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彈琴的第一件事,便是為古琴定弦,先聽各弦音是否音準,音不準則曲不和,故定弦為彈琴第一要事。 古琴不像鍵盤樂器那樣,一音一鍵一一對應,如或不准可請專業校師代勞調試,而古琴定弦則需操琴者自己來定。定弦對於受過系統音樂訓練的琴人來,可能不是難 事,但現代習琴者多為業餘琴人,以琴為修身養性之器,玩票而已,故定弦實非易事,尤其初習琴者,尤難。弦樂多有此病,俗語說:『調好胡琴一黃昏』,便是說 胡琴定音之難,古琴也是如此,下面便就定弦問題做已一管之窺。 古人琴學論著中,論音律、定弦者不少,但或是寥寥數語,一時難窺其理;或是繁雜紛亂,一時難理頭緒, 故初學者難以從中受惠。古琴有多調,常用者有五,然無非是正、外兩種。正調為其根本,十曲之中便有七八為正調,如【流水】、【梅花三弄】等。外調是在正調 的基礎上,用傳統『還宮轉調』的方法,或『緊角為宮』、或『慢宮為角』、或『順生』、或『逆生』,一一遞生而成,故定弦先定正調。 古琴的正調各音歷代均有律名與其對應,或以一弦為黃鐘、二弦為太簇、三弦為仲呂、四弦為林鐘、五弦為南呂、六弦清黃鐘、七弦為清太簇,因正調三弦為宮音,宮音正應仲呂,故此正調即稱為仲呂均(宋人姜白石持此說),或以一弦為林鐘,二弦為南呂、三弦為黃鐘,四弦為太簇、五弦為姑洗、六弦清林鐘、七弦為清南呂,因此三弦宮音正應黃鐘,故此正調又被稱為黃鐘均(明人朱載堉持此說)。然第一弦為黃鐘也好,林鐘也罷,此律究竟音有多高,歷代各有不同,也無定法,且多有紛爭,故中國傳統律學中的十二律只是一相對固定的音位而已,所以古代琴之音高我們無法考證。再加 之古琴人又多以文人自娛為主,多為獨奏,交通不便,又少有交流,所以當時大江南北古琴的定弦也無統一音高,只要所弦琴弦張力鬆緊適度,各弦音高『相對』音 階關係準確即可。 然古琴發展至今天,已不僅僅為廟堂祭祀之雅器,或隱士修身之清物,其音樂性已大大增強,加之琴家交流 也較為頗繁,故各地家各種琴弦之音高,孰優孰劣,便顯而易見,所以古琴各弦的固定音高今天便有一定法。現代琴家正調習慣被定為F調 (即1=F),一至七弦的音高借用西樂的音名分別為C、D、F、G、A、c、d(此 法為西樂音名,與古琴實際音高略有差別,但可忽略不記),相對唱名為 Sol、La、Do、Re、Mi、Sol、La (5612356)。此法定弦,各弦鬆緊適度,恰到好外,一弦不至於太松,七弦也不至於太緊。 了解古琴定弦,就必須先了解一下古琴定弦的原理,專業一點即古琴的『律制』。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在【琴律說】一文中首次提出『琴律』一詞,專為古琴創了一種律制——『琴律』,琴律雖也被後世律學界所接受,然其實就是『五度相生律』和『純律』兩種律制的一個組合體,非驢非馬,但卻渾然天成。關於兩律的細節,另文再作詳解,此處不作探討。而中國傳統的『三分損益法』便為『五度相生律』典型的一種生律方法,而傳統樂器中管、弦樂器又多用之,故古琴定弦『三分損益法』較為合適。 古琴定弦現在常用者有三,即散音定弦、按音定弦、泛音定弦等三種定弦法。 一、散音定弦 散音定弦法指單憑習琴者的聽力來調試一至七弦散音的音高。上文已提到,一至七弦的音高借用西樂的音名 即分別為C、D、F、G、A、c、d,知道各弦的音高,便需自已來一一對應,或辨各弦音之音程,或分析一、六弦及二、七弦之間的倍半相 和關係。【溪山琴況】一文在論及琴之『和』時,曾這樣寫道:『散和者,不按而調,右指控弦,迭為賓主,剛柔相劑,損益相加,是為至和。』此條雖非專為散音 定弦而寫,但我們也可借鑑一二。 散音定弦法,如若沒有很強的聽力,很難定準,尤其對於初學者來講,更是難以操作。散音定弦時,可選用 一首自己特別熟悉的、且只有散音的小琴曲來輔助判別一下。如散音定弦時,可以選用【笑傲江湖】一曲來校正,如先依次散歷七至三弦,簡譜即為6 5 3 2 1—,再散歷五至一弦,簡譜為3 2 1 6(低音) 5(低音)—。散音定弦法雖說門檻較高,對習琴者的聽力 有極高要求,但此法簡單易作,大有用場,如在雅集、琴會等場合不方便做大幅度的調弦時,可用此法簡單調試。 習琴者現在也常藉助校音器或音叉來調試各弦之音高,使七弦所屬音分別與校音器之C、D、F、G 、A、c、d等七音一一對應,此舉也方便實用,值得推廣。但有一點我們需要清楚,現在大多校音器或音叉是依『十二平均律』原理製成,如果用這樣的校音器來定七條弦的散音音高,便與傳統的『三分損益法』定弦法有一定的差異,名弦之音也會存在一些微小的音差,律學稱之『古代音差』。如用『十二平均律』校音器所調琴之大二度,其 間的音程要小於傳統的『三分損益法』所定音程(十二平均律兩大二度之間音數為200,而五度相生律之音為204), 而小三度則恰恰相反,校音器調出的小三度要比傳統的『三分損益法』所調音程略大些。(十二平均律兩小三度之間音數為300, 而五度相生律之音數為294)。理雖如此,但各律所差之音數,一般人難以分別,所以琴人自可忽略不計(僅為個人觀點,有琴友便 能明顯聽出其中之偏差),但其中的道理,我們不可不知。當然,如果校音器功能中能調整為用五度相生律來校音,則又無此弊端,另當別論。 二、按音定弦 按音定弦,古稱『仙翁法』,即一散一按正合【仙翁操】一曲中『仙』、『翁』二字,此法以一散一按兩弦以取其同聲來定其各弦之音,此指法謂大、小間勾(隔兩弦一挑一散為大間勾,隔一弦一挑一散為小間勾)。按音定弦時,按音只按琴弦之九徽、十徽處,因為九徽為本弦的子聲(即此弦散音的純五度音處),十徽為本弦的母音(即此弦散音的純四度處),【溪山琴況】一文中對於九、十徽也有論述:『按和者,左按右撫,以 九應律,以十應呂,而音乃和於徽矣』。 按音定弦法為典型的『三分損益法』,只要確定其中一條弦之音高,用『三分損益法』便能一一定出他弦。 如以三弦為例,三弦散音為宮(或Do 1)音,用校音器定其音高為F,其九徽處為全弦的三分點,三分損一, 宮生征,左手按九征即能找到征(或Sol 5)音,那麼此音正好與五弦的散音等高;三弦散音與一弦十征音也等高,此音也是一弦散音的母音,即宮生征,宮為征之母。如此類推,便可定出其它各弦音高,按音定弦順序簡略如下:(顧梅羹先生【琴學備要】定弦一文中有詳表,也可借鑑) 1、定三弦:先用校器音校定三弦為F音 2、定一弦:三弦散音與一弦十徽按音等高 3、定六弦:六弦散音與三弦九徽按音等高 4、定四弦:四弦散音與一弦九徽按音等高 5、定二弦:四弦散音與二弦十徽按音等高 6、定七弦:七弦散音與四弦九徽按音等高 7、定五弦:五弦散音與二弦九徽按音等高 按音定 弦,可用【仙翁操】一曲來輔助調弦,最後加以檢驗。 三、泛音定弦 散音與按音均難以調試準確,易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故最佳調定弦法為第二種:泛音調弦,現在琴人多用 此法。泛音定弦法也為典型的『五度相生律』,杜亞雄與秦德祥【中國樂理】一書中摘錄了歐洲樂理『五度相生律』的這樣一個概念:『按照泛音列中第二和第三分音之間的純五度關係產生各律的律制』。此處解釋的概念,雖說並非特指古琴,但與古琴大同小異,古琴只是在二分、三分音點的基礎上又加一四分音點而已。古琴的泛音調弦法,便是利用兩條弦上的二分、三分、四分(即七徽、九徽、十微等處)所產生的相同音來定弦的。如五弦十徽泛音與七弦九徽上的泛音均為羽(或La 6), 兩音等高。現在通常是先定五弦為F音,然後依次定出各弦。按音定弦順序簡略如下: 1、定五弦:先用校器音校定五弦為F音 2、定七弦:五弦十徽泛音應與七弦九徽泛音等高 3、定四弦:七弦七徽泛音應與四弦九徽泛音等高 4、定六弦:四弦十徽泛音應與六弦九徽泛音等高 5、定三弦:六弦七徽泛音應與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6、定二弦:五弦七徽泛音應與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7、定一弦:四弦七徽泛音應與一弦九徽泛音等高 因五徽與九徽同為各弦之三分點,兩處泛音等高;四徽與徽同為各弦之四分點,兩處泛音也等高,故五徽與 九徽,四徽與十徽均可相換,調弦時可根據各人方便選位而定,小朋友因手臂略短,便可在琴的中上准處為琴定弦。 按音定弦,可用【梅花三弄】泛音一段來輔助調弦,最後加以檢驗。 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古弦定弦,雖說繁雜,然不可不知也。 古人習字,必先磨墨,磨墨也為習字一趣,而非一累,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曾以 『讀 書真事業,磨墨靜功夫』 一聯來語磨墨之修養,當代另一位書法大師高二適先生也有『人言磨 墨墨磨人,磨穿鐵硯始堪珍』的詩句。我想古琴也是如此,定弦須從靜中得,穩中得,對琴人之耐心、內涵,頗有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