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4|回復: 1

[中医养生] 常说针灸立竿见影,为何这么神奇?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11af86eb2f438c6e2cd14e64c2839bbd.jpg

今天我们来聊聊针灸是怎样治病的,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气在中医学中,除了代表呼吸的空气以外,更主要的是代表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比如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叫『正气』,把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不足叫『气虚』。比方说,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叫『胃气』,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叫『胃气虚』。

中医认为气与血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具体的说法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意思是说,人体的各个组织,都需要血液供给营养,才能产生各种功能,所以说『血为气之母』。

但是,血液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又需要心血管的动力,所以说『气为血之帅』。因此,一个人如果气血功能调和,他的身体就健康;如果气血功能失调,就要发生疾病。

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称为『调整作用』。所谓调整作用,就是指矫正机体功能偏盛或偏衰,使之保持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跟一般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

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昏迷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兴奋作用,叫做『醒神开窍』。当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病人狂躁或严重失眠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抑制作用,叫做『安神』。

5435df935e00b220c14a55d83e962140.jpg

同是一个穴位,在两种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两种相反的作用。

又比如胃痉挛的时候,胃的紧张度增高,针刺足三里能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相反,当胃的紧张度降低的时候,比如胃下垂,针灸足三里,又能使胃的紧张度增加。

针灸的这种例子,真是多不胜举。所以人们认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双向调整』。

因为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以后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的变化,都在生理范围以内,比如在高血压情况下,针灸可以使血压降低,但是降到一定水平就不再降了;

低血压的时候,针灸以后血压可以升高,但是升到一定水平就不升了。因此,人们认为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

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是不是只能用来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呢?

实际上,大量临床实验证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的疾病,而且对组织的代谢过程和某些器质性的改变,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比如针灸能治溃疡病、慢性胃炎、子宫下垂等等。针灸的调整作用既可以表现在局部,也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生理功能系统。如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排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等,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比如针灸对消化功能的调整,它不仅对胃、小肠、胆囊、胆道、大肠的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胃液的分泌、小肠的消化、吸收,胆汁、胰液的分泌以及对粪便成分和肠道菌群也有影响。

因此,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针灸什么病都能治,比如针刺可以排除胆道结石;但是对较大的结石,针刺排石就困难了。

针灸时第二个作用是镇痛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因此,目前人们对痛觉生理以及镇痛作用原理的研究,都应当看作是初步的探讨。

那么针灸为什么能止痛呢?

中国古典医学认为,针灸所以能止痛,是因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气血在经脉里运行畅通无阻,没有疼痛的感觉。如果有什么原因造成经脉里的气血运行不够通畅,就会产生疼痛,叫做『不通则痛』。针灸能够止痛,是因为针灸能使经脉里的气血运行通畅,这叫做『通则不痛』。

但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很多,所以针灸在临床上治疗疼痛的方法也不一样。

比如风湿性疾病,这种病是由于风、寒、湿这些外邪侵犯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通畅,因此治疗的时候,就应该使用散风、祛寒、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又比如炎症性疼痛,这是由于体内蕴热、感受时邪,也就是某种细菌感染,造成气血壅滞,治疗这种疼痛,就应该采用清热消肿的方法。所以说,针灸镇痛,不是单纯的止痛,而是消除致病原因的结果。

针灸的这种『通经脉』的作用,在临床上不仅用于镇痛,还可用于治疗闭经、产后奶水不足、半身不遂、局部冻伤等病。

针灸的第三种作用是增强机体防卫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中医叫做『扶正祛邪』。

bfbcd229615aed6c9081bfdba9d970b4.jpg

扶正,是扶助正气的意思,也就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邪,是驱除致病因素,也就是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意思等。

医生治疗疾病可以从『扶助正气』方面入手,也可以从『驱除病邪』方面入手。或者扶正和祛邪两种方法同时并用。比如,人们得了传染病或者炎症性疾病,医生给一些抗生素,这是从『祛邪』方面进行治疗。消灭了致病的细菌,就等于扶助了人体的正气,所以叫做『祛邪扶正』。

相反地,医生不给抗生素,而进行针灸,这是从扶正方面进行治疗。通过针灸来增强机体抵抗力,消灭致病的细菌,因此把这种作用叫做『扶正祛邪』。

针灸的这种『扶正祛邪』作用,已被大量实验研究所证实。

实验证明,针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性渗出物,使血管通透性降低。

还证明针刺不仅可以控制、缩小炎性坏死病灶,而且可延缓或防止坏死的发生,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增强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

0c14f8d4947c45bca04f53c04bce2a07.jpg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都证明,针刺具有退热作用。在针刺治疗某些传染病或炎症性疾病的时候,由于针刺以后症状的改善,体温也可以同时恢复正常。

实验还证明,针刺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比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后,白细胞对葡萄球菌的吞噬指数上升l~2倍,吞噬能力也相应提高。针刺后24小时达最高峰,72小时恢复正常。

总之,针灸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针灸的主要作用就是『良性双向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和『增强机体抵抗力』三种。这就是针灸所以能够治病的原因。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2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针灸双向调节之道的科学内涵与哲学智慧》

针灸之效,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其立竿见影之妙,实乃中医整体观与阴阳平衡理论在临床的完美体现。今就针灸"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核心机理,试从三个维度阐发其科学内涵。

一、气血调控的生理基础
《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针灸通过刺激特定腧穴实现气血动态平衡。现代研究显示,针刺可促使内源性阿片肽、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释放,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如人中穴之双向调节,实为通过激活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实验证实,针刺后脑电图α波增强率可达72%,此即"醒神开窍"与"安神"并存的神经生理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信息整合
《黄帝内经》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近年红外热成像研究显示,针刺后沿经线出现温度升高带,传导速度较周围组织快30%。足三里穴调节胃功能的机制,在于通过腓总神经-脊髓-迷走神经反射弧,改变胃平滑肌电节律。这种"一处之穴调全身"的特性,正是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自组织调节的哲学智慧
针灸双向调节本质是激发机体自愈能力。《伤寒论》所谓"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在针灸治疗中表现为U型剂量效应曲线。研究数据显示,针刺对血压的调节范围始终维持在生理阈值内(收缩压波动≤20mmHg),这种"以平为期"的调节特性,与西药单向干预有本质区别。其科学内涵符合复杂系统的混沌边缘理论,即在有序与无序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当代神经科学发现,针刺可同时激活副交感神经与疼痛调控系统,这种多靶点协同作用恰是中医"整体调节"的现代诠释。然需强调,针灸疗效与得气程度密切相关,《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的论述,已被肌电研究证实:得气时穴位阻抗下降40-50%,局部血流量增加300%。此乃针灸立竿见影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针灸之神奇,实为人体自组织能力在特定刺激下的有序表达。其双向调节既包含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又蕴含"阴平阳秘"的哲学智慧,堪称自然疗法与系统医学的典范。然临床运用仍需遵循"辨证施针"原则,方能使这一古老医术在现代医疗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