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6|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以書法的名義,緬懷總理!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他把所有的人民裝進心裡,他把所有的愛握在手中,他把所有的傷痛藏在身上,他把所有的生命歸還世界。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總理任期,他鞠躬盡瘁;他離去,身後沒子女也沒財產,卻有十里長街百萬群眾灑淚送別!

  2018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42周年,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全國人民敬愛的偉大總理!

9bf47c4aba6ecd656b32afac4f8ca792.jpg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3天後的11日,當周總理的靈車經長安街駛往八寶山時,首都百萬群眾自發佇立街旁,目送總理離去。總理身後沒有子女也沒有財產,卻有十里長街百萬群眾灑淚送別。人民總理人民愛!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因病在北京逝世。

首都人民自發地聚集在長安街送別周總理的靈車,出現了十里長街送總理這感人一幕……

周總理書法集賞

如上圖,這是20年前,有一本【周恩來字帖】出版。這是從周恩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的作文手跡中選取的,從中能夠感堅實的書法功底,以及濃濃的碑味兒。

下面,是1917年,19歲的周恩來東渡日本前,給同學郭思寧的贈言:

一個大大的願字,加上一句話中的大小、行楷區別錯落,跌宕起伏,從中似乎能夠看出他的人生志向,以及對書法的審美追求。這其中,能夠看到二王的痕跡,但魏碑的影響更大。

3b7cb3dd1cf81e4cc806d4e17512b265.jpg

▲給郭思寧的贈言

在經過青年時期的剛健挺拔之後,周恩來的書風逐漸走向含蓄內斂,少了鋒芒,但是越發厚重紮實。

上下兩幅,應該是周恩來最著名的兩幅字了。字的布局大氣,充滿感情,將『皖南事變』帶來的傷害與悲憤凝注筆端,但毫無焦躁之感,落款中來字的一豎嚴重扭曲,卻用很大的力氣將筆收住。如果過分解讀一下,這恐怕代表了一種憤怒,同時又夾雜着隱忍。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題字『皖南事變』。

1941年1月6日,作為抗日隊伍的皖南新四軍軍部9千餘人,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在葉挺、項英率領下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針對這一事變,周恩來義憤填膺,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裡行間,飽滿憤怒與力量。題字作品登報如下:

▲題皖南事變

再看一封給蔣介石寫的信,小楷字顯得認真嚴謹:

周恩來的書法,一直在探索變化,如同面對一個嶄新的中國,需不斷的自我學習與改革創新,他的書法作品也是呈現出不一樣的求索、變化與風貌,無不體現着老人飽滿的心境、胸懷。

有向毛主席致敬的風格,彰顯愛民情懷:

而在寫給夫人鄧穎超時,一句『超』一句『來』,如同夫妻間甜蜜私語,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解放後的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設並不是那麼的一帆風順,身為中國總理的周恩來,自然經歷着非常人的辛苦。大量的題詞、批文、信箋、報告、寫作…呈現出周總理的艱苦卓絕與智慧點滴。

於是,到了周恩來的中晚年,手跡愈發老辣,無論題詞還是批文,多數是柔和多肉,但是內含骨力,柔中帶剛,應該說風格基本落成,也是老人心跡的歸處之表徵。

其實,周總理的字和魯迅(周樹人)的字,有幾分相似,也許他們骨子裡是一類人,或者說有相近的基因。據考證,周恩來和魯迅是同宗,他們共同的祖先是周敦頤,那個寫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宋朝老先生。

▲周恩來書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6946f24869104d1823d8cf85ca01fb6e.jpg

▲周恩來題字的『參考消息』、『中國海關』

▲周恩來自作詩

▲為『世界知識』題詞

▲聞雞起舞

▲錄李白詩

▲ 上馬殺賊,下馬學佛

▲周恩來的書風中蘊含着厚實的勁道

▲ 為新聞日報題詞

▲ 周恩來的題詞

▲ 希望正大,前途光明

f92e09f5e43ecc6fbc421d81d41b4830.jpg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16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周恩來書法的精神氣象與人格光輝】

周恩來總理逝世四十二載,其書法藝術中所蘊含的精神氣象與人格光輝,愈久彌新。今觀總理手澤,非獨賞其筆墨之妙,更當體察其中"書以載道"的深意。總理書法經歷了從青年鋒芒到中年沉潛的演變歷程,恰與其革命生涯相表里,每一筆劃皆可作人格註腳。

青年時期所作【願】字立軸,取法北碑而自出機杼。此幅作於東渡日本前夕,單字徑尺而氣魄雄渾,豎畫如蒼松挺立,橫捺似利劍出鞘。細察用筆,中鋒直下處可見【張猛龍碑】骨力,轉折處又得【鄭文公碑】韻味。尤為可貴者,是十九歲少年已將碑學"金石氣"化為胸中"浩然氣",此非技法純熟可達,實為心志之外現。梁啓超曾言"書道如兵道",觀此作信然。

至"皖南事變"題詞,則見書風丕變。"千古奇冤"四字墨瀋筆重,結體寬博如鼎彝之器;"江南一葉"線條頓挫似含哽咽。尤以"相煎何急"之"急"字末筆,枯墨飛白若淚痕斑駁。此作將顏真卿【祭侄稿】的悲憤與何紹基的蒼渾熔於一爐,在書法史上獨創"血淚書"一格。昔年王羲之寫【喪亂帖】"痛貫心肝",今觀總理此作,知千年而下猶有此境。

晚年批閱公文之手跡,則臻於"人書俱老"之境。小楷取鍾繇之朴茂而去其拙,參文徵明之精嚴而增其活。字字如珠璣列星,行行若春水行舟。此時用筆已無復青年時的劍拔弩張,而是將魏碑的骨力內化為筋脈,二王的飄逸沉澱為神韻。蘇東坡論書謂"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正可移評此境。

書道即人道。總理書法從早期的"雄強之美",到中年的"悲壯之美",終至晚歲的"中和之美",恰與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生命軌跡相印證。其書不作矯飾之態,不求怪異之形,正如其人格之純粹。昔賢論書謂"觀其書可知其德",今觀總理墨寶,信知"書品即人品"之不虛也。

今人緬懷總理,當識其書法中三種境界:青年時如利劍出匣,中年時似砥柱中流,晚年時若春風化雨。此三境非獨藝事進境,實為生命修為之外顯。昔虞世南【筆髓論】言"書道玄妙,必資神遇",總理之書,正是以筆墨為媒介,將其精神氣度永鐫於天地之間。後之覽者,當於此中見其赤子之心、公僕之忱,此乃真正的不朽豐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