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學的對象是研究『稀缺』問題,也就是有限資源的配置問題。馬克思主義也認為,一種經濟制度的主要基礎是生產關係中的所有制,即社會重要資源和資本的佔有制形式。然而市場經濟的基礎則是產權明晰的私有制。沒有私有制就沒有市場交換,也就沒有市場經濟。
何新:許多人至今一直認為,私有制與自由經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但是,這是一種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真實性質缺乏真知的誤解。
記者:你這種說法似乎很新鮮。有根據嗎?
何新:這根本不是什麼新鮮的說法。美國後凱恩斯派的經濟學家漢森在1946年發表的【財政政策和經濟周期】一書中指出:
『自從19世紀末期以來的西方經濟已不是純粹私人經濟,而是雙重經濟,政府已參與企業活動。雙重經濟並不是私人經濟向公有經濟的過渡,而是向社會福利為重點的「混合經濟」過渡。』
甚至薩繆爾遜也認為:
『美國的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在其中國家機關和私人機構都實行經濟控制。』
他批評『自由放任』時寫道:
『「看不見的手」雖然是一個有價值的見解,但是經過思考和兩個世紀的經驗之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學說的局限性。』
你應該知道,現代西方資本主義自身,早已不是19世紀以前那種古典的私人所有制。在現代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中,所有制一般包括四種形式:
(1)個人所有制;
(2)公司(股份公司)所有制;
(3)國家所有制;
(4)合作社(集體股東)所有制。
中國的人們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即『現代市場經濟制度』或『現代企業制度』,一直存有嚴重的誤解。根據法、德學者的看法,現代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存在着兩大不同的類型。一種是所謂『萊茵模式』(西歐、北歐發達資本主義),另一種是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英美模式)。
資本主義的這兩種現代模式,都已與19世紀建立在小私有制基礎上的中小企業自由競爭的亞當·斯密模式具有根本的不同。兩者都屬於『混合經濟』類型的現代資本主義,都已不是單一私有制,單一自由市場的古典資本主義。
在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中,現代企業制度的標誌,不是大型企業的分散化和小型化,而是工業的集中化,從而形成實力雄厚的經濟航母——跨國股份公司。
在投資形式上,『萊茵模式』的市場經濟主要依賴銀行而非直接資本市場。國家通過宏觀財政及貨幣政策對產業給予扶植和強有力的經濟及政治支持,而不是讓它們在自由市場競爭中聽任其死生。英美模式則主要依賴資本市場而非銀行。
資本及工業、企業的高度集中性和跨國性,是20世紀一切現代發達資本主義所共有的最重要特徵之一。
在萊茵模式的經濟中存在着強大的國有企業和公有經濟,而英美經濟的支柱產業也並非依託於私有化的中小型企業,而是依託於具有國家訂貨和金融支持背景的大型跨國壟斷企業。
在美國存在着數百萬私有化的小型企業,它們僱傭了就業人口的相當一部分(儘管不是大部分)。在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但是決定現代資本主義性質的絕不是這種小型私有企業,而是大型的跨國超級經濟壟斷體。在壟斷組織居於統治地位的情況下,小型企業、以及非壟斷性的中型企業,都是從屬於這種跨國壟斷組織的。
國家所有制的高度發展是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的重大特點之一。這種所有制的形式,儘管與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跨國壟斷組織相比,居於次要地位,但在國民經濟中卻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尤其表現在由國家對那些盈利低的企業和經濟部門(包括國防工業)進行直接經營,進行訂貨,也包括由國家資本主義企業對非國有制的資本主義企業以低價提供生產資料。(參閱B·Minc著【現代資本主義】第1章)
實際上,現代資本主義不僅在所有制形態上,而且在經濟運行方式上都已與19世紀的古典幼稚資本主義(即亞當·斯密時代的原始資本主義)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記者:你談的這個問題很重要。許多人認為,資本主義就是私有制。很少人了解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也有國有企業和公有企業。
何新:現代資本主義在本質上和功能上都是混合所有制基礎上的國家資本主義,而不是亞當·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這就是最根本的不同。那些主張中國經濟通過化國為私、化大為小,即通過私有化之路走向市場經濟的人,實際上是主張中國倒退到17-19世紀極端不穩定的幼稚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經濟階段,而放棄中國50年經濟發展的全部現有成果。
記者:你認為17-19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與20世紀的現代資本主義,在運行機制上,是否仍然相同?
何新:非常不同。斯密所構想的自由競爭市場模式,其基本特徵如下:
(1)在每一個經濟活動部門裏,都存在着實力不相上下的各種不同的私有制企業。這意味着生產集中的過程還沒有充分地發展起來,任何一個企業都不佔有壟斷地位。
(2)經濟活動的中心人物是資本家即小企業主。
(3)價格在市場上自發地根據供求關係而形成,任何企業都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把自己制定的價格強加於市場。
(4)資本和勞動力存在着充分的流動性,這意味着,它們可以毫無阻礙地立即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
(5)經濟活動的原動力是:從投入的資本中追求可能達到的最高利潤。資本主義企業的目標是短時期利潤的最大限度化。
(6)市場供求機制是經濟的主要調節者。價格根據需求漲落,參與資本的利潤率平均化趨勢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7)產品的實際價格由供求關係決定,因此自動偏離生產價格。通過這種偏離,國民經濟結構自動調整。如果在一個生產部門實際利潤高於平均利潤和平均生產價格時,資本就會流向這個部門;相反,如果某些部門的實際利潤低於平均利潤時,資本就會從這些部門流出。
(8)若不考慮時間因素,可以假設由於實際價格和實際利潤偏離平均價格和平均利潤,就會立刻或在極短時間內導致社會生產的擴大或萎縮,形成經濟的周期性;這也就是經濟危機。危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經階段。
19世紀的古典自由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是同這個模式所描述的情況相接近的。當時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小,因此任何一個私營企業都難以在市場中佔據壟斷地位。
然而在當代,國際資本主義已經發展成全球化的龐然巨無霸,伸展成為網絡遍佈全球,無遠弗屆,千手千眼的超級跨國壟斷經濟體。研究這種現代全球性資本主義,已經再也不能用斯密那種小企業在市場中林立、自由競爭的古典模式了。
在20世紀,尤其是在它的下半葉,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現代資本主義體制的基本特徵如下:
(1)生產過程的集中,導致在主要經濟部門中形成了在市場上居統治地位的大型跨國聯合企業(『全球500強』一類)。
(2)經濟的中心人物是經營者(管理者)——屬於資本家階級構成中的精英階層的成員,而不是股權的持有者。
(3)價格最終不是在市場上自發形成的。相反,占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制定的價格被強加於市場。而且它操縱、控制和積極地影響全球市場(例如石油領域中的歐佩克壟斷組織)。
(4)技術進步要求對科學研究進行超大量的投資。而科研又只有通過大型跨國企業並在得到資本主義國家大筆經費的資助下才能進行。
(5)由於生產規模及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及其綜合體的建設時期延長了許多。加上經營條件的其他變化,導致企業經濟上的時間視野大大地延長了。
(6)經濟活動的原動力仍然是從投入的資本中追求可能達到的最高利潤。資本主義企業的目標乃是長期利潤的最大化。
(7)但經濟結構的調節者已經不是價格機制,而是取決於壟斷集團的不同實力背景和國家起調節作用情況下的壟斷集團的長期目標函數。實際是根據資本規模及其競爭力實施利潤的間接調控及分配。
(8)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國際化(全球化)已達到了空前廣闊的範圍和規模,以致它已成為現代資本主義不可分割的、極其重要的特徵。
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已走過幾個階段。在其低級階段,第一階段是重商主義(保護主義)時代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那個階段的資本主義實際也是國有制為主的資本主義。(路易十四時代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就是一個國家背景的壟斷組織。)中間階段,第二階段是經濟殖民主義全球化的古典自由主義(亞當·斯密時代),那時的確是小企業為主而且自由競爭的私有制資本主義。
然而現代形態的第三階段資本主義,即20世紀形成的最發達資本主義,其經濟形態已不是離散型私有化的自由資本主義。E·J·Hobsbawm在1997年出版的【帝國年代】中指出:
『支撐20世紀世界經濟的結構,即使當它們仍是資本主義形式的時候,也不再是商人在19世紀70年代會接受的「私人企業」式經濟結構。』(【帝國的年代,1975-1914】,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許多人以為當代西方資本主義,仍是建立在單一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因此,他們認為中國改革最終要以這種私有化市場經濟作為樣板模型。然而,當代歐美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並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特別是小私有制的基礎上的,也不是原始形態的那種幼稚資本主義。現代資本主義是與強有力的高度組織化的國家機器,國家政策和國家宗教及意識形態綜合於一體的超級資本主義。其力量強大的秘密也正在於此。
但是,西方某些別有用心的經濟學人和政客一直有意識地向中國人掩蓋這一點。他們不願意我們洞悉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真相。他們引誘和誤導中國人。試圖引導我們從微觀層面的政企分開(這是必要的),進一步導向全面私有化為目標的市場改革。從宏觀上使我們的國家目標、國家發展戰略、國家體制與經濟機體相剝離,從而達到徹底摧毀作為中國經濟實體和主幹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企業,最終將中國引向由經濟到政治全面解體的戰略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