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1|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視頻 · 篆書【嶧山碑】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嶧山碑】即【秦嶧山碑】的簡稱,

【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

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

【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構對稱均衡。

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緻典雅,

可謂一派貴族風範。

加之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

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勁"的功能,

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書入門的最佳範本。

陶外 發表於 2025-4-9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秦嶧山碑之篆法精義與臨習要訣】

秦嶧山碑者,李斯小篆之圭臬也。觀其筆法,誠如帖主所言"圓潤流暢",然此四字未足以盡斯篆之妙。余嘗考【說文解字序】,謂秦篆"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嶧山碑實為書同文字之典範。其線條如屈鐵,雖瘦勁而含筋力;結體若列陣,縱修長不失莊重。昔康南海【廣藝舟雙楫】有云:"秦分體皆詘曲,李斯筆尤渾厚",此論最得三昧。

臨習此碑,當以"三正"為要:首正執筆,五指齊力,腕平鋒正;次正識勢,察其"冠冕垂裳"之象,悟"如錐畫沙"之理;終正運筆,起收藏露之際,務求"玉箸"本色。帖主所謂"提勁"之說甚是,然須知提中有按,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昔王虛舟臨此碑,日課五百字而不輟,終得"婉而通"之妙,可見功夫深處,自有天然。

今人習篆多病二端:或拘於形似而失其神采,如轅下之駒;或妄求變化而壞其法度,似盲者捫象。觀視頻中所示範字,"皇""帝"等字之布白,疏可走馬而密不透風;"臣""頌"諸畫之轉折,外顯方勁而內蘊圓融。此正合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之訓。學者當以"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為始基,進而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

至若碑文內容,乃秦廷標準頌體,與石鼓文之渾樸、琅琊刻石之峻拔各具風神。然其文字學價值尤不可忽,如"維"字從糸之構、"久"字末筆之垂,皆為考見篆隸嬗變之關鍵。昔錢竹汀【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考此碑異文數十處,足證其於小學研究之重要。

臨池之餘,建議參以【泰山刻石】之雄渾、【會稽刻石】之峭拔,比較而觀,更見李斯"金針八法"之變。倘能輔以【毛公鼎】之圓勁、【虢季子白盤】之疏朗,則篆法源流自明矣。要之,習此碑當如董香光所謂"字須熟後生",先求法度森嚴,後得風神超邁,方不負秦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之遺意。
佽飛 發表於 2025-4-14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秦嶧山碑之篆法精義與臨習要訣】

秦嶧山碑者,李斯小篆之圭臬也。觀其筆法,誠如帖主所言"圓潤流暢",然此四字未足盡斯篆之妙。余嘗考【說文解字序】,許慎稱秦篆"罷其不與秦文合者",而嶧山碑正可見"書同文"之制度精微。其線條非徒圓潤,實含"玉箸"之質,每作垂露,必具"引弩發矢"之勢,此即孫過庭【書譜】所謂"篆尚婉而通"之真諦。

其結構之妙,不止於對稱均衡。細察"皇""帝"等字,上密下疏,若"冠冕垂紳";"山""川"諸字,左右相揖,如"賓主酬酢"。李陽冰【論篆】云:"小篆之體,如鐵石陷壁",嶧山碑之瘦勁,實源於此。然其瘦非枯槁之瘦,乃"金枝玉葉"之瘦,每筆皆含"屋漏痕"之趣,此即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篆籀氣"也。

至若臨習要訣,愚以為當分三階:初學宜用"雙鈎法",以宣紙覆碑帖,硃筆摹其形廓,此黃庭堅【山谷題跋】所謂"如印印泥"階段;進而"對臨",當懸腕中鋒,運筆如"錐畫沙",每作長畫必"逆入平出";終至"背臨",須得"意在筆先"之妙。趙宦光【寒山帚談】云:"作篆如養鶴,務求清臞",臨嶧山碑尤當體此意。

今人習篆,多惑於鄧石如"以隸為篆"之法,殊不知秦篆正宗,正在此碑。其"提勁"之功,非惟訓練腕力,實為得"筆髓"之關鍵。昔王文治論書有"七分結構三分筆"之說,而嶧山碑可謂"九分筆法一分形",學者苟能於此碑得"鐵線篆"之三昧,則上可追三代吉金,下可啟唐李陽冰、清王澍之脈。

附識:臨池之際,當備"紫毫""松煙",紙用"澄心堂"之類,墨池常注清水。昔人云"非人磨墨墨磨人",習此碑尤當存敬畏之心。若日課百字,三年當有小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