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4|回覆: 1

[中醫養生] 祛濕氣最厲害的,不是薏米,而是它!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在中醫里,濕氣被稱爲濕邪,會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是健康的頭號殺手。濕氣長期存在於我們的身體當中,而且十人九濕。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祛』,其實這句話是形容人體內的濕氣過重,讓人的精神無法提起來,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6b1dbee20a22b4c29486a4a7db98076a.jpg

如何祛濕,很多人想到的是薏米,今天小編要告訴你,這樣東西祛濕最厲害,不是薏米,而是——芡實。

bd15ef8153627f95df1f98325544251a.jpg

芡(qiàn)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種子。新鮮的芡實生長在池沼湖泊中,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爲『水八仙』,並有著『水中人參』的美名,在南方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食物。它被大家熟知的是『雞頭米』。

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認爲,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濕。

若天氣熱中添濕、濕上加熱,極易損傷脾胃功能。脾爲濕困,運化失司,輕則出現食欲不振、胃口不佳等症狀,重則出現受納不快、腹脹腹瀉等疾病。

八珍粉里就有芡實與蓮子,很適合健脾除濕哦!

303bd2ccd2ec74006006649716b3e83a.jpg

芡實其實和另一種水生的食療上品蓮子是雙胞胎。

一是植物形態相近,同祖同宗,同出於睡蓮科植物。

二是性味相投,二者味甘澀而性平,均歸脾、腎二經,甘可補脾,澀可固腎,能止瀉、止帶、固精。可治脾虛久瀉、脾腎虧虛之帶下病、腎虛尿頻、滑精、遺精及小便不禁等證。

三是用途相通,二者均富含營養成分,可作食品服用,還常配伍爲用,以增強療效。

蓮子的補脾之力較芡實強,素有『脾果』之稱。可兼入心經,能補益心氣安神,可治心虛不寐之證,但其性平和。

芡實的除濕之力強於蓮子,斂而不燥不膩不留邪,治療脾腎氣虛,還能制水,以療水邪泛濫橫溢所致水腫者常用,但作用平和。

芡實和蓮子,一個除濕功能特別強,一個補脾之力特別強,兩者一起吃,再加點別的食材,那就是祛濕不可多得的食療方了。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4-8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芡實祛濕之效兼與蓮子配伍精義】

濕邪爲患,自古爲醫家所重。【內經】言"濕勝則濡泄",朱丹溪更謂"六氣之中,濕熱爲病,十居八九"。今人但知薏苡仁利濕之效,殊不知芡實(雞頭米)祛濕之功尤勝,其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誠如【本草求真】所載:"芡實如何補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實如何固腎,以其味澀之故。"

考芡實祛濕之妙,首在"標本兼顧":
一能健脾以絕濕源。【素問】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芡實甘補脾土,助運化水濕,猶疏渠之本;其澀性又可防脾精過泄,較之薏苡仁單純滲利,更合"脾喜燥惡濕"之性。清代名醫陳士鐸盛讚其"去濕而不耗氣",正謂此理。

二能益腎以利水化。腎爲水髒,芡實入腎經,既固攝下元防濕濁下注,又助氣化行水。【神農本草經】列芡實爲上品,稱其"主治濕痹腰脊膝痛",蓋因腎氣得充,則水濕自化。

三則除濕而不傷正。較之茯苓、澤瀉等滲利之品,芡實補澀並行,尤宜久濕致虛者。李時珍【本草綱目】特載其"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正顯其祛濕固本之能。

至若芡實與蓮子之配,堪稱祛濕黃金對藥:
• 蓮子爲"脾之果"(【本草備要】),長於補脾止瀉;芡實爲"水中之丹",功專祛濕固腎。二者同科同源,相須爲用,恰合"脾腎同治"之旨。
• 臨床運用時,若脾虛甚者,可遵【醫方集解】參苓白朮散之意,以蓮子爲君;若濕盛腫滿,則效法【沈氏尊生書】芡實茯苓粥,重用芡實。

今薦一食療古方:取芡實、蓮子各15g,配伍山藥30g、白扁豆10g,文火慢熬爲粥。此方暗合四君子湯健脾之意,又具水陸二仙丹(芡實、金櫻子)固腎之妙,最宜晨起空腹服之。若濕郁化熱,可佐薏苡仁10g;腎陽虛者,加益智仁6g,則祛濕之功更著。

須知祛濕之道,貴在明辨虛實。芡實雖佳,然【本草新編】有誡:"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中去濕,性又不燥,但氣平力緩,非比參苓之力厚也。"故臨證當察濕之兼夾,或佐芳香化濕,或配溫陽利水,方能盡顯"水中人參"之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