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3|回復: 1

[中医养生] 如何解除疲乏,远离亚健康?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5842a0a07e59a24b59922f9fd8468cc6.jpg

社会竞争、工作节奏的步调逐渐的加快,『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感到疲劳并且不易恢复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更严重的是,这可能是严重疾病如糖尿病等敲响的警钟。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近年来被广为提及的『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仅仅是教大家如何被动地或者消极地去躲避那些使我们生病的『邪气』,而是将预防寓于养生之中,强调主动地、积极地去保养机体中的『正气』,从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为什么会感觉疲劳?

疲劳是一种主观不适感觉,但客观上会在同等条件下,失去其完成原来所从事的正常活动或工作能力。

先说说糖尿病,从教科书上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就是指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但是,时代在变,疾病的表现也在变。

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糖尿病的症状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典型,特别是在早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明显出现『三多』症状。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一少』。这『一少』不一定都是消瘦,而更明显的表现则是体力下降,容易疲劳乏力。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感到疲乏无力,特别是感觉腿没劲儿,稍微活动就感觉全身困乏。如果脾虚得害,那么我们还可以看到面色出现晄白或发黄的改变。

从中医的角度讲,疲劳乏力是由于机体的气血不足,身体无法及时得到气血的补充和支持,所以会出现四肢无力,全身疲劳的症状。气血不足,阳气不振是疲劳乏力的根本。

缺乏运动的人容易疲乏无力,这是因为『阳主动』,经常不运动,机体的阳气被遏阻,气血不能很好地流通运行。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都市白领阶层,每天都是坐在办公室里长期不运动锻炼,稍微一活动就气短乏力。

但是也有一些人运动之后身体却是更疲劳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脾虚的缘故。中医讲『劳则气耗』,这种人本来就脾气不足,加上过量的运动,就很容易消耗气血,更加容易导致乏力。所以对这种脾虚的人,建议大家要掌握好运动量。

缓解疲乏的办法

那么中医是否有缓解疲劳的方法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缓解疲劳的穴位和一些小技巧。

◎按揉大包穴法

【经验寄语】脾失健运,人易疲劳,振奋脾气,当理大包

【穴位定位】大包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简单的说即位于我们身体的侧面,在腋窝直下约两拳的位置。

d6be3f7dbf280712799d361c3529fa92.jpg

【操作方法】

1)拳顶大包:将两手握拳,左右各一,拳头正面顶在腋窝下大包穴上,使局部产生酸胀感。约5分钟。

2)掌揉大包:用两手掌根着力放于大包穴,用力在大包穴及其附近旋转按揉,使大包穴产生酸痛的感觉。约5分钟。

3)掌搓大包:两手掌分别放于两侧大包穴,掌心相对,来回搓揉大包,使大包穴产生温热的感觉。约5分钟。

按摩大包穴总时间约20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多多益善。

◎按揉百会穴法

【经验寄语】疲劳乏力,阳气不为;升阳益气,急需百会

【穴位定位】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也就是在头顶的正中心。

8e146d215eff46e9bf31f83d313ff916.jpg

【操作方法】

1)点按百会:用大拇指指端或指腹用力点按住百会穴,使百会穴以及整个头部产生沉重感。约5分钟。

2)按揉百会:用拇指指腹用力按揉百会穴,以局部产生酸胀疼痛感为宜。约5分钟。

3)摩百会:两手相叠,右手手心对准百会,左手手心置于右手手背上,两手一同用力摩按百会穴,以局部产生温热的感觉为宜。约5分钟。

4)振百会:用食中无名三指,快节奏,轻轻用力拍打百会穴。约5分钟。

按摩百会穴总时间约20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多多益善。

简单3招,远离亚健康

对于亚健康,还有简单3招,帮你远离亚健康。

◎拍膻中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它是人体好几个经脉交会的地方,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平时常拍、按膻中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畅通人的经气,调和气血。

411024564e3cfdc81476c4e99e8ad1af.jpg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现代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

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

按摩方法:每天拍38下,或者要拍60下。手搓热拍更好。

◎拍命门

命门穴作为人体的长寿大穴,是生命的一个门户,简单地说就是生命出入的地方,它位于人体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与肚脐眼前后相对。我们在找穴的时候,只要以肚脐为标准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在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命门穴。

d4ac9d6d6f93efe93d22fdbe7d911f21.jpg

经常拍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有很大的作用。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萎、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按摩的方法:站立,一个手放在肚脐上,另一个手放在命门上,可以揉80-100下,甚至200下。揉到腹部腰部发热。

◎揉耳朵

中医学认为耳为诸脉之会,宗经之所聚,大意就是说人耳朵经络与全身络连成一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耳朵的形貌就像倒卧在母体中的胎儿,人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节都反射到耳朵上了,因此按摩耳朵就像给身体的各个脏器在做按摩一样,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血气,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的目的。

b750aa6d359420455ab14fc3a8a47105.jpg

坚持搓耳朵,使耳廓皮肤略有潮红,以局部稍有烘热感为度,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至少38下,有时间也可以搓揉60下,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神志清爽、容光焕发。也有研究证明按摩耳垂,能达到抗衰美容的效果,爱美的女性朋友,可以试试。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4-7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人疲乏之症,实乃阳气耗损、气血失和之象。吾辈当循岐黄之道,从形神兼养入手,以解其困。

一、调摄阳气,动静相宜
《素问》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今之白领终日伏案,阳气郁遏,气血不畅。当效法华佗五禽之戏,每日晨起习"八段锦",尤重"两手托天理三焦"一式,使少阳之气得以升发。然运动当如溪水潺湲,过犹不及。脾虚者宜先习"站桩",待中气渐充,再行导引。

二、膳食养脾,升降有度
李东垣《脾胃论》谓:"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建议晨起嚼服三枚红枣,巳时(9-11时)饮四君子汤:人参6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文火慢煎。午后可食山药粥佐陈皮3克,助脾运化。切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七分饱为度。

三、经络调理,激发经气
大包穴确为要穴,然配伍更妙。可先按揉足三里(膝下三寸)三分钟,再点按大包穴,配合公孙穴(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前下),形成"脾经三角"。每穴以指代针,顺时针揉按49次,逆时针36次,暗合河洛之数。另可于酉时(17-19时)轻叩带脉,激发少阳之气。

四、起居有常,法于阴阳
《千金要方》强调:"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建议亥时(21-23时)必卧,寅时(3-5时)起身。睡前可摩腹百转,方向依"补泻迎随"之理:胃脘至丹田为补,反之为泻。寝时宜"卧如弓",右侧卧则肝血归藏,左侧卧助心气运行。

五、调摄心神,形神共养
嵇康《养生论》云:"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可于午时静坐,默诵《清静经》,配合"六字诀"之"呼"字诀调脾。另推荐"鸣天鼓"法:以掌心贴耳,食指叠中指弹击玉枕穴36次,使髓海得充。

须知疲乏非一日之积,调养亦非旦夕之功。当如春雨润物,徐徐图之。若能持守三月,必见气充血盈,神清气朗之效。然若见持续消瘦、口渴不止等症,仍当尽早就医,勿殆时机。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4-19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人疲乏困顿,实乃阳气耗损、气血失和之征。吾辈当循岐黄之道,从调摄身心入手,以解其困。

一、察其本源:脾虚为疲乏之根
《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病而四肢不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今人久坐少动,思虑过度,最易伤脾。脾虚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故见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更有甚者,脾虚及肾,腰膝酸软,此乃"先后天俱损"之候。观糖尿病患者之"一少",实为脾肾两虚之明证。

二、治养并举:内外相济之法
(一)导引按跷:通经活络
1. 大包穴乃脾之大络,位于腋中线第六肋间。每日辰时(7-9时)以拇指揉按,配合深呼吸,可助脾气升清。此法源自《针灸甲乙经》,谓其"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 常灸足三里,此乃《千金要方》所载"长寿灸"。艾条温和灸,每侧十分钟,能健脾和胃,培补后天。

(二)起居有常:法于阴阳
《内经》四时调神大论云:"春三月,夜卧早起。"今人熬夜伤肝,晨起耗肺,违背"天人相应"之道。建议:
1. 亥时(21-23时)入睡,以养三焦
2. 晨起叩齿吞津,仿效《诸病源候论》导引法
3. 午时小憩,符合"子午流注"经气运行

三、食疗调养:药食同源之智
1. 四君子汤化裁:人参(或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加陈皮6g以助运化。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宜脾虚气弱之人。
2. 日常可食山药粥:鲜山药100g、粳米50g,文火慢熬。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赞其"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

四、运动养生:动静相宜之要
1.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每日晨起练习七次,暗合"七损八益"之理。
2. 散步遵"三、五、七"原则:每日3公里,每周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

五、调摄心神:恬淡虚无之境
《素问》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建议:
1. 每日静坐一刻,效法《庄子》"坐忘"之功
2. 临睡前摩腹百转,配合"呵"字诀(出自《养性延命录》)

结语:
解除疲乏之道,贵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今列诸法,皆本经典,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能持之以恒,自可"形与神俱",远离亚健康之困。切记:养生如种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