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3|回覆: 1

[國畫欣賞] 讓畫竹賦予藝術生命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讓畫竹賦予藝術生命

作者:陳建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畫傳統之畫竹名人輩出,畫家周楚清師古人、師造化四十餘年,筆墨趣味,渾然天成。

春風柳上歸。杯木嶺道人周楚清戲墨

作品尺寸:34×137cm

7897abab9ab40c2c62ac0ea780649656.jpg

智者柏拉圖認為:人性中最高傲的是激情。楚清畫竹,在傳統基礎上,力求開拓與創新,不僅停留在追求竹之雅韻與竹之美質。畫家筆下的金蘭、金竹,在中國紅的映襯下,激情燃燒、生機勃發,歌唱着生命的高貴與人性的高傲,呈現的是富麗堂皇的盛世氣派,提升了畫竹的審美格調,豐富了畫竹藝術的美學理論,是海派藝術家畫竹大師蒲華逝世百年後,燦爛開放的一朵藝術奇葩。書畫泰斗啟功先生評楚清作品為『江南又一竹』。

天天向上。松木嶺道人周楚清寫意

作品尺寸:34×137cm

1e57b0c0175e64190a75c6c0ebbca1b3.jpg

憑籍家鄉豐富的文化底蘊,畫家楚清還是造詣極深的書法與金石名家,精品迭出,被眾多鑑賞名家搜收珍藏。世紀之風吹過美麗徽州的青山綠水,與皖南天空下的這顆畫苑明星,相輝相映。茅盾先生所謂:『風景就是人』,誠者斯言。

聽竹樓主人陳建國丙申寒夜燈下匆匆

歲歲平安。松木嶺道人周楚清戲墨

作品尺寸:34×137cm

7c887953378834ce17c2f3fb7058fdca.jpg

松木嶺道人。

作品尺寸:34×137cm

0baa10889ebdb2253470f3c86913a3f7.jpg

歲歲平安。松木嶺道人周楚清戲墨

作品尺寸:69×69cm

d6bb1c10a6a53e0540164f892a33cc50.jpg

居高聲自遠。松木嶺道人周楚清戲筆。

作品尺寸:69×69cm

fe1319914e474c92e603eb42eb57f0e9.jpg

精選】周楚清畫作專場

32f64e8085abaf73986587c66d318457.jpg

畫家簡介

周楚清,祖籍安徽潛山,一九五八年生於皖南績溪松木嶺村,故號松木嶺道人。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龍美文化/書法孔見簽約藝術家。

少時拜蕭龍士為師,精研蘭竹四十餘年,作品五次入選中國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展覽。蘭竹圖被中南海、中國國家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等收藏。其作品格調雅致、筆墨秀潤、意境清新、自成一格。可謂不輸古人,不讓今人。

蕭龍士大師在其十六歲所作蘭花圖上題有『楚清畫蘭,出手不凡』、『筆墨老練,大有可觀』等等。

北京畫院馬泉評其畫竹『畫竹簡筆易,繁筆難,先生能在繁雜中求得韻致,實屬不易』。

美學家郭因在其畫作上題有『楚清畫竹,俊秀飄逸,殊為難得』。

國學大師馮其庸在1998年見其蘭竹作品後評曰『極有靈氣,極有才氣』。

啟功先生生前見其墨竹圖讚嘆為『江南又一竹』。

畫家是當今與張立辰、盧坤峰三足鼎立的寫意蘭竹名家之一。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4-10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周楚清畫竹藝術的承變與美學價值】

周氏畫竹,非止於形似之工,實得"六法"之要。其筆下墨竹,既承文同、夏昶之遺韻,復參蒲華、吳昌碩之蒼渾,更以金石筆意入畫,終成"金竹"一格。此中三昧,當從筆墨、意匠、境界三端論之。

一曰筆墨之變。觀其【春風柳上歸】長卷,以篆籀之法運渴筆,中鋒行而側鋒破,竹節處見"屋漏痕"之趣,竹葉間含"折釵股"之韻。尤以"中國紅"點染金竹,非徒炫目,實取【周禮】"五色觀"之制,硃砂為陽,墨竹為陰,陰陽相濟處,正合【易】理"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二曰意匠之新。昔蘇軾論竹"其身與竹化",周氏更進一層,以竹為歌詩。其【居高聲自遠】方幅,竹枝如屈鐵,葉簇若驚鴻,非復傳統"個"字、"介"字程式,乃取青銅紋飾之凝重,化入八大山人簡筆之空靈。馬泉所謂"繁中求韻",恰是其解構傳統章法,重構現代構成之妙。

三曰境界之拓。啟功"江南又一竹"之譽,非虛美也。周氏突破"君子比德"舊窠,如【歲歲平安】中竹石構圖,石取漢畫像磚之勢,竹含楚漆器之彩,將徽州三雕的民間意趣與文人筆墨熔冶一爐。郭因贊其"俊秀飄逸",實指這種"雅俗共賞"的美學突破。

至若蕭龍士"出手不凡"之評,尤見師承之正。周氏十六歲即得"揚州八怪"筆法真傳,後參以黃賓虹"五筆七墨"之說,故能骨法用筆中見氤氳氣象。其金石修養更使畫竹具"錐畫沙"之力,如【松木嶺道人】冊頁題跋,刀味與筆意互證,恰合趙之謙"書畫印一體"之旨。

今觀海派畫竹,自蒲華後確有式微之嘆。周氏以徽文化為根,借蜀學之養,終成"三足鼎立"之勢。其價值不在復現古法,而在以現代意識激活傳統,使墨竹藝術完成從"比德"到"暢神"的當代轉型。馮其庸"極有才氣"之斷,可謂的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