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學智永楷書? 智永,南朝人,名法極,晉王羲之七世孫,浙江人,世稱『永禪師』。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嫵媚俊挑,直觀顯現古人筆法,故為習書首選範本,無疑對初入書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較快地入手。 用筆概要清河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落,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筆,誠如何所言,無論起、行、收筆均力實氣空,筆勢渾穆。 1、起筆。智永【千字文】的起筆多空中作勢,尖鋒翻筆入紙,但並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筆鋒落紙的一剎那有一個輕微的切筆動作,而後不露痕跡地行筆。這種起筆法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習者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穩住筆勢。 2、行筆。關於行筆,今人多有忽視。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言:『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包世臣這段話言明了行筆與起、收筆同樣重要。智永【千字文】的行筆豐厚遒勁、骨力洞達。臨寫時要求能裹住筆鋒,手腕沉穩且輕虛,以達到力實氣空的線條效果。 3、收筆。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筆多蘊藉豐潤,筆去而勢未盡。臨習時,要有一種靜穆的心態,注意收筆的蓄勢,處理好收與放的關係。 臨寫準備每當我們面對一本新帖時,應掌握一些臨帖常識,充分做好臨帖前期的工具準備與心裡調解,切不可『筆不論柔與硬,腕不論低與高』。應儘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處的時代(當時的書風、用筆、用紙、作者的取法等)、書寫的背景(作品書寫年代及作者書寫時的年齡、心境等)、相關的評論等方面的資料,以便於我們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 在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筆者以為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把握字形,確定臨字的大小 此帖字徑大多不過2厘米,結構方正穩健,氣息暢達。由於這是智永書寫的一本普及性書法字帖,因此它並不追求險絕多變的體勢,而是注意結字的穩健、勻稱,力求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以便於人們欣賞、學習。我們在臨習時,要抓住本帖的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點。初習時可懸腕書寫,字形基本與原文相當為宜;待有一定基礎後亦可懸肘書寫,略放大字形。 2、對筆、紙、墨的選擇 此帖真書介於中楷與小楷之間,可視為小楷。小楷在結字上要『舒展開疏,間可跑馬』,因此對臨寫者指、腕的要求甚高,執筆要緊,運腕要活。總體而言,臨習真、草二體,可如虞世南【筆髓論】中言:『真一(距筆頭一寸)、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小楷落筆及草書的折轉引帶全仗筆尖部位運行,所以動物要爽潔、清勁、準確,宜用彈性較強的純狼毫書寫。在用紙上,由於所臨字較小,線條纖細,點畫間留白較少,因此不宜在滲化嚴重的生宣上書寫。平日臨帖可用毛邊紙,創作可選用七成熟的宣紙,如色宣、仿古宣、瓦當宣等。在用墨上,同樣應防止滲化,切忌為追求墨色變化而兌水書寫。 四、真書的用筆分析 智永用筆『精熟過人』,其筆法絢爛多姿,富於變化。我們在臨習前應先認真讀帖,留意帖中相同點畫的不同寫法,找出規律。 橫的寫法1、長橫 作為一字的主畫,長橫起着穩定字勢、調節節奏的作用,應寫得生動得勢。此帖中的長橫一般有三種形態: 其一如『舉』字長橫,書寫時筆管略向左下方傾側,筆鋒落紙後向左下方切筆,而後抵住右行,至收筆時將筆稍抵提起回鋒。此橫寓凌厲遒勁之勢。 其二如『妾』字長橫,筆行至中段稍提,收筆向右下稍頓而成。此橫呈輕靈婉轉之態。 其三如『具』字長橫,尖鋒入紙後迅速挺直右行,前輕後重,剛直有力。此橫有勁健流動之勢。 2、短橫 短橫在此帖中的形態頗多,或筆鋒上行,取仰勢,如『老』字上橫;或筆鋒下頓,取俯勢,如『杯』字右部之橫;或尖鋒入紙,求勁利,如『情』字右部的橫;或切筆向右上提鋒,求果斷,如『求』字的橫;或平直堅挺,求沉實,如『耳』字的上橫;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且』字下橫。 3、橫的變化 漢字中的橫畫最多,因此其形態、體勢的變化也頗多。深諳於此的智永在用筆上更是多變,下面拈出幾例說明。如『士』字兩橫並列,上橫前重後輕,取仰勢而放之,下橫前輕後重,取俯勢而書之,對比鮮明。如『任』字右部的三橫,上仰、中平、下俯,長短各異,變化自然和諧。又如『聲』字中的橫畫,自上至下依次減細,且各橫之間均有筆勢上的照應,至末橫處理成提畫的走勢。臨寫中,對橫畫較多的字,應多觀察分析,找出共性,舉一反三。 豎的寫法漢字橫多豎少。豎是字的骨幹,起着支撐字形、穩定重心的作用,宜寫得勁健挺拔。 1、長豎 此帖中的長豎有以下三種: 一為懸針豎,如『 』字右豎,起筆時與上一點畫呼應,筆鋒迂迴而下,收筆時出鋒,顯出暢意流美之態。 二為重露豎,如『辭』字最後一筆豎,收筆時回鋒,顯得渾厚沉靜。 三為『行意豎』。由於此帖行意濃厚,因此字中時有行書筆意的點畫,如『斬』字末豎,顯然是為求流暢的筆勢而帶出。 2、短豎 短豎在寫法上與長豎相似,有起、收筆上的藏露變化,有相向、相背的體勢變化。 點的寫法待橫、豎將手、腕訓練得較為穩定後可轉入對點的學習。南宋書學理論家姜夔言:『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 點為字之神,點亦富於變化,但何時用什麼點並非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如左右兩點用於字首、字中,一般就是如『糠』、『嫡』、『少』的寫法;用於下部,一般就是如『涼』、『員』、『異』幾種寫法。四點底一般也只有如『熟』、『謙』等為數不多的幾種變化。而上下兩點的寫法,由如『鈞』、『扇』二字可見,上下三點由『沉』、『落』二字可見。 此帖中點單獨出現時,形態最多的是側點,書寫時筆取側勢,鋒尖入紙用力向右下,待毫鋪開後筆鋒稍頓,衄挫回鋒。其他還有直點、長點、垂點、撇點、挑點、平點等,書寫時要留意它們與不同筆畫搭配時的形態,找出規律性。 其實,看似簡單的點往往是書法中最具變化、最難表現的,因此臨寫時一定要多觀察、多比較,體會其用筆的細微變化,抓住其個性與共性特徵,使之成為點睛之筆。 撇的寫法撇畫多與其他點畫相連或相映。 1、長撇 此帖中長撇或厚重沉實,線條遒麗,如『映』、『初』二字;或凝練老辣,勁挺暢意,如『廉』、『碑』二字;或筆意婉轉,飄逸灑脫,如『沙』、『接』二字。 2、短撇 短撇變化較多。如『欣』字之撇藏鋒入紙,腕外轉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筆順勢帶出,翻轉靈活;『求』字上撇由橫變異而來,狀若蘭葉;『夙』字之撇露鋒直下,迅速發力。 捺的寫法草書為了取勢的需要,形態完整的捺一般出現較少,取而代之的多為反捺。 1、長捺 長捺多以反捺出現者居多,如『 』、『履』之捺均輕入輕收,中截渾厚;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筆含蓄。 2、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寫法較為統一,多尖鋒入紙後向右下行筆,漸行漸按,至尾部稍頓捺出,隸意盎然,如『逸』、『運』二字。 3、短捺 在草書中,短捺多化為姿不同的點,如『讀』『笑』『實』『囊』各字。獨立者多飽滿厚重,如高山墜石;連帶者多婉轉流暢,似泉水奔涌。 鈎的寫法作鈎之法,需蹲鋒,令鈎飽滿勁健。鈎的變化較多,但寫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長短、粗細的差異而己。豎鈎的起、行筆與豎相同,至將轉筆處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後向左平推而出,如『則』字之鈎。 本帖中的豎鈎也有拖鈎法,即出鈎時將筆鋒調正,掣住筆勢向左稍行鈎出,如『孰』字左下的鈎畫。鈎的形態一般有以下幾種,茲列出典型字例,可強化練習,如『宅』、『弱』、『飄』、 『心』、『賊』、『處』字中的豎彎鈎、橫折鈎、彎鈎、斜鈎、臥鈎等。 折的寫法折是由橫和豎搭接而成的。智永真書的折筆多暗轉,勁力內斂,如『伊』、『旦』二字的折,轉處筆勢稍頓,圓鋒而下,折處圓勁而有張力。而『曲』、『忠』二字之折,則筆至轉角處提筆換鋒,抵住下行,折處筆力盎然,似切金斷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書的筆法特點。需要提醒臨寫者注意的是,此帖真書類似於行楷,筆致流暢圓潔,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現其筆端靈便暢達的氣息,則必須具備一定的行書基礎。因此在臨寫此帖的同時可穿插臨寫王羲之的行書帖,以切准智永楷書與王字行的契合點,達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