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3|回復: 1

[汉风汉茗] 焙茶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焙茶又称制茶或者炒茶。即是用温火对茶叶进行烘培,是一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制茶技术。

  焙茶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存贮存。用寓贮于焙、既贮又培的制茶方法,是古人留给后代的一个宝贵资源。经过烘焙是蒸青绿茶经烘焙而成,口感独特,火香浓郁,而且具有去油腻的效果。

  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叶常温,这样水分逐渐蒸发后而茶叶的又都保留在,所谓色、香、味俱全,在这等技术上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焙茶既是烘焙茶叶,又是贮藏茶叶的方法。

  在进行焙茶时的火源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行业习惯上一般采取『一寸』为界,当然各地在制作上会有所差异,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描述『温温然,所以养色香味也』。宋代焙茶时还要用焙篓和火炉。『先将煮燃的炭放于火炉中,再以未煮燃的炭围在已燃炭的四周,上用轻灰稍加覆盖。把空焙篓先放炉上烘烤,"以驱散茶焙中的潮气,再将茶置于焙中』。茶焙中的温度也要有一定的控制,『以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于烫人手者为佳』。焙好的茶料则存于『漆器中缄藏之』,如此焙贮,以保持茶色常新。

ea7f607572a7b3725b4604a2af35aacc.jpg


引申知识:〖茶录〗中的茶器有哪些?

茶焙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明代的散条形茶,放于茶焙中培时,则先用大盆贮火,再在旧火灰里埋进未煮燃过的炭,再用已燃过的炭块盖子上面后,将火盆放于茶焙下烘茶。以焙至炒米香为佳。

5bed8cd15e512d44144ea22b2d00d207.jpg

249b9c8e0791aa0922a816a15258dc1d.jpg


  焙茶会导致茶叶的内含物质凝聚,在冲茶时可以泡出焙火之前更多的物质。焙的较成功的茶叶,在冲泡时他的头三泡都不错,较耐泡水较顺。焙不好的就只有火燥味水硬,泡时就一下子把物质冲出来,第二泡就没味了。

  根据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干茶用手捻碎后不是粉末状而是片状或颗粒状,茶多表现为清香,细闻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的杂味,多见于只经过走水焙的毛茶或因为发酵不足不敢深焙的茶,为不合格的火。

  轻火:茶多表现为花香,香气高扬,多见于黄观音等清香品种中,汤色多为淡黄色,叶底可见明显的『绿叶红镶边』,适合由绿茶、花茶等茶类转向接触岩茶的茶友。

  中火:茶多表现为花香和果香的复合,见于肉桂等传统高香品种,汤色多为蛋黄色叶底隐约可见『绿叶红镶边』,适合已经品饮过一段时日岩茶的茶友。

  足火:茶多表现为果香,见于水仙等传统耐火品种,干茶时可见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冲泡至叶面舒展开后可见叶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汤色多为金黄色适合有一定岩茶茶龄的茶友。

  高火:茶多表现为焦糖香,见于肉桂、水仙等品种,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深黄色

  病火:茶多带焦味,见于火温过高吃火较急的茶,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黄黑色,茶汤浑浊,叶底全部或部分碳化,久泡叶片也不会舒展开,不适合饮用,属于焙火失败的茶品。

  炭焙茶是传统工夫茶的加工工艺,现在市面上已经所见不多,可从三个方向来分辨:

  1.从茶干上来分辨:真正的炭焙茶,它的茶面是不会像上蜡一样油油亮亮的,它看起来有些灰灰雾雾的不太起眼,但内涵茶韵、喉韵、泡水、后劲十足。

  2.从泡开的茶香上分辨:真正的炭焙茶当您泡开后,其茶香隐含一股深沉内敛的炭火香,感觉有些甘甘甜甜的,而非一般电焙的(巴火香)。

  3.从茶汤中分辨:真正的炭焙茶开汤后不管是轻焙重焙,其汤色不论橙黄、橙红必定是明亮清澈的。且茶汤中所蕴含的炭香一定是从第一泡陪您到最后,是真正始终如一的。

传统方法焙完的茶,不适宜立即引用,因为有阵浓厚的『火辣味』适宜存放一段时间,等这些『火辣味』去掉后再行品用。

贺券 發表於 2025-3-30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焙茶之道:火候精微与古法传承

焙茶作为传统制茶工艺之精粹,其技法源流可溯至唐代茶事之兴。陆羽《茶经》虽未专述焙法,然宋代蔡襄《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已系统记载焙茶要义,足见其技至宋已臻成熟。今就古法焙茶之精要,略陈三昧。

一、火候之辨:阴阳相济
焙茶首重火候调控,正如蔡襄所言"温温然"方为至境。古法讲究"隔火煨焙",以炭火为基,外覆冷炭,再覆炉灰。此三重结构暗合阴阳之道:中心阳火为用,外围阴炭为蓄,灰层为调。焙工须以掌探温,体感微灼即止,此乃人体感官与火候相参的绝妙智慧。明代许次纾《茶疏》更载"火烈香清,锅寒神倦"之要诀,足见火候掌控之精微。

二、器具之妙:五行相生
宋代焙茶器具尤重材质与形制。焙篓以竹编就,取其疏朗透气之性;火炉用陶土烧制,存其聚热保温之能;贮藏则用大漆密封器物,合"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之五行生克。此等器具配伍,实将焙茶工艺提升至道器相合的哲学层面。观《大观茶论》所载"焙数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可知器用之道关乎茶质根本。

三、藏养之智:时空交参
古法焙贮一体,深蕴藏养之理。茶经烘焙后,水分降至3%以下,此时封存于漆器,既防潮气侵袭,又避光害。此"以焙代贮"之法,实乃时空智慧的结晶:以火功锁住茶之精华,借密闭延缓氧化进程。明代罗廪《茶解》谓"藏茶宜燥又宜凉,湿则味变而香失,热则味苦而色黄",恰与古焙法互为印证。

今人研习焙茶,非惟习其技,更当究其道。古人制茶,以火候调阴阳,以器用合五行,以藏养参时空,将日常工艺升华为天地人三才贯通的修行。此中精义,犹待吾辈于袅袅茶烟中细细体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