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3|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顏體這麼寫,味道才純正!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7-12-27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真卿晚年楷書如火純情,結構具有端莊豁達、舒展開朗、動靜結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點,最具影響力的作品當屬【顏勤禮碑】,【顏勤禮碑】在拙重中見挺拔雄肆之氣概,堪稱顏楷巔峯。

今天我們以【顏勤禮碑】為例,為大家揭秘顏體秘訣。顏體這麼寫,味道才純正!

一、【顏勤禮碑】的內在氣質

顏體這種氣質具體表現為:

1、 莊嚴正氣,這就是上面所說的顏體氣質。

2、偉岸飽滿,顏體一反唐初書法勁瘦內斂為主的特點,寫出豐腴厚重外拓來。字形有左右外脹的感覺。

3、元氣充沛,表現在:

(1)用筆:顏體的筆劃豐滿渾厚,不能寫輕飄,無論粗細裏面務必要貫有氣力。不僅是運筆中間,就是到末端出鋒處也不可用手腕、手指輕輕掃出,要筆筆力送至末梢。

(2)結構:不但是筆劃,就是空白之處,也要布白勻稱並想像裏面有大氣充盈之感,寫出空間場的感覺。而不使一處狹窄拘緊、這就是古人既要寫黑(用筆)、也要寫白(空白)的精髓。

二、【顏勤禮碑】的筆法

臨摹毛筆可選狼毫、兼毫和羊毫,筆宜大不宜小。開始可用手工紙的元書紙、毛邊紙,因其表面毛糙、有滲水性。可疊6-10cm的格子練習。以後逐漸可混用宣紙,以訓練適應宣紙的能力。不要用報紙練習。

1、橫

右尖橫:斜切筆後,向右略斜慢慢提細到尖,不能過快,要求力送到尖。如『直』第一橫、『日中間橫。

d1a00cf4667095bc55bd993ac1ba4686.jpg
  

左尖橫:輕觸紙後,向右漸行漸重,不可起筆就向右掃,這樣以後寫行草時會露尖,最後逆收,如『左』數橫及『行』橫:

長橫:一種起筆如右尖橫,中間腰部略細,後面又略粗,到結尾處不向下墜逆鋒收筆。如:

另一種一直提細到最後再加重逆收:

2、豎

懸針豎:起筆斜切向下略加粗,到三分之二處時再逐漸提細至尖,尖處不可飄。

垂露豎:斜切筆後向下行,中間略向左漲,結尾處提向右下後再逆收。如『依』左豎,『館』右 『官』左豎。

3、撇

短撇:斜切後向左下方慢慢提細運行,力送到尖。

長撇:斜切後慢慢向左下送至筆尖,由於筆劃長,所以要求控制住。

柳葉撇:尖起後向左下行時,中間略粗,收筆再細。

豎撇:斜切豎行,有捺交叉時,交叉前均要直行,交叉後再向左下撇出,如『史』。

作勾的撇:將撇的寫法寫成勾。

4、捺

斜捺:起筆處有細起和粗起、直下和從下而上再轉彎行筆兩種;收筆處有缺口和無缺口兩種。顏真卿當時用硬毫,所以用力按後彈起自然會出缺口,今天大都用軟毫,就要按後再提筆向右平出:

起筆細後面有缺口。起筆從下而上再轉彎後有缺口。

後端無缺口:

起筆粗。走之捺:起筆一般均上行後再向右行,走到三分之一處就開始加重,形成獨特效果。走之捺基本都一波三折。

5、鈎

顏字的鈎是很有特點的,亦有缺口的和無缺口的兩種,結尾處均要按後略提回鋒鈎出,亦要力到尖不可太快。寶蓋鈎:

無缺口寫法同短撇:

豎彎鈎:

結尾處略提回鋒向上鈎出。

豎鈎:右邊略加粗,有外弧線,結尾處略提向左鈎出,注意鈎出時不要過分向上。豎鈎亦有彎度較大的,如『子』、『司』:

臥鈎:鈎時要略向左上方

斜鈎:斜切後向右下行,中間可略細,下部可略粗,略提後回鋒再向上鈎出:

橫折鈎:鈎法同前,只是在轉折處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另起筆,豎高出橫,形似聳肩;一是順勢向下,形似塌肩:

豎高於橫

順勢連寫

6、點

點分長短點,無論何種點,都要求寫的飽滿,最好一筆完成,不要修補。

短點:『小』的右點,『守』下面『寸』的點:

另『小』的左點要向左漲出,而『守』寶蓋左點向右漲出。我們先看長點:

寫顏體時最好都能中鋒,以肩肘帶腕來書寫,不用手指撥筆,以免造成出鋒處虛飄。寫字時不要屏住呼吸,全身要鬆弛,握筆也不要太緊,要感受筆尖對紙的摩擦。用筆和結構不可偏廢,臨習前後要仔細與帖對照,儘量寫像,這樣才能較快地學好顏體。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4-9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顏勤禮碑之正脈與筆髓】

顏魯公晚年書道,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化境。【顏勤禮碑】作為其楷書圭臬,誠如東坡所評"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其審美特質可概括為"廟堂氣象"與"金戈氣韻"的完美統一。今就碑學正脈,析其三重境界:

一、氣象論
顏體之莊嚴非板滯之相,實為"外圓內方"的哲學體現。觀【勤禮碑】"國"字外拓之勢如撐穹廬,"卿"字內擫之姿若抱圭璋,恰合【周易】"崇效天,卑法地"之旨。其結字中宮疏朗而四維開張,暗合"九宮八面"古法,每作橫畫必取"屋漏痕"之意,豎畫多含"萬歲枯藤"之姿。蘇齋老人謂"魯公作字如鑄鼎",此之謂也。

二、筆髓說
真卿用筆之妙,在於"錐畫沙"與"印印泥"的辯證統一。其橫畫起筆多取"蠶頭"之態,非簡單斜切,實為衄挫蓄勢之法。如"書"字長橫,先逆鋒取勢,中段提腕澀進,至尾端暗收"燕尾"而不露,此即董其昌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真諦。至於懸針豎,非直下求挺,乃"努"筆中含"戰行"之意,觀"神"字末筆可知。

三、墨法參
今人習顏多病"墨豬",實未解"綿裏裹鐵"之妙。魯公真跡雖豐腴而骨力彌滿,因其善用"八面出鋒"之法。臨池當以狼毫中鋒為主,使轉處須見"折釵股"之勁。建議初學以"三"字練橫勢,"川"字究豎法,"永"字參八法,待筆力沉厚,再求"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虛實之變。

習顏者當知,魯公書道晚年愈見"清雄",【勤禮碑】中"太""夫"等字,寬博中尤見峭拔,此正是"人書俱老"之境。今人若止求形似而失其神采,猶買櫝還珠耳。若能以篆籀之氣運筆,以廟堂之度結字,方得顏體三昧。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