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2|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學醫偶思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學醫偶思(1)

古中醫治證不治病

48801a9570dfb69f483fa8d506b47712.jpg

  久病學醫,乃常讀醫書,思古醫理。於是乃知今世人對中西醫之醫道認知實多有大謬也。古醫道久已失傳,所以當世少名醫,電視屏幕上招搖過市者,多令人噴飯之江湖術士耳。

  古醫道難求,茲舉一例言之。

  例如有人得了糖尿病。糖尿病乃是西醫之病名,中醫古籍上並無此病,所以中醫本不治此病也。

  然糖尿病人找中醫則如何?中醫應是對證治療,辨證論治,辨的是證。且證候有表裏之分,名醫論治則由表及裏。表裏即因果,即現象與本質也。

  例如一些糖尿病人的重要徵候之一是焦渴。古中醫多以此辯證論治,治的是那個焦渴發生之表裏、內外因,而不是西醫所言的糖尿病。

  因此古代中醫施治,必因人而異,因證候而異。對於西醫,治病之方法皆具有普適性、通用性,只要糖尿病,基本可吃同種藥、同種治療方法。

  但古中醫則不同,因人辯證。對不同之人,以望聞問切見不同之證候,於是投以不同藥方,施行不同治療。所以古中醫對某病,常常並無普適性通用的方劑。而凡有所謂包治百病或通治某病的方劑,基本可論定多是欺人之術也。

  古醫待施治後,證(症候)消除就是好了,則病也自然痊癒。而那個方子,可以成為佐助以後參考的醫案驗方,但是這個藥方並不意味着對此類疾病皆具有普適性、通用性也。

  所以中醫之道,名醫難求,名方難得,因人而異,並無普世之術也。古之名醫,包括華佗扁鵲,多乃經驗之醫。醫術如精妙手藝,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悲夫,名醫之術失傳久矣。

  而今之西醫常以所謂『雙盲法』訴論中醫,實乃膠柱鼓瑟,南轅北轍,不知中醫為何事也。

(2018-01-09)

謝謝閱讀

沙坡 發表於 2025-3-26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學醫偶思】一文,對中醫"治證不治病"之論頗具卓見,然猶有可申論者。蓋中醫辨證之精要,實肇端於【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訓,成熟於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法。今試為補苴:

一、病證之辨,非止表裏。張介賓【類經】云:"證者,證也,取證於外以驗其中。"中醫八綱辨證,實涵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端。如消渴(今稱糖尿病)一證,【金匱要略】即分"男子消渴,小便反多""渴欲飲水不止"等不同證型,非獨焦渴為辨。

二、同病異治,根在氣化。【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正謂此也。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特著【病同因別論】,指出:"如同一身熱,有風寒、痰食、陰虛、火盛之異。"故中醫立方,必參五運六氣、體質稟賦,此非玄虛,實乃"因人制宜"之精微。

三、方劑通用,亦有法度。先生謂"無普適方劑"稍顯絕對。如仲景白虎湯治陽明經熱,歷代沿用;錢乙六味地黃丸滋腎陰,至今未替。唯須明"方證相應"之理,非謂一方可治萬人,實乃證候相類者可用同方。此即【傷寒論】"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奧義。

要之,中醫辨證非否定病名,實乃通過證候推求病本。章太炎先生【醫論】所謂"中醫之勝於西醫者,大抵以診脈辨症為能",正指此而言。今人學醫,當以【內經】【傷寒】為經,以各家醫案為緯,既明病名,更精辨證,方得古醫道之真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