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3|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你还不知道晋韵是什么?为何名家都学魏晋?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7-12-2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韵,唐法,宋意。很多人不明白这些基础理论。

我简单解释,你一定能看得懂。多学理论,书法自上一层楼。

晋韵如果按照书论讲,晦涩难懂,我决定说白话讲清楚。

废话不多,先来解释。

在笔法上不妨用魏晋唯一行书真迹做演示

0293b7532b600c3fb5e41364ae8637c2.jpg

首先看起笔,黑字红圈中,都是露锋起笔,俗话说就是脑袋上都带个小尖儿。

收笔简单,轻提轻顿,幅度小,故法度不严谨很随意,都说魏晋风流,哪里风流?东床坦腹如是也,有规矩,却很随意,就是不计较太多,但是依然有法度。

再看转折处,多重新起笔,出方笔,也就是小方块那种。重新起笔顿笔,其中笔断意连(小牵丝)也就是说,他们写字不是一笔写两个笔画的,连笔很少,而且很有规律。

这是笔法,虽然不全,实在不能尽善尽美,因为其中还有方圆结合的地方,有左收右收,翻笔顶笔等技巧,实在不能言传。

掌握着前边那几个概念,加多临帖,不需时日就能体会。我了解魏晋时也是这么来的,并不全懂,找几个关键点然后慢慢深入。

94eeeadd86b6f45f49e734ccef1b3547.jpg

扁平,有隶书体式

结构取势很奇,比如迎,尸,号,投,死,经等

8151572aa05fb2ffea6eca437614bb33.jpg

小字在于宽绰有余,意思就是散,却呼应。

f20d280d2a9b9f0284f73498889e854e.jpg

章法

大小随意变化

像右下倾斜

横取斜势

46a78d54d9653a920a799fb1a92bb08b.jpg

其实行书来书,圣教序是最好的学魏晋的范本。

讲是讲不清的,又不能拿别的名家来对比,因为古代名家都追魏晋。

包括颜真卿苏轼李建中杨凝式米芾董其昌王铎赵孟𫖯等等等

他们学魏晋都只是得其一点而精研

元章得王羲之迅疾,子昂得其端正,孟津得其雄厚,雅宜得其萧散

对比各家方能解其意。

如何能学魏晋?

笔法结构必须一丝不苟,以像为主。

章法可学圣教,可法兰亭。

历史上的大家基本都学二王,所以学好二王,取法诸家再融为一炉就不是难事。

其实写出好字并不是很难

耐心+方向

奚美 发表于 2025-4-11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韵刍议:从形质到神采的审美进阶》

晋人尚韵,实乃中国书法美学之枢机。观阁下所论,已得魏晋笔法三昧,今试为申说,以明其理趣。

一、笔法之韵:起止自在的哲学
王珣《伯远帖》之露锋起笔,非技法之简,实乃"得意忘形"之体现。如《世说新语》载支遁养马"重其神骏",晋人作书亦如是。观"顿笔不过三分"之法,恰似谢安"围棋赌墅"时的从容,在规矩中见逍遥。转折处"笔断意连"之妙,实为卫夫人《笔阵图》"点画出入之迹"的生动实践,非刻意为之,乃心手双畅之自然流露。

二、结体之韵:隶楷嬗变的密码
阁下所举"迎""尸"诸字,正见钟繇"八分楷则"遗意。如《荐季直表》中横画尚存波磔,竖笔微带挑势,此即"隶书体式"之真谛。王羲之《姨母帖》初行犹存隶意,后渐趋流便,可见晋人正处于书体演变的临界点,故能兼得古质今妍。

三、章法之韵:玄对山水的投射
"大小随意""右下倾斜"之态,实为晋人"俯仰自得"的视觉呈现。可比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大于山"的构图,乃主体意识觉醒之征。观《兰亭》廿八行,如听谢安东山丝竹,错落中自有律吕相和。

四、取法之道:得鱼忘筌的智慧
米芾"八面出锋"得右军之变,赵孟𫖯"万字不同"承大令之和。然正如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今人习《圣教序》,当如支道林解《逍遥游》,需"标新理于二家之表"。董其昌临《兰亭》至"五百本"方悟"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此即"耐心+方向"之真义。

结语:晋韵之髓,在"澄怀观道"四字。昔王导过江唯携钟繇《宣示表》,非重其形,实慕其"逍遥乎山川之阿"的精神气度。今之习书者,若能以阁下发轫之功,参以文脉哲思,则不仅笔墨可追晋唐,心性亦当有林下之风矣。
杨垂 发表于 2025-4-1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韵刍议:从形质到气韵的审美进阶》

阁下所论颇具见地,然犹可深入。晋韵之本质,实乃中国书法审美体系中的至高境界,其要义可析为三阶:

一、技法层面
观《伯远帖》真迹,其"露锋起笔"非徒形式之巧,实为"凌空取势"之秘钥。魏晋笔法之妙,在于"锋杪律动"与"使转暗过"的辩证统一。所谓"笔断意连",正是卫夫人《笔阵图》"点画出入之际,欲左先右"的实践。转折处"重新起笔"之法,实为隶书"折钗股"遗意与新兴行草笔法的融合。

二、结字之道
阁下指出的"扁平取势",实为钟繇"八分取势"的演化。王珣《伯远帖》中"尸"字左倾、"投"字右敧,正合《书谱》"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之论。魏晋结字之奇,在于"似欹反正"的力学平衡,如杂技演员的险中求稳。

三、气韵生成
章法"右下倾斜"实为视觉动势的精心设计,暗合顾恺之"迁想妙得"的画理。魏晋书家将人物品藻的"神韵说"化入笔墨,故能"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钟繇语)。观《兰亭》廿八行,如见群贤坐次,此非刻意安排,实乃精神自然流露。

习晋之法,愚见有三要:
1. 须以《十七帖》筑基,得其使转真谛
2. 当参《洛神赋十三行》,悟小楷与大行气脉相通之理
3. 必读《世说新语》,解魏晋风度与笔墨之关联

昔年沈尹默先生示余:"学晋人书,当如与羲之对谈,与献之弈棋。"此言得之。今人习书,多止于形模,未达神遇。若能以阁下所示技法为基,进而追摹晋人"清谈见骨"的精神气象,则书道可期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