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5|回復: 2

[非國學灌水] 一个人有文化,到底有多么重要!

[複製鏈接]
中华传统国学 發表於 2018-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7a2449ae63389651619de36410a42eb.jpg

文化,并非是一种类似于相亲中的『条件』这种硬性的东西,它不属于硬件配置,而更多的体现在软件属性上。

读很多书,和有文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也不见得有什么文化,有的人,没读什么书,也会具有非凡的气度和修为。

所以,我理解的有文化,并不是单纯读了多少书,去过多少地方,经历过多少故事,也不是有多高的学历。

学历这东西,比较唬人,很多高学历的人,其实人格都不健全,又哪里谈得上有文化呢。

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一、教养

这是有文化的最基本的特质。斯文,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些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形容读书人的,有文化的人。

因为古代人,基础教育,就是四书五经那些经典,这些书读完,对人格的塑造,和现在教育里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纯粹知识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完全不一样。

虽然现代教育,重实效和功用方面的培养。

但是,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年的学,却连怎么做人的起码礼貌教养都没有,那么只能说,人格不健全。长歪了,人格成型后就是歪的,那么后面,也会越长越歪。对他人和社会的破坏性也会越来越大。

教养良好的本质,是一个人气是平和的。气和而有悦色,有悦色则有婉容。

这就是教养背后的东西。气和,则神气舍心,笃定内敛。

根本就不会想到去侵凌别人。

一个没教养的人,则相反,他的心不平,气也不和。

气不和的人,不弄点事出来,不折腾折腾别人,就是浑身的不舒坦。

缺乏教养的人,整个人的气机,不仅是混乱的,而且是向外扩张型的,偏盛之气,扑到别人身上,就会给人一种侵凌之感,不舒服,这就是盛气凌人,粗野的令人生厌。

二、气度

这就是比教养提升了一个境界的特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浩然正气,器宇轩昂,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卓尔不群,等等。

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一个有文化的人,浑身散发出来的气质的。

有了笃定而内敛的和气。继续升华,继续积淀。

这团气,甚至可以透过身体,散发出神采和光芒。让人看上去,就觉得这个人,气度非凡。

这个特质,不是装能装出来的,也不是能演出来的。只能是日日的积淀,修养出来的。

现代的人,不怎么注重修养身心。多在外部世界做文章,专注于社会属性,而遗忘了自己的精神属性。

太过于专注社会属性,就会认为气度就是你开的车比别人好,吃的穿的比别人好,什么条件都比别人好,这就是气度非凡。

其实弄反了。

超跑男,和烧烤摊上的金链汉子,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内在的贫瘠,需要外在的装饰。

外在的装饰越繁复,则内在的气度越廉价:没有任何文化上的积淀,社会属性上的显贵,和一个人的精神属性,有时候是负相关关系。

庄子说过,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

三、关怀

古道热肠,待人诚挚,颇有古君子之风。就是形容的这种人。

这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来的,也不是社会道德熏陶出来的,而是,当一个人,气和神定,静笃内敛,正气充体,他必然的会表现出这样的对人对物对社会的关怀。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4-17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化之要义:从教养到气度的精神升华》

"文化"二字,实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识。今人论文化,多囿于学历文凭之表象,或执著于知识积累之多寡,此实为买椟还珠之见。诚如帖中所言,文化非关硬件配置,实乃精神软件之淬炼。余尝观《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训,方知文化之本质,正在于人格之养成。

一、教养为文化之根基
古人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在教化人伦。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正道出教养乃文质彬彬之平衡。观今之教育,专务记诵辞章之术,而忽"入则孝,出则悌"之教,恰如王阳明《训蒙大意》所斥"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教养之要,在养得此心平和。朱子云"涵养须用敬",此"敬"字便是教养真谛。昔张九龄"虽九龄幼,能温清定省",正是教养之外显。今人纵使学富五车,若待人接物时倨傲无礼,不过是"得兔忘蹄"之流。

二、气度为文化之升华
《周易》有言"君子以懿文德",文化之至高境界,必显于气象风度。帖中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实本苏轼《和董传留别》诗意。古人观人,首重气象:程颐见周敦颐"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即真文化之彰显。王夫之《俟解》谓"有德之言,其光如玉",正谓此等气度非外饰可得。今之所谓"土豪"者,纵使金玉满堂,终不免"暴发户"之讥,因其未解《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旨。

三、文化之现代困境
当今之世,技术理性大行其道,人皆沦为"单向度之人"(马尔库塞语)。帖中所言"超跑男与烧烤摊"之辨,实为物质主义对精神价值的碾压。顾炎武《日知录》言"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今人但知前半而昧于后半。观书院教育之没落,科举遗毒之犹存,可知文化传承已现断层。然则文化真义,当如钱穆先生所言,是"人对其生命之自觉"。

结语:
文化之重要,在于使人超拔于生物性存在。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胸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皆从文化涵养中来。所谓文化,终究是养得此心光明,如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所证"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今人若欲求真实文化,当自《近思录》"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语始,内外交修,方得文化真谛。
唐言几 發表於 2025-4-18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化之要义与精神气象】
文化之重,非在皮相,而在骨髓。今人论文化,多惑于表象,或执文凭为圭臬,或据藏书论高低,此皆未得文化真谛。余试以国学精髓剖之,文化之要,当在"内修其心,外显其德"八字而已。

一、教养为文化之根基
《礼记》云:"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此即教养之本。古人蒙学必先习《弟子规》,非为记诵辞章,实乃以"步从容,立端正"养其形,以"言语忍,忿自泯"正其心。今之教育专务技能,而忽"洒扫应对"之基,恰如筑楼阁于流沙。

观人之教养,不在其应对鸿儒时,而在其对待贩夫走卒之际。程门立雪非为虚礼,乃显心气之和;子路"结缨而死"不止仪节,实见性情之正。教养深厚者,如良玉生烟,其温润自内而外,此即《中庸》"致中和"之境。

二、气度乃文化之升华
气度非外饰可伪,实为"养浩然之气"(《孟子》)的自然流露。昔王羲之坦腹东床,谢安泛海啸咏,皆因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此气何来?源自"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积淀。

今人误以豪车华服为气度,恰似买椟还珠。张岱《陶庵梦忆》记朱云崃教戏:"主人肃容,宾自敛气",真气象原在主宾默契间。文化人之气度,当如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似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此方是"万物皆备于我"的格局。

三、文化之终极在明德
《大学》开篇即揭"明明德"三字。文化之极诣,不在学富五车,而在使"天命之性"焕发光彩。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悟的正是"心外无物"的文化真髓。今有博士论文等身却欺凌弱小者,恰如《围炉夜话》所讥"读书而不知躬行,是凤鸣而鸷翰也"。

文化之重要,正在于它是人格的防腐剂。昔顾炎武"行己有耻",傅山"宁拙毋巧",皆以文化铸就精神长城。当世之人若只求文化装点门面,不啻于"以金玉饰败絮"(《郁离子》)。

结语
文化之重,重在其为心灯。张载言"为天地立心",此心即文化之心。教养如根,气度如华,明德如果,三者兼备,方称真文化人。愿世人勿再惑于学历、阅历之表象,当效法古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功夫,如此,则文化之光照耀处,自有清风朗月之气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