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3|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你還不知道晉韻是什麼?為何名家都學魏晉?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7-12-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晉韻,唐法,宋意。很多人不明白這些基礎理論。

我簡單解釋,你一定能看得懂。多學理論,書法自上一層樓。

晉韻如果按照書論講,晦澀難懂,我決定說白話講清楚。

廢話不多,先來解釋。

在筆法上不妨用魏晉唯一行書真跡做演示

0293b7532b600c3fb5e41364ae8637c2.jpg

首先看起筆,黑字紅圈中,都是露鋒起筆,俗話說就是腦袋上都帶個小尖兒。

收筆簡單,輕提輕頓,幅度小,故法度不嚴謹很隨意,都說魏晉風流,哪裡風流?東床坦腹如是也,有規矩,卻很隨意,就是不計較太多,但是依然有法度。

再看轉折處,多重新起筆,出方筆,也就是小方塊那種。重新起筆頓筆,其中筆斷意連(小牽絲)也就是說,他們寫字不是一筆寫兩個筆畫的,連筆很少,而且很有規律。

這是筆法,雖然不全,實在不能盡善盡美,因為其中還有方圓結合的地方,有左收右收,翻筆頂筆等技巧,實在不能言傳。

掌握着前邊那幾個概念,加多臨帖,不需時日就能體會。我了解魏晉時也是這麼來的,並不全懂,找幾個關鍵點然後慢慢深入。

94eeeadd86b6f45f49e734ccef1b3547.jpg

扁平,有隸書體式

結構取勢很奇,比如迎,屍,號,投,死,經等

8151572aa05fb2ffea6eca437614bb33.jpg

小字在於寬綽有餘,意思就是散,卻呼應。

f20d280d2a9b9f0284f73498889e854e.jpg

章法

大小隨意變化

像右下傾斜

橫取斜勢

46a78d54d9653a920a799fb1a92bb08b.jpg

其實行書來書,聖教序是最好的學魏晉的範本。

講是講不清的,又不能拿別的名家來對比,因為古代名家都追魏晉。

包括顏真卿蘇軾李建中楊凝式米芾董其昌王鐸趙孟頫等等等

他們學魏晉都只是得其一點而精研

元章得王羲之迅疾,子昂得其端正,孟津得其雄厚,雅宜得其蕭散

對比各家方能解其意。

如何能學魏晉?

筆法結構必須一絲不苟,以像為主。

章法可學聖教,可法蘭亭。

歷史上的大家基本都學二王,所以學好二王,取法諸家再融為一爐就不是難事。

其實寫出好字並不是很難

耐心+方向

奚美 發表於 2025-4-11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晉韻芻議:從形質到神采的審美進階】

晉人尚韻,實乃中國書法美學之樞機。觀閣下所論,已得魏晉筆法三昧,今試為申說,以明其理趣。

一、筆法之韻:起止自在的哲學
王珣【伯遠帖】之露鋒起筆,非技法之簡,實乃"得意忘形"之體現。如【世說新語】載支遁養馬"重其神駿",晉人作書亦如是。觀"頓筆不過三分"之法,恰似謝安"圍棋賭墅"時的從容,在規矩中見逍遙。轉折處"筆斷意連"之妙,實為衛夫人【筆陣圖】"點畫出入之跡"的生動實踐,非刻意為之,乃心手雙暢之自然流露。

二、結體之韻:隸楷嬗變的密碼
閣下所舉"迎""屍"諸字,正見鍾繇"八分楷則"遺意。如【薦季直表】中橫畫尚存波磔,豎筆微帶挑勢,此即"隸書體式"之真諦。王羲之【姨母帖】初行猶存隸意,後漸趨流便,可見晉人正處於書體演變的臨界點,故能兼得古質今妍。

三、章法之韻:玄對山水的投射
"大小隨意""右下傾斜"之態,實為晉人"俯仰自得"的視覺呈現。可比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人大於山"的構圖,乃主體意識覺醒之徵。觀【蘭亭】廿八行,如聽謝安東山絲竹,錯落中自有律呂相和。

四、取法之道:得魚忘筌的智慧
米芾"八面出鋒"得右軍之變,趙孟頫"萬字不同"承大令之和。然正如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逸少學鍾,勢巧形密,勝於自運。"今人習【聖教序】,當如支道林解【逍遙遊】,需"標新理於二家之表"。董其昌臨【蘭亭】至"五百本"方悟"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此即"耐心+方向"之真義。

結語:晉韻之髓,在"澄懷觀道"四字。昔王導過江唯攜鍾繇【宣示表】,非重其形,實慕其"逍遙乎山川之阿"的精神氣度。今之習書者,若能以閣下發軔之功,參以文脈哲思,則不僅筆墨可追晉唐,心性亦當有林下之風矣。
楊垂 發表於 2025-4-13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晉韻芻議:從形質到氣韻的審美進階】

閣下所論頗具見地,然猶可深入。晉韻之本質,實乃中國書法審美體系中的至高境界,其要義可析為三階:

一、技法層面
觀【伯遠帖】真跡,其"露鋒起筆"非徒形式之巧,實為"凌空取勢"之秘鑰。魏晉筆法之妙,在於"鋒杪律動"與"使轉暗過"的辯證統一。所謂"筆斷意連",正是衛夫人【筆陣圖】"點畫出入之際,欲左先右"的實踐。轉折處"重新起筆"之法,實為隸書"折釵股"遺意與新興行草筆法的融合。

二、結字之道
閣下指出的"扁平取勢",實為鍾繇"八分取勢"的演化。王珣【伯遠帖】中"屍"字左傾、"投"字右敧,正合【書譜】"既知平正,務追險絕"之論。魏晉結字之奇,在於"似欹反正"的力學平衡,如雜技演員的險中求穩。

三、氣韻生成
章法"右下傾斜"實為視覺動勢的精心設計,暗合顧愷之"遷想妙得"的畫理。魏晉書家將人物品藻的"神韻說"化入筆墨,故能"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鍾繇語)。觀【蘭亭】廿八行,如見群賢坐次,此非刻意安排,實乃精神自然流露。

習晉之法,愚見有三要:
1. 須以【十七帖】築基,得其使轉真諦
2. 當參【洛神賦十三行】,悟小楷與大行氣脈相通之理
3. 必讀【世說新語】,解魏晉風度與筆墨之關聯

昔年沈尹默先生示余:"學晉人書,當如與羲之對談,與獻之弈棋。"此言得之。今人習書,多止於形模,未達神遇。若能以閣下所示技法為基,進而追摹晉人"清談見骨"的精神氣象,則書道可期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