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比『醫保危機』可怕的事情 ------
前段時間,一家貴州三甲醫院停用部分醫療耗材的通知刷爆了朋友圈。通知表示,按照貴州省政府、省衛計委對公立醫院控費的要求,除部分特殊科室外,絲線以外的所有縫合線一律停止使用。 『止血材料(僅保留價格最低的兩種)』『精密輸液器(僅允許腫瘤內科、中醫科使用)』等,燒傷科只允許使用兩種最便宜的敷料,能不用的耗材統統不用;而廣東12月也下發了新的通知,要加大對過度使用醫用耗材的查處力度。大家在傳,是不是醫保沒錢了? 謠言四起,新華社緊急出來闢謠,他們說:2017年1至10月,醫保基金收入14510.7億元,基金支出11047.7億元,醫保基金各省份均有結餘。 其實關於此類『醫保危機』的謠言不是一兩年了,現在新華社說了,這個不存在的,大家不必過於擔心,反而另一個和醫療相關的問題更值得關注,更加可怕,那就是——中國最優秀的孩子都已經不學醫了。 中國最優秀的孩子都已經不願學醫了 ------ 根據澎湃新聞『2016高考狀元調查問卷』(全國22個省份36位狀元填寫了有效問卷)數據顯示,61.11%的狀元傾向於報考經濟類專業(多選),33.33%傾向於報考管理類專業,選擇哲學的為8.33%,竟無一人選擇醫學! 而同樣的,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2000-2010年內地『高考狀元』就讀專業調查,選擇學醫的也是屈指可數。 為什麼中國高考生報讀醫學專業的熱情如此之低呢?1、成本高,回報低醫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要讀5年,而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如果醫學生想進入一流醫院,考研、讀博更是必不可少,這樣算下來本碩博連讀起碼要8年或11年,時間成本高。 而且,畢業後還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最終才能成為一名醫生。如此高的時間成本,收入水平僅高於社會平均工資18%。而在發達國家,醫生的薪酬為社會平均工資3—5倍。 在內地,根據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醫師占29.46%,收入在3000元至7000元的醫師占52.77%,收入在7000元至10000元的醫師占11.58%,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醫師僅占6.15%。 工資條上的數字無法充分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投入與回報的極大落差成為部分醫生謀求『灰色收入』的始動原因。 圖:【青年醫生】劇照
2、醫生的壓力大,工作量大 在大的醫院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病人多得猶如菜市場,門診的醫生往往一個上午要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病人,幾分鐘必須看完一個。 輸液室里更是人山人海,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忙碌而疲憊地穿梭其間,不停地扎針、換瓶、拔針…… 很多醫生還要值夜班,節假日也只能輪班休息,手機24小時待命,加班更是常事,因此很少有陪家人孩子的時間。 相比較而言,大家當然更願意選擇工作相對更輕鬆、收入卻更高的其它行業。
3、醫患關係緊張 醫患比例失調,在導致醫生『太忙太累』的同時,也加劇了患者『看病難』的問題,使醫患關係更為脆弱。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2015年,僅27.14%的醫務人員未遭遇過暴力事件。 而與內地『學醫爆冷』現象截然相反的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家都擠破了頭想成為醫生,只有名列前茅的精英學生才有資格報考醫學院。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醫生是一個能保證給人帶來崇高聲望和收入的職業,也能得到父母認可,父母都喜歡炫耀『我的孩子是醫生』。 然而在中國,情況正在越來越朝着相反方向發展,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1、中西方醫院分級不同 中國醫院分層是很明確的,不僅僅有三甲,三甲里再細分為鄉鎮級、縣級、地級、省會市屬、省級,還有部級三甲醫院,共六個層次。西方以美國對於醫院的分級為例,只分醫學中心和普通醫院。 中國醫院不同層級之間的差距遠遠大於美國。中國最高級的醫院醫療技術水平跟美國高級別醫院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基層醫院之間的差別就是天壤之別。 中國的村醫多數是赤腳醫生和三年制學歷,鄉鎮衛生院、縣醫院裡的醫生大多是大學本科和大專學歷,地級市醫院的醫生大多是本科和碩士學歷,省級市醫院的醫生大多是碩士和博士學歷。 這就導致中國不同層級的醫院實力的差距。醫療水平的差距造成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全國人民都跑去北上廣、省會城市看病。 大城市的大醫院常年處於戰備狀態,小城市的小醫院則常年處於門可羅雀的狀態。
2、中西方醫生的職業道路不同 以美國醫學院為例,美國醫學院不設本科課程,招收的全部是本科生,然後花4-5年時間攻讀博士學位,美國的醫生全部是醫學博士。 可根據官方公布數據,中國醫生里本科或以上學歷只占45%。因為中國的醫學教育學制不僅有8年制的博士,7年制的碩士,5年制的本科,4年制的大專,甚至還有3年制的中專,他們畢業後都叫醫師或助理醫師,都給病人看病。 美國醫生的培養目的是市場上得到消費者的認同;而中國醫學生教育的目的,是作為『公立醫療的赤腳醫生,軍醫,安慰型治療』之類的低檔應用。 相應地,中國醫生幾乎不可能自行獲得醫生職業的聲譽,除服務於體制外別無辦法。
3、西方醫學院選擇綜合全面發展的學生 歐美國家對選擇醫學院的學生是非常嚴格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報考。醫學院招收學生除了基礎和專業知識外,要看學生知識的全面性,還對學生有人文學科方面的要求。 學生的來源要有配比,一個班的學生除了醫學預科生外,還有學理工的,學文科的,學生物的。他們要求生源知識的全面和多樣。 這樣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有一個相互學習多種知識的環境,以及訓練未來的醫生與各種背景的人的互動交流、切磋提高。 不光美國,英國醫學教育也非常重視醫患溝通,醫生的溝通技巧非常棒。
4、中西方醫生收入差距 以美國為例,2014年【福布斯】公布的美國最高薪酬10項職業榜單中,其中有7位來自醫療行業,外科醫生(233,150美元)、全科醫生(187,200美元)、精神科醫生(178,950美元)、鑲牙專家(149,310美元)、牙科醫生(146,340美元)、石油工程師(130,280美元)、航空管制員(122,530美元)、藥劑師(116,670美元)、腳科醫生(116,440美元),第十名為律師(113,530)。這個排行榜每年都有一些變化,但醫生一般都要占據前10名的7席以上。 毫無疑問,醫生是美國社會的高收入職業。當然用中美兩國的住院醫生(執業醫師)待遇對照是不客觀的。兩者的起步點,不在一個層次上。 一般說來,美國全科醫生的收入是一般就業收入的3-4倍,博士平均收入的兩倍。專科醫生的收入是全科醫生的2-3倍。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家的醫生待遇同樣高於中國。 未來,誰給我們看病? ------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醫生這一職業在西方是非常崇高、非常令人仰慕的,在社會上的地位非常高。 可在媒體公布的最新中國醫師職業狀況調查中,中國內地有78%的醫生明確表示,堅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學醫。在西方大家都願意做醫生,首先可以說是經濟上的動因,以美國為例,醫生屬於最高收入階層。第二,美國社會對醫生尊重,因為大家普遍認為醫生的學識是一般人達不到的,所以給予他們很高的經濟回報和社會地位。 因為醫生生活上十分優越,感覺上很好,所以他們十分自律,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在美國,醫生還是個特權階層,比如某個機構、某個辦公室,一般不讓人進,但是如果你告訴他你是Doctor某某某,他很可能就讓你進去了。
久而久之,形成了較好的醫德傳統和整個社會對醫生極其尊重這樣一種文化。有些人甚至將醫生視為美國社會行為規範的楷模。而在國內,醫生被患者打罵或成為被告,醫生的權威性被否定,經濟和社會地位不高,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職業失去信心,導致心理上和行為上的異化,以敵對的態度來面對患者……這是很可怕的。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癌症已經成為全世界人類最大的致死原因,而中國大陸的發病率已經處於世界首位。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癌症已經成為全世界人類最大的致死原因,而中國大陸的發病率已經處於世界首位。 如果優秀的學生都不去選擇讀醫科了,我們擔憂的是:以後,誰來為我們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