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28|回復: 1

[训诂学] 【每日一字】夜·静夜思

[複製鏈接]


1084e4c1bd36b3bf9f6fedd9c7d7dc72.jpg
ceb2c77be0c7eb7fda13c68ba38c54cf.png


  汉代时,在西南之地有一个小国,名为夜郎。夜郎国的国王不知汉朝辖地之大,曾问汉朝使者:『汉孰与我大?』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后人便以夜郎自大来比喻人妄自尊大。

3089e2a4402bc3380296422b14c584b6.jpg


  夜的金文字形,有时候从夕从亦,作

ab3efb4c361020a5aca0a38fe69dbb04.png

,有时候从月从亦,作

09d6bc2bda8951529ab4fe865ac2fe63.png

,亦表声。从夕也好、从月也好,都是指月亮出来,日出为昼,月出为夜,与日、昼相对,夜就是指从天黑到天亮的这一段时间。无论古人今人,都是日起而夜寐,白天出来活动,晚上睡眠休憩,故〖说文解字〗对夜解释为『舍也。天下休舍也。』所谓休舍,就是指休息。

46ca6a5152ad96f4af3973725aeda929.png


  不过勤劳的人们有时候并不会一入夜就休息。早起晚睡、夙兴夜寐、勤奋劳苦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尽职尽责的官员们,不仅在办公时间认真工作,而且还会加班加点,夙夜思念国家之用,废寝忘食,以夜继朝。孟子说周公对于一些事情的思考,白天想不好,就夜里继续想,想通了,便等着到天亮马上付诸实践:『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当然,也有在夜间注意提升个人修养的,比如曾国藩在同治元年即1862年8月19日曾记下日记,里面记录了他决定每天要做的事,其中夜间就有温诗、古文、核批札稿等等事务,因为白天忙于军政要务,夜晚的时间他更专注于文学与学术,可以说是勤勉非常了。

b3b8ea9bf44aadb5cca5aa87fbe6f62f.png


  好天良夜,无端惹起,千愁万绪。当远离白日的喧嚣,黑夜的宁静总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悲伤也好,思念也罢,如此种种都被夜色勾起,都融化在夜色里。李白写〖静夜思〗,题目有静夜起相思之意,夜深人静,思乡的情绪就一阵一阵蔓延到心头。张继写〖枫桥夜泊〗,是羁旅者的离情羁思,『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敲响了夜的清寂,也敲在诗人的心上。

9fe7ce703fcfcbec7808197737d5a50b.jpg


  古乐府里唱『天寒知被薄,忧思知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倒床就睡,一睡睡到大天亮,丝毫不会辗转反侧不得入睡,更不会察觉到夜的漫长。而一旦心里有事,忧思无限,便会辗转反侧,夜不得眠,也就越发感觉到夜的寂寥与漫长。于是忧思之人想到了多种方式,来打消这漫漫长夜的时光。『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妻子凄然独处,思念久别的丈夫,冬天一到,更是感到了长夜难眠,只好揽衣而起,抬头看天空的星星如何排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一个人羁旅在外,暗夜独处,不能入睡,只好穿上衣服起来抚琴,琴声隐隐约约,传达出悲伤与忧思。更有人起来舞剑、饮酒、独自下棋,试图以这种方式排解忧思,度过这格外漫长的夜。

970aff57ec44f05daf913c53db35d296.png


  夜的安静,又常常让人浮想联翩,神思超越时空,漫游无止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不必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在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夜晚引发的遐思冥想,探索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的〖前赤壁赋〗也是夜色之中,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慨叹,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黑夜里面对寂静夜色,却有着豁达的人生观和超脱的精神状态。

ff871ff5fafb20569b1e8c576b48ac72.jpg


  人生的道理,就如同昼夜的道理。昼与夜相对,昼与夜也相交替,夜,本就是人生的一大部分。比起白天的忙碌,夜更给予了我们休息与思考的时间。无论是静夜起相思,还是月夜探宇宙,夜承载了人们诸多的情感,也蕴含了人生诸多的道理。

f48cf5a66ddc68842f66f2d8a4fd736d.jpg


  夜这个字,包含着月,黑夜不黑,有明月,也有温暖和光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84fa61a9217c07f87f1da891bde4b82e.jpg
b2efcb98c8f259f9deb7438b620ff95b.png
b706ac9ced43da54fd8a5c33e499c2c2.png
37f682683e91f3da600ba97ef992d1c0.jpg
c24f13c23ed02ca09ceec74f5ca6d153.png
a7da1eb124e7b0c8092dd6fd5f9f6401.jpg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9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夜":从天文时序到人文情怀的哲学观照》

夜者,从夕从亦,或从月从亦,其金文构形已昭示先民对天象的朴素认知。《说文》"舍也"之训,非仅指物理性的休憩,实暗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文明时间哲学。周公"夜以继日"的典谟,曾国藩夜课治学的实录,皆印证夜作为时间容器所承载的文化张力——既是生理节律的休止符,更是精神活动的延长线。

夜郎典故的深层隐喻,恰在于暗夜对认知疆界的遮蔽作用。当司马迁以"夜郎自大"喻认知局限时,实则揭示了光照(知识)与晦暗(蒙昧)的辩证关系。这种时空认知的错位,在《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的记载中已有对应,古人以日夜更迭构建的宇宙观,本质上是对认知边际的永恒探索。

文人笔下的夜意象,实为心灵镜像的投射。李白"床前明月光"之"疑",张继"夜半钟声"之"到",皆运用通感修辞完成物我交融。寒山寺钟声穿透的不仅是物理时空,更是诗人被夜色放大的孤寂感。这种审美体验与《文心雕龙·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创作论高度契合。

乐府诗呈现的"知夜长"现象,揭示人类对时间的心理感知机制。《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形成跨时空呼应,证明夜作为心理时间单位,其长度与情感密度成正比。曹丕《燕歌行》"耿耿伏枕不能眠"的体验,实为人类面对时间虚无时的普遍焦虑。

夜之本质,是天道循环中的阴性维度,也是文明演进的重要参数。从甲骨卜辞的"夕"祭到唐宋的夜市繁荣,人类不断突破自然夜的界限。而今人尤当铭记:真正的夜观智慧,既不在于"秉烛夜游"的放纵,亦非"夜以继日"的消耗,而在于理解黑暗与光明互根共生的宇宙法则——此即《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现代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