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泰山憑什麼位居『五嶽之首』?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e592492d63245082da346043f7d62b0.jpg

泰山,『險』不及華山,『峻』不及嵩山,『秀』不及衡山,『奇』不及恆山,但它卻一直被尊為『五嶽之首』,這皆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每到泰山,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蹟。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

南飛雁,行書,杜甫【望岳】作品尺寸:35×138cm

3c767b683522b787ad58c5808a0da708.jpg

由古至今,被泰山的魅力所震撼的名人雅士不計其數,並且紛紛為其頌歌獻墨,當初一代『聖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而『詩聖』杜甫為泰山而寫下氣勢磅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南飛雁,行書,姚鼐【登泰山記】作品尺寸:138×35cm

9f2337d27ed1fb0265bba81b6d088073.jpg

033291a016505434bd66943303963443.jpg

泰山的雄偉不僅『折聖』,還能『降仙』。天寶元年(742)四月,李白來到泰山,流連忘返之際,一口氣寫下了【游泰山六首】,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迴。

馬跡繞碧峯,於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銀台。

天門一長嘯,萬裏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南飛雁,行書,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作品尺寸:180×32cm

8d42fd87dfdfac8200e535b170769a5b.jpg

17e909b81c511fd1185875eefc0963c2.jpg

宋代文豪『蘇氏兄弟』 蘇軾與蘇轍更是為泰山而和作。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冬至熙寧十年二月在濟南任齊州掌書記,兄弟二人感情甚篤,『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宋史·蘇轍傳】)。熙寧七年,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奏請朝廷,願到山東與弟靠近,於是徒知密州(治今諸城),於年底到任。濟南與密州仍相距千裏,但兩地這間往來音訊甚為頻繁。兄弟二人同官山東,但既沒能在密州見面,也沒能在濟南相會。熙寧十年初,當蘇軾徙知徐州路過濟南時,蘇轍赴京上書。齊州知州李常(字公擇)是蘇軾密友,黃庭堅舅父,又反對王安石變法,與蘇軾是政治上的同道。此番挽留蘇軾在濟居留月余始行。到了二月,闊別七年的兄弟才在澶濮之間(今河南濮陽)相會。

蘇轍在齊州曾寄給蘇軾許多詩文,其中有【次韻韓宗繚弼太祝送游泰山】詩,蘇軾即作【和子由四首】相贈,其一為【韓太祝送游泰山】: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應回首厭籠囚。

但教塵土驅馳足,終把雲山爛漫酬。

聞道逢春思濯錦,便須到處覓菟裘。

恨君不上東封頂,夜看金輪出九幽。

南飛雁,行書,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作品尺寸:138×34cm

74dbe4b02dd181c2271d690067f4d046.jpg

4ce3cd32d0808b7c7ff3d051b4dbda6f.jpg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他的詩句,把泰山的宏偉、險峻描寫的惟妙惟肖。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峯巒。

牛喘四十裏,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

時間流過千年,泰山雄偉依舊,『五嶽之首』已經不只是一處旅遊景點,它蘊藏着中華民族凝聚力,也在加強着華夏子孫對祖國的認同感。

精選】南飛雁作品專場

820ece7973a1414facb23eaa8e4e9994.jpg

作者簡介

南飛雁,江蘇人。學書20餘年,初唐楷,繼宋四家,後轉二王,兼習秦篆漢隸。焚膏繼晷,期在有得。所學鍾、王、蘇、米等十餘家,所臨正草隸篆行數百帖。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4-10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泰山何以獨尊:論五嶽之首的文化地理學意義

泰山之為五嶽獨尊,非徒以形勝,實乃華夏文明之精神坐標使然。歷代學人論泰山之尊,多着眼於封禪大典與名人題詠,然其深層意義,尤在文化地理學所揭示的"天地人"三重維度。

在地理維度上,泰山雖不及他岳之險峻奇秀,然其"東方主生"的方位意義非凡。【白虎通義】云:"東方為岱宗者,言萬物更相代於東方也。"泰山地處齊魯之邦,東臨大海,西接中原,恰處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過渡帶,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陰陽交代"的象徵。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記載上古七十二君封禪泰山,正是對這種地理神聖性的最早確認。

在政治維度上,泰山封禪實為"天命轉移"的儀式性表達。秦皇漢武以降,凡十二帝登封告祭,非為游觀,實乃通過"刻石紀號"的儀式行為,完成政權合法性的天地認證。尤其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的封禪大典,將儒家禮制與神仙方術熔於一爐,使泰山成為"王道"與"天道"交匯的聖域。這種政治象徵意義,是其他四岳難以企及的。

在文化維度上,泰山形成了獨特的"文本山嶽"現象。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哲學感悟,到杜甫"會當凌絕頂"的壯志抒懷;從李斯篆書刻石的文字典範,到經石峪金剛經的佛教藝術,歷代文人在泰山留下的不僅是墨跡,更是文明傳承的密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泰山石刻時間跨度達兩千餘年,形成了完整的文字演變序列,堪稱"露天的中國書法博物館"。

當代學者當超越"五嶽比較"的表層討論,而應認識到:泰山之尊不在比較優勢,而在其作為文化符號的不可替代性。它既是地理實體,更是精神象徵;既是自然造物,又是人文結晶。這種"天人合一"的特質,正是中華文明獨特性的生動體現。今日我們登臨泰山,實乃與千年文明展開對話,非徒觀山覽勝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