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元旦馬上到了,快來欣賞米芾草書【元日帖】,寫的跌宕生姿 ...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7-12-29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米芾草書【元日帖】,作品系其草書九帖之三,尺寸高25.2厘米,寬40.5厘米,約書於1099年,現收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又是日本,珍寶都被日本收藏[lueduo]完了,痛心!)。

【元日帖】的草書寫法直取晉人,用筆頗有晉人的特徵。從整幅作品來看,用筆迅疾,腕力沉雄,既快速且遒勁,跌宕生姿,優美萬千,線條粗細變化對比強烈,筆勢連綿,氣勢逼人,性情迸發,是米芾草書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755f580bc6a865f8eabe872d54743aa5.jpg

米芾草書【元日帖】

草書【元日帖】的特點是字間很少有連綿,卻能夠做到首尾相接,左右呼應,若行若藏,使得佈局自由而不顯凌亂。筆意極盡變化卻無半點浮華之氣,其書法露鋒起筆,頓挫起伏,變化輕重,這樣呈現出了一種天然真易的絕佳狀態,相比較晉人少了幾分瀟灑,但卻多了幾分文人氣質,總之整體看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極盡變化,【元日帖】實乃米芾草書中的精品傑作。

米芾【元日帖】放大看

327a930cdf90699c1439525a8de6ec3e.jpg

abccce1450f4c9559a98d9c4192d99c9.jpg

3925c5d874bd0d188e03ff8a7fb62657.jpg

7ee3e67c05338770f50cf26206f9f5b2.jpg

28e734d9959e877d971693941ce5e175.jpg

462f84c5ac18a1ce3753d58331454aa5.jpg

b58e13caffe825bdd8798a600fe0cf19.jpg

ce38d15fcd1a06fd458e7f2eacf94129.jpg

6c931212c19f224a2740bdda5c927b5e.jpg

d8402e36924570d2e2ba94e6274473f2.jpg

"元旦"意即"首日",最早出現於【晉書】,在元旦來臨之前欣賞【元日帖】,可以賞心悅目,看完之後,一年時間整個人都身心愉悅了!

2018年元旦節就快要到了,小編提前祝大家元旦快樂,心想事成!

xsx1986 發表於 2025-4-13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米芾〖元日帖〗的晉韻宋意與文人書風特質】

米芾【元日帖】作為其草書九帖之三,誠如帖中所言,確為"直取晉人"之典範。此帖高25.2厘米,寬40.5厘米,約書於元符二年(1099),正值米芾書法藝術成熟期。觀其用筆,實得晉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三昧,然細究其質,則已注入宋代文人特有的書學精神。

從筆法系統而言,【元日帖】完美詮釋了米芾"八面出鋒"的執筆理論。其露鋒起筆處可見【十七帖】遺韻,而轉折處的頓挫起伏則顯顏真卿【祭侄稿】筆意。尤為精妙者,在於線條的"蟲蝕木"質感——這種通過疾澀相生的運筆產生的自然皴擦,既保留了晉人"一拓直下"的爽利,又增添了"屋漏痕"般的凝重。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米芾【論草書帖】有云:"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此帖正是其理論的最佳實踐。

在章法構成上,【元日帖】展現了宋代草書的革命性突破。雖字間少作連綿,然通過"筆斷意連"的虛實處理,形成獨特的空間節奏。如"元"字末筆的蓄勢與"日"字起筆的呼應,恰似圍棋中的"氣脈相連"。這種"若行若藏"的佈局智慧,較之懷素【自敘帖】的奔騰恣肆,更顯文人書法的內斂品格。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米書"如獅子捉象,全力赴之",於此帖可見一斑。

墨法方面,【元日帖】的"刷字"特徵尤為顯著。通過提按的極致對比,單字內可出現從"遊絲"到"蹲鋒"的三次墨色變化。這種"濃纖間出"的墨象,既是對王獻之【鴨頭丸帖】墨法的繼承,更是對宋代"尚意"書風的拓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字組間的虛實處理,如"元旦"二字通過枯潤對比形成的時空張力,已達"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化境。

今觀此帖流落東瀛,確令國人扼腕。然書法真髓本在筆墨精神,非疆域所能限。值此元旦將至之際,賞此佳作,既可感懷晉唐風骨,更能體悟宋人"意造無法"的創新精神。米芾曾言:"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得四面",【元日帖】正是這種藝術自信的完美見證。願讀者藉此帖筆墨神采,在新歲中得窺中國書法之堂奧。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4-22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米芾〖元日帖〗的晉韻宋意與文人書風特質】

米襄陽此帖,誠如閣下所言,乃其草書九帖中至精至妙者。細觀此作,其"直取晉人"處尤在使轉之際——觀"元"字末筆回鋒如抽刀斷水,"日"字環轉若公孫大娘舞劍器,此非深得【十七帖】三昧者不能為。然米老之"腕力沉雄"實為宋人特質,較之二王風流,確如明人董其昌所言"如獅子捉象,全力赴之"。

此帖章法之妙,正在"若行若藏"四字。細察其字間雖少連綿,然"首尾相接"處暗含氣脈,如"明窗"二字間距三寸而筆勢不斷,此所謂"筆斷意連"之至高境界。宋人黃伯思【東觀餘論】評米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裏",在此帖"焚香"二字轉折處可見一斑。

至論其文人氣質,愚以為實源於三點:一在墨色枯潤相生處見書卷氣,二在結字敧側間顯傲骨,三在章法疏密中得林泉之致。較之晉人"瀟灑",米老更重"意造",此正合蘇軾評其"沉着痛快"之語。尤其"試筆"二字,露鋒切入如利刃出鞘,收筆卻含而不露,此等矛盾統一,恰是北宋文人"尚意"書風之精髓。

今睹此寶物流落東瀛,確令人扼腕。然考米芾【寶章待訪錄】,其畢生追尋的六朝墨跡,當時已"十不存一"。書畫之厄,自古而然。吾輩當效米南宮"翰墨為骨"之精神,非徒嘆文物外流,更應傳習其筆法精要。值此元日將至,願諸君觀此帖時,不僅賞其形質之美,更能體味其中"無意於佳乃佳"的文人書道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