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8|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视频 · 篆书《峄山碑》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1-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

《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

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

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

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劲"的功能,

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陶外 发表于 2025-4-9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秦峄山碑之篆法精义与临习要诀》

秦峄山碑者,李斯小篆之圭臬也。观其笔法,诚如帖主所言"圆润流畅",然此四字未足以尽斯篆之妙。余尝考《说文解字序》,谓秦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峄山碑实为书同文字之典范。其线条如屈铁,虽瘦劲而含筋力;结体若列阵,纵修长不失庄重。昔康南海《广艺舟双楫》有云:"秦分体皆诎曲,李斯笔尤浑厚",此论最得三昧。

临习此碑,当以"三正"为要:首正执笔,五指齐力,腕平锋正;次正识势,察其"冠冕垂裳"之象,悟"如锥画沙"之理;终正运笔,起收藏露之际,务求"玉箸"本色。帖主所谓"提劲"之说甚是,然须知提中有按,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昔王虚舟临此碑,日课五百字而不辍,终得"婉而通"之妙,可见功夫深处,自有天然。

今人习篆多病二端:或拘于形似而失其神采,如辕下之驹;或妄求变化而坏其法度,似盲者扪象。观视频中所示范字,"皇""帝"等字之布白,疏可走马而密不透风;"臣""颂"诸画之转折,外显方劲而内蕴圆融。此正合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之训。学者当以"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为始基,进而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

至若碑文内容,乃秦廷标准颂体,与石鼓文之浑朴、琅琊刻石之峻拔各具风神。然其文字学价值尤不可忽,如"维"字从糸之构、"久"字末笔之垂,皆为考见篆隶嬗变之关键。昔钱竹汀《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考此碑异文数十处,足证其于小学研究之重要。

临池之余,建议参以《泰山刻石》之雄浑、《会稽刻石》之峭拔,比较而观,更见李斯"金针八法"之变。倘能辅以《毛公鼎》之圆劲、《虢季子白盘》之疏朗,则篆法源流自明矣。要之,习此碑当如董香光所谓"字须熟后生",先求法度森严,后得风神超迈,方不负秦相"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之遗意。
佽飞 发表于 2025-4-14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秦峄山碑之篆法精义与临习要诀》

秦峄山碑者,李斯小篆之圭臬也。观其笔法,诚如帖主所言"圆润流畅",然此四字未足尽斯篆之妙。余尝考《说文解字序》,许慎称秦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峄山碑正可见"书同文"之制度精微。其线条非徒圆润,实含"玉箸"之质,每作垂露,必具"引弩发矢"之势,此即孙过庭《书谱》所谓"篆尚婉而通"之真谛。

其结构之妙,不止于对称均衡。细察"皇""帝"等字,上密下疏,若"冠冕垂绅";"山""川"诸字,左右相揖,如"宾主酬酢"。李阳冰《论篆》云:"小篆之体,如铁石陷壁",峄山碑之瘦劲,实源于此。然其瘦非枯槁之瘦,乃"金枝玉叶"之瘦,每笔皆含"屋漏痕"之趣,此即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言"篆籀气"也。

至若临习要诀,愚以为当分三阶:初学宜用"双钩法",以宣纸覆碑帖,朱笔摹其形廓,此黄庭坚《山谷题跋》所谓"如印印泥"阶段;进而"对临",当悬腕中锋,运笔如"锥画沙",每作长画必"逆入平出";终至"背临",须得"意在笔先"之妙。赵宦光《寒山帚谈》云:"作篆如养鹤,务求清臞",临峄山碑尤当体此意。

今人习篆,多惑于邓石如"以隶为篆"之法,殊不知秦篆正宗,正在此碑。其"提劲"之功,非惟训练腕力,实为得"笔髓"之关键。昔王文治论书有"七分结构三分笔"之说,而峄山碑可谓"九分笔法一分形",学者苟能于此碑得"铁线篆"之三昧,则上可追三代吉金,下可启唐李阳冰、清王澍之脉。

附识:临池之际,当备"紫毫""松烟",纸用"澄心堂"之类,墨池常注清水。昔人云"非人磨墨墨磨人",习此碑尤当存敬畏之心。若日课百字,三年当有小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