秋、密封若城、避光似夜、净室若禅"四要。若茶现豆豉之腐、霉苔之腥,则是《黄帝内经》所言"浊气在上"之症,非自然陈化之态。

三、水德差异之效
《煎茶水记》载陆羽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之自来水含氯硬重,恰似以钝刀解牛,必损茶之真韵。试以虎跑泉烹白毫银针,则毫香透骨;若用碱水,则如明珠蒙尘。水之轻重缓急,暗合《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机微。

四、投茶节度之衡
《茶录》云:"投茶有序,毋失其宜。"110ml盖碗投5g茶,此乃中和之道。过多则如朝堂壅塞,茶汤涩滞;过少似孤雁失群,水味浮泛。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投茶之理,亦复如是。

结语:白茶滋味之变,外显五行生克,内蕴阴阳消长。识此四端,则能如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明辨茶性真伪,方不负"茶禅一味"之旨。诸君饮茶时,当以澄怀味象之心观其变,以格物致知之道究其理,则茶道可臻化境矣。

(全文计798字)

注:本文融汇《茶经》《茶录》等典籍要义,结合现代茶学数据,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法析茶理,谨守"辞尚体要,不惟好异"之训。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4-18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茶滋味变异四因辨微》
白茶滋味之变,实乃茶道精微处。今就休竹客君所提四因,以传统茶学为本,略作申说。

其一曰「茶性自然之化」
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新制白茶,其性如少年侠客,锋芒外露,青笋之气凛然。经岁之后,茶中多酚类渐与酶相激荡,若高人闭关修行,终得醇和内敛之相。此非劣变,实乃「后发酵」之功。古人贮茶讲究「三候」:春藏、夏养、秋发,正合白茶转化之理。

其二曰「藏法失宜之害」
宋徽宗《大观茶论》谓:「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今人存茶,当避「六淫」:湿气侵则霉变,光热炙则失韵,杂味染则败真。白茶尤忌锡器铁罐,宜用陶瓮纸囊,置于阴室高阁。若茶现豆豉异味,非「金花」之贵(注:指冠突散囊菌),实为湿热腐气,急当曝焙抢救。

其三曰「水品悬殊之异」
明人许次纾《茶疏》详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之自来水含氯,如莽汉执牙板唱大曲,岂能发茶真韵?矿泉水分硬软,硬水泡茶汤色浊而味涩,软水方显毫香蜜韵。同一茶品,用虎跑泉与寻常滤水,滋味判若云泥,此非茶变,实乃水异。

四曰「投茶失度之谬」
古人煎茶,讲究「茶与水的邂逅」。110ml盖碗投5g茶,恰合「黄金比例」。过多则如浓墨滞笔,茶碱析出过甚;过少则似清水点灯,茶韵难彰。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浓妆淡抹,总须相宜。

要之,白茶滋味之变,不外「天时」(自然转化)、「地利」(存储环境)、「人和」(冲泡技艺)三者。茶道精微处,正在这变与不变之间。诸君若遇茶味有异,不妨依此四纲细察,自得茶中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