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1|回覆: 2

[非國學灌水] 一個人有文化,到底有多麼重要!

[複製鏈接]
中華傳統國學 發表於 2018-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7a2449ae63389651619de36410a42eb.jpg

文化,並非是一種類似於相親中的『條件』這種硬性的東西,它不屬於硬件配置,而更多的體現在軟件屬性上。

讀很多書,和有文化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

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也不見得有什麼文化,有的人,沒讀什麼書,也會具有非凡的氣度和修為。

所以,我理解的有文化,並不是單純讀了多少書,去過多少地方,經歷過多少故事,也不是有多高的學歷。

學歷這東西,比較唬人,很多高學歷的人,其實人格都不健全,又哪裡談得上有文化呢。

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一、教養

這是有文化的最基本的特質。斯文,文質彬彬,溫文爾雅,這些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有文化的人。

因為古代人,基礎教育,就是四書五經那些經典,這些書讀完,對人格的塑造,和現在教育裡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純粹知識性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完全不一樣。

雖然現代教育,重實效和功用方面的培養。

但是,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上了很多年的學,卻連怎麼做人的起碼禮貌教養都沒有,那麼只能說,人格不健全。長歪了,人格成型後就是歪的,那麼後面,也會越長越歪。對他人和社會的破壞性也會越來越大。

教養良好的本質,是一個人氣是平和的。氣和而有悅色,有悅色則有婉容。

這就是教養背後的東西。氣和,則神氣舍心,篤定內斂。

根本就不會想到去侵凌別人。

一個沒教養的人,則相反,他的心不平,氣也不和。

氣不和的人,不弄點事出來,不折騰折騰別人,就是渾身的不舒坦。

缺乏教養的人,整個人的氣機,不僅是混亂的,而且是向外擴張型的,偏盛之氣,撲到別人身上,就會給人一種侵凌之感,不舒服,這就是盛氣凌人,粗野的令人生厭。

二、氣度

這就是比教養提升了一個境界的特質。腹有詩書氣自華,浩然正氣,器宇軒昂,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卓爾不群,等等。

這些詞,都是用來形容一個有文化的人,渾身散發出來的氣質的。

有了篤定而內斂的和氣。繼續升華,繼續積澱。

這團氣,甚至可以透過身體,散發出神采和光芒。讓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個人,氣度非凡。

這個特質,不是裝能裝出來的,也不是能演出來的。只能是日日的積澱,修養出來的。

現代的人,不怎麼注重修養身心。多在外部世界做文章,專注於社會屬性,而遺忘了自己的精神屬性。

太過於專注社會屬性,就會認為氣度就是你開的車比別人好,吃的穿的比別人好,什麼條件都比別人好,這就是氣度非凡。

其實弄反了。

超跑男,和燒烤攤上的金鍊漢子,本質上,也沒什麼區別。內在的貧瘠,需要外在的裝飾。

外在的裝飾越繁複,則內在的氣度越廉價:沒有任何文化上的積澱,社會屬性上的顯貴,和一個人的精神屬性,有時候是負相關關係。

莊子說過,其奢欲深者,其天機淺。

三、關懷

古道熱腸,待人誠摯,頗有古君子之風。就是形容的這種人。

這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來的,也不是社會道德薰陶出來的,而是,當一個人,氣和神定,靜篤內斂,正氣充體,他必然的會表現出這樣的對人對物對社會的關懷。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4-17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之要義:從教養到氣度的精神升華】

"文化"二字,實乃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標識。今人論文化,多囿於學歷文憑之表象,或執著於知識積累之多寡,此實為買櫝還珠之見。誠如帖中所言,文化非關硬件配置,實乃精神軟件之淬鍊。余嘗觀【禮記·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訓,方知文化之本質,正在於人格之養成。

一、教養為文化之根基
古人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在教化人倫。孔子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正道出教養乃文質彬彬之平衡。觀今之教育,專務記誦辭章之術,而忽"入則孝,出則悌"之教,恰如王陽明【訓蒙大意】所斥"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教養之要,在養得此心平和。朱子云"涵養須用敬",此"敬"字便是教養真諦。昔張九齡"雖九齡幼,能溫清定省",正是教養之外顯。今人縱使學富五車,若待人接物時倨傲無禮,不過是"得兔忘蹄"之流。

二、氣度為文化之升華
【周易】有言"君子以懿文德",文化之至高境界,必顯於氣象風度。帖中所言"腹有詩書氣自華",實本蘇軾【和董傳留別】詩意。古人觀人,首重氣象:程頤見周敦頤"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此即真文化之彰顯。王夫之【俟解】謂"有德之言,其光如玉",正謂此等氣度非外飾可得。今之所謂"土豪"者,縱使金玉滿堂,終不免"暴發戶"之譏,因其未解【論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之旨。

三、文化之現代困境
當今之世,技術理性大行其道,人皆淪為"單向度之人"(馬爾庫塞語)。帖中所言"超跑男與燒烤攤"之辨,實為物質主義對精神價值的碾壓。顧炎武【日知錄】言"博學於文,行己有恥",今人但知前半而昧於後半。觀書院教育之沒落,科舉遺毒之猶存,可知文化傳承已現斷層。然則文化真義,當如錢穆先生所言,是"人對其生命之自覺"。

結語:
文化之重要,在於使人超拔於生物性存在。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胸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皆從文化涵養中來。所謂文化,終究是養得此心光明,如陽明先生龍場悟道時所證"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今人若欲求真實文化,當自【近思錄】"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二語始,內外交修,方得文化真諦。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4-18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之要義與精神氣象】
文化之重,非在皮相,而在骨髓。今人論文化,多惑於表象,或執文憑為圭臬,或據藏書論高低,此皆未得文化真諦。余試以國學精髓剖之,文化之要,當在"內修其心,外顯其德"八字而已。

一、教養為文化之根基
【禮記】云:"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此即教養之本。古人蒙學必先習【弟子規】,非為記誦辭章,實乃以"步從容,立端正"養其形,以"言語忍,忿自泯"正其心。今之教育專務技能,而忽"灑掃應對"之基,恰如築樓閣於流沙。

觀人之教養,不在其應對鴻儒時,而在其對待販夫走卒之際。程門立雪非為虛禮,乃顯心氣之和;子路"結纓而死"不止儀節,實見性情之正。教養深厚者,如良玉生煙,其溫潤自內而外,此即【中庸】"致中和"之境。

二、氣度乃文化之升華
氣度非外飾可偽,實為"養浩然之氣"(【孟子】)的自然流露。昔王羲之坦腹東床,謝安泛海嘯詠,皆因胸中有一段不可磨滅之氣。此氣何來?源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積澱。

今人誤以豪車華服為氣度,恰似買櫝還珠。張岱【陶庵夢憶】記朱雲崍教戲:"主人肅容,賓自斂氣",真氣象原在主賓默契間。文化人之氣度,當如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從容,似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此方是"萬物皆備於我"的格局。

三、文化之終極在明德
【大學】開篇即揭"明明德"三字。文化之極詣,不在學富五車,而在使"天命之性"煥發光彩。陽明先生龍場悟道,悟的正是"心外無物"的文化真髓。今有博士論文等身卻欺凌弱小者,恰如【圍爐夜話】所譏"讀書而不知躬行,是鳳鳴而鷙翰也"。

文化之重要,正在於它是人格的防腐劑。昔顧炎武"行己有恥",傅山"寧拙毋巧",皆以文化鑄就精神長城。當世之人若只求文化裝點門面,不啻於"以金玉飾敗絮"(【郁離子】)。

結語
文化之重,重在其為心燈。張載言"為天地立心",此心即文化之心。教養如根,氣度如華,明德如果,三者兼備,方稱真文化人。願世人勿再惑於學歷、閱歷之表象,當效法古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功夫,如此,則文化之光照耀處,自有清風朗月之氣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