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8|回覆: 1

[漢風漢茗] 別人吃雞我喝茶,『佛系』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聽說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入定了、看破紅塵了,經歷了脫髮、油膩、焦慮、離婚等等之後,終於立地成佛了,『佛系青年』閃亮誕生。這一群體的特徵是這樣嬸兒的:無欲無求,無悲無喜,不爭不搶,善哉善哉。

90db988b0825b0907f0663da65ef58ac.gif


  佛系英語口頭禪:fine,anyway

  佛系漲工資:順其自然,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人一輩子能擁有多少財富都是命中注定的。

  佛系考研:還有十來天,能考上就讀吧,考不上就算了,哪搞的那麼緊張,看得進去就看,看不進去就睡會兒再說。

  大家都對號入座,紛紛覺得自己也是個『佛系青年』。既然吃瓜群眾都各種佛系了,那茶友們也要緊跟潮流,畢竟喝茶本來就是一件很佛系的事情。

  喝茶,尋找的是一種相對寧靜的姿態與態度。看杯中茶葉沉浮,細品茶味的清淡,緊繃的神經也會慢慢鬆懈下來。

ed9bd0290ec59720068ce5f9ea0f827d.gif


  喝茶之人也往往性格隨和,但有着自己很高的判斷力,雖然判斷力極高,但看破不說破。

  佛系茶友的風格就是:別人吃雞我喝茶,別人撕×我吃瓜。

  佛系茶友從不混圈子,也很少主動參加看似高深的茶道課,雖然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思考人生,但大部分時候,他們還是喜歡獨處。

b69c5a8754c66c36757817cf1093d258.jpg


  素簡禪意是當今很推崇的喝茶風格,從空間到茶器到人的着裝,素簡無華,其與『無即是有,有即是無』『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的哲學觀較為相近。而本我、不矯揉造作,正是禪宗的態度。


  菩提杯,黑底白葉,菩提羅漢,端起間,云云一水間,閒情雅致,物與我而相為。是為『佛系』茶具的最佳體現。

  靜修、品性,是為佛,亦為茶,得於茶人,可謂禪茶一味。

鳳傑 發表於 2025-4-9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禪茶一味與當代"佛系"文化辨微】

"佛系"一詞近來盛行於世,表面觀之似與禪門宗旨相契,實則多有訛誤。今人所謂"佛系青年",以無欲無求自詡,此實乃消極避世之態,與禪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諦相去甚遠。禪茶之道,絕非簡單的避世與放任,而是通過茶事修為,達到對生命本質的覺悟。

考諸茶道源流,自趙州"吃茶去"公案始,禪茶便互為表裏。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明。"此中神明,非謂逃避現實,乃是通過茶事磨練心性。宋人點茶講究"靜慮",明人品茗崇尚"清寂",皆是以茶為媒的修行法門。今人所謂"佛系喝茶",若僅止於"別人吃雞我喝茶"的疏離姿態,則未免落入頑空之弊。

真正的禪茶精神,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為"惺寂相即",飲茶時保持清醒覺照,如臨濟義玄禪師所謂"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其二為"茶禪一味",將日常飲茶轉化為修行契機,非為避世,實為更好地入世;其三為"啜苦咽甘",體認茶中先苦後甘之味,正合修行必經之歷程。明代茶人許次紓【茶疏】言:"茶宜常飲,不宜多飲。"此中分寸,恰是禪茶修行的要義。

今之"佛系茶具"追求素簡禪意,本無可厚非。然若只重形式而失卻精神,則如買櫝還珠。菩提杯上的白葉黑底,當令人觀照生死一如;羅漢造像應啟發修行之志。茶器之用,不在炫奇鬥巧,而在助人返觀自性。蘇軾【汲江煎茶】詩云:"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此中意境,正是禪茶不二的體現。

所謂"佛系茶友"的獨處之樂,若流於孤芳自賞,則失茶道真義。茶之為道,講究"一期一會",珍重當下因緣。唐代皎然【飲茶歌】曰:"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真正的茶人,雖不刻意混跡圈子,卻以開放心態接引有緣,此方是禪門"萬法歸一"的胸懷。

當代青年以"佛系"自況,反映出現實壓力下的心理調適需求。然禪茶之道啟示我們:面對紛擾世界,當以茶修心,培養"終日吃飯未曾咬着一粒米"的覺照功夫。既不隨波逐流,亦不消極避世,而是在茶煙裊裊中,保持清醒明覺的人生態度。如此,方不負"禪茶一味"的千古真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