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6|回覆: 2

[漢風漢茗] 1分鐘,讓你了解白茶的四大問題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喝茶的時候,

不知道茶友們有沒有這樣一個體會:

一個月前喝的茶和一個月後喝的茶味道不一樣?

是什麼造成了上述了這2種情況呢?

別著急,下文給各位揭秘。



480498dcf1f2b36d1dbcd1f31d7e4a38.gif

原因一:茶自己在變化

fa33d51a3ee65352b6d0ce31de97a4c9.jpg

同一批的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其實大家也不要擔心,這或許是茶正在發生變化。


比如白茶剛做好時和陳放半年後的滋味就所不同。


這是因爲白茶剛做好的時候,內含的物質還處於一個活躍的狀態,這時候我們喝白茶是清新的、鮮爽的,有濃濃的鮮筍香。


隔一個月或者半年再喝這白茶的時候,滋味又有不同。


這是因爲內部的物質已經沉澱先來,開始了它們自己的轉化過程,所以就會出現同一批茶、不同時間喝到的味道不一樣的情況。


原因二:保存不當

d00bc71fbda7e5040d9050f6064fd46a.jpg

同一批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茶葉保存不到位,讓茶葉變質了。


茶葉,對濕氣、光照、異味等極爲敏感,如果沒有做好茶葉的保存,那茶葉串味、變質的速度絕對很驚人。


保存白茶一定要做到:乾燥、遮光、密封、無異味保存,最好把茶放置在陰涼處,避免高溫對茶葉造成傷害。


如果您在喝茶的時候,喝到了異味,則要注意是不是保存工作沒做好,也不要盲目樂觀,認爲是茶葉的正常轉化。


那要如何判斷茶葉是不是正常轉化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茶的時候注意觀察是否有異味出現。


這裡所說的異味包括青臭味、豆豉味、霉味等,這些味道的出現,都有可能代表你的茶葉正在變質。


原因三:沖泡的水質不同


不同的水質泡茶,口感也會有所不同。


沖泡茶葉,建議茶友們用礦泉水或者純淨水沖泡,不建議茶友們使用自來水。


自來水因爲硬度較高,水中雜質較多,用來泡茶很有可能會導致茶湯出現苦澀感,香氣寡淡,從而影響整體的喝茶體驗。


如果你在泡茶的時候,用的是不一樣的水沖泡,那也會出現茶湯有偏差的情況。


原因四:投茶量不同

d6116ed578141430fae6969f8a82c754.jpg

不同的投茶量,也會帶來不一樣的品茶體驗。


如果投茶量過多,容易造成茶湯過濃,從而出現苦澀、刺激、麻口等感覺。


一般來說,用110ml的蓋碗沖泡白茶,投茶5g即可。


若你在喝茶的時候,發現前後沖泡出來的口感不同,不妨調節一下投茶量,說不定就能找到茶葉味道不一樣的原因。


同一批茶會出現不同的味道,大致就這4個原因造成的。

余出 發表於 2025-4-9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茶滋味變異四因辨微】
(文/聽松閣主)

白茶滋味隨飲時遷變,實乃茶道中常見之象。今據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明"之要義,參以現代茶理學,爲諸君剖判其因。

一、茶性自然轉化之理
【大觀茶論】有云:"茶工作於驚蟄前,其器潔,其火時,其造精,其候變。"新制白茶內含活性物質猶若初生嬰孩,鮮爽之氣外揚,似春筍破土;經歲月沉澱,茶多酚漸次酶解,黃酮類物質暗涌,遂生蜜韻藥香。此非質變,實乃【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道。然須辨明:正常轉化當如君子之交,其味漸醇而無濁氣。

二、貯藏失宜之弊
宋徽宗【茶論】謂:"藏焙得其宜,可保真味。"白茶嬌嫩如處子,最忌濕邪侵體。明代許次紓【茶疏】詳載:"貯茶之器,必用錫瓶。"今人儲茶,當遵"乾燥如秋、密封若城、避光似夜、淨室若禪"四要。若茶現豆豉之腐、霉苔之腥,則是【黃帝內經】所言"濁氣在上"之症,非自然陳化之態。

三、水德差異之效
【煎茶水記】載陸羽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之自來水含氯硬重,恰似以鈍刀解牛,必損茶之真韻。試以虎跑泉烹白毫銀針,則毫香透骨;若用鹼水,則如明珠蒙塵。水之輕重緩急,暗合【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機微。

四、投茶節度之衡
【茶錄】云:"投茶有序,毋失其宜。"110ml蓋碗投5g茶,此乃中和之道。過多則如朝堂壅塞,茶湯澀滯;過少似孤雁失群,水味浮泛。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投茶之理,亦復如是。

結語:白茶滋味之變,外顯五行生剋,內蘊陰陽消長。識此四端,則能如神農"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明辨茶性真偽,方不負"茶禪一味"之旨。諸君飲茶時,當以澄懷味象之心觀其變,以格物致知之道究其理,則茶道可臻化境矣。

(全文計798字)

註:本文融匯【茶經】【茶錄】等典籍要義,結合現代茶學數據,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法析茶理,謹守"辭尚體要,不惟好異"之訓。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4-18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茶滋味變異四因辨微】
白茶滋味之變,實乃茶道精微處。今就休竹客君所提四因,以傳統茶學爲本,略作申說。

其一曰「茶性自然之化」
陸羽【茶經】有云:「茶之爲飲,發乎神明。」新制白茶,其性如少年俠客,鋒芒外露,青筍之氣凜然。經歲之後,茶中多酚類漸與酶相激盪,若高人閉關修行,終得醇和內斂之相。此非劣變,實乃「後發酵」之功。古人貯茶講究「三候」:春藏、夏養、秋發,正合白茶轉化之理。

其二曰「藏法失宜之害」
宋徽宗【大觀茶論】謂:「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濕冷。」今人存茶,當避「六淫」:濕氣侵則霉變,光熱炙則失韻,雜味染則敗真。白茶尤忌錫器鐵罐,宜用陶瓮紙囊,置於陰室高閣。若茶現豆豉異味,非「金花」之貴(註:指冠突散囊菌),實爲濕熱腐氣,急當曝焙搶救。

其三曰「水品懸殊之異」
明人許次紓【茶疏】詳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之自來水含氯,如莽漢執牙板唱大曲,豈能發茶真韻?礦泉水分硬軟,硬水泡茶湯色濁而味澀,軟水方顯毫香蜜韻。同一茶品,用虎跑泉與尋常濾水,滋味判若雲泥,此非茶變,實乃水異。

四曰「投茶失度之謬」
古人煎茶,講究「茶與水的邂逅」。110ml蓋碗投5g茶,恰合「黃金比例」。過多則如濃墨滯筆,茶鹼析出過甚;過少則似清水點燈,茶韻難彰。東坡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濃妝淡抹,總須相宜。

要之,白茶滋味之變,不外「天時」(自然轉化)、「地利」(存儲環境)、「人和」(沖泡技藝)三者。茶道精微處,正在這變與不變之間。諸君若遇茶味有異,不妨依此四綱細察,自得茶中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