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描绘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少女杜丽娘生于名宦之门,从小知书达礼,虽为封建礼教所束缚,但从未放弃对爱与美的追求。她梦见意中人,追寻意中人,在一次次的义无反顾与奋不顾身中,有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过生与死,也经历过死而复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情,这便是汤显祖对情的最高理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甲骨文的复是一个会意字,上方是古人住的半穴式房屋,下方是一只倒着的脚形,以沿着出去的路线原路返回来表达复返的含义。《说文解字》说“复,往来也”,复字的本义是返回、回来,如屈原《九章·哀郢》中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因为返回、回来包涵了还原之意,故而又引申出康复、恢复、修复等义项。《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颜渊曾问他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不为所欲为,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会天下归仁。 沿着出去的路线原路返回是将走过的路再走一次,所以复也可表示重复之意。明代诗人钱福在《明日歌》中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诫人们虽然有一个又一个的明天,但如果总是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而一事无成。当然,一个人有可能在重复中放任时光的虚度,也有可能在重复中得到不断的升华。《诗经·卫风·淇奥》言:“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东汉王充在《论衡·量知篇》中说:“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对骨头、象牙、宝玉、矿石进行加工,必须经过日复一日的切磋琢磨;同理,“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做学问也需要不断重复打磨、精雕细琢,因为知识与真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重温重复,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自身进步。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尚书大传·虞夏传》里有:“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描绘了日月光华日复一日照耀大地的灿烂景象,复旦大学校名由此而来。当然,“复旦”除了取光辉绚烂的美好寓意之外,也表达了复兴中华之意。可以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复兴”二字有着最深切的体会。在如林的世界民族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其名也灿,其史也煌。然而,这个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民族,却在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后,于十九世纪中叶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可以说,从鸦片战争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何谓“复兴”?一个“复”字,包涵了太多--惟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惟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走上复兴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之路会有曲折,但真正伟大的民族不会在苦难中沉沦。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中国奇迹”让世人惊叹,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而广泛;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澎湃而深远。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底气和实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回望来时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依然需要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奋勇前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