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3|回覆: 1

[訓詁學] 【每日一字】夜·靜夜思

[複製連結]


1084e4c1bd36b3bf9f6fedd9c7d7dc72.jpg
ceb2c77be0c7eb7fda13c68ba38c54cf.png


  漢代時,在西南之地有一個小國,名為夜郎。夜郎國的國王不知漢朝轄地之大,曾問漢朝使者:『漢孰與我大?』這個故事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後人便以夜郎自大來比喻人妄自尊大。

3089e2a4402bc3380296422b14c584b6.jpg


  夜的金文字形,有時候從夕從亦,作

ab3efb4c361020a5aca0a38fe69dbb04.png

,有時候從月從亦,作

09d6bc2bda8951529ab4fe865ac2fe63.png

,亦表聲。從夕也好、從月也好,都是指月亮出來,日出為晝,月出為夜,與日、晝相對,夜就是指從天黑到天亮的這一段時間。無論古人今人,都是日起而夜寐,白天出來活動,晚上睡眠休憩,故【說文解字】對夜解釋為『舍也。天下休舍也。』所謂休舍,就是指休息。

46ca6a5152ad96f4af3973725aeda929.png


  不過勤勞的人們有時候並不會一入夜就休息。早起晚睡、夙興夜寐、勤奮勞苦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盡職盡責的官員們,不僅在辦公時間認真工作,而且還會加班加點,夙夜思念國家之用,廢寢忘食,以夜繼朝。孟子說周公對於一些事情的思考,白天想不好,就夜裏繼續想,想通了,便等着到天亮馬上付諸實踐:『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當然,也有在夜間注意提升個人修養的,比如曾國藩在同治元年即1862年8月19日曾記下日記,裏面記錄了他決定每天要做的事,其中夜間就有溫詩、古文、核批札稿等等事務,因為白天忙於軍政要務,夜晚的時間他更專注於文學與學術,可以說是勤勉非常了。

b3b8ea9bf44aadb5cca5aa87fbe6f62f.png


  好天良夜,無端惹起,千愁萬緒。當遠離白日的喧囂,黑夜的寧靜總是容易引起人們的情感,悲傷也好,思念也罷,如此種種都被夜色勾起,都融化在夜色裏。李白寫【靜夜思】,題目有靜夜起相思之意,夜深人靜,思鄉的情緒就一陣一陣蔓延到心頭。張繼寫【楓橋夜泊】,是羈旅者的離情羈思,『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鐘聲敲響了夜的清寂,也敲在詩人的心上。

9fe7ce703fcfcbec7808197737d5a50b.jpg


  古樂府裏唱『天寒知被薄,憂思知夜長』。對於無憂無慮的人來說,倒床就睡,一睡睡到大天亮,絲毫不會輾轉反側不得入睡,更不會察覺到夜的漫長。而一旦心裏有事,憂思無限,便會輾轉反側,夜不得眠,也就越發感覺到夜的寂寥與漫長。於是憂思之人想到了多種方式,來打消這漫漫長夜的時光。『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妻子悽然獨處,思念久別的丈夫,冬天一到,更是感到了長夜難眠,只好攬衣而起,抬頭看天空的星星如何排列。『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一個人羈旅在外,暗夜獨處,不能入睡,只好穿上衣服起來撫琴,琴聲隱隱約約,傳達出悲傷與憂思。更有人起來舞劍、飲酒、獨自下棋,試圖以這種方式排解憂思,度過這格外漫長的夜。

970aff57ec44f05daf913c53db35d296.png


  夜的安靜,又常常讓人浮想聯翩,神思超越時空,漫遊無止境。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自不必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在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夜晚引發的遐思冥想,探索着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蘇軾的【前赤壁賦】也是夜色之中,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對客所發出的人生慨嘆,而發表自己的見解,『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黑夜裏面對寂靜夜色,卻有着豁達的人生觀和超脫的精神狀態。

ff871ff5fafb20569b1e8c576b48ac72.jpg


  人生的道理,就如同晝夜的道理。晝與夜相對,晝與夜也相交替,夜,本就是人生的一大部分。比起白天的忙碌,夜更給予了我們休息與思考的時間。無論是靜夜起相思,還是月夜探宇宙,夜承載了人們諸多的情感,也蘊含了人生諸多的道理。

f48cf5a66ddc68842f66f2d8a4fd736d.jpg


  夜這個字,包含着月,黑夜不黑,有明月,也有溫暖和光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84fa61a9217c07f87f1da891bde4b82e.jpg
b2efcb98c8f259f9deb7438b620ff95b.png
b706ac9ced43da54fd8a5c33e499c2c2.png
37f682683e91f3da600ba97ef992d1c0.jpg
c24f13c23ed02ca09ceec74f5ca6d153.png
a7da1eb124e7b0c8092dd6fd5f9f6401.jpg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9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夜":從天文時序到人文情懷的哲學觀照】

夜者,從夕從亦,或從月從亦,其金文構形已昭示先民對天象的樸素認知。【說文】"舍也"之訓,非僅指物理性的休憩,實暗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文明時間哲學。周公"夜以繼日"的典謨,曾國藩夜課治學的實錄,皆印證夜作為時間容器所承載的文化張力——既是生理節律的休止符,更是精神活動的延長線。

夜郎典故的深層隱喻,恰在於暗夜對認知疆界的遮蔽作用。當司馬遷以"夜郎自大"喻認知局限時,實則揭示了光照(知識)與晦暗(蒙昧)的辯證關係。這種時空認知的錯位,在【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的記載中已有對應,古人以日夜更迭構建的宇宙觀,本質上是對認知邊際的永恆探索。

文人筆下的夜意象,實為心靈鏡像的投射。李白"床前明月光"之"疑",張繼"夜半鐘聲"之"到",皆運用通感修辭完成物我交融。寒山寺鐘聲穿透的不僅是物理時空,更是詩人被夜色放大的孤寂感。這種審美體驗與【文心雕龍·物色】"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創作論高度契合。

樂府詩呈現的"知夜長"現象,揭示人類對時間的心理感知機制。【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與王粲【七哀詩】"獨夜不能寐"形成跨時空呼應,證明夜作為心理時間單位,其長度與情感密度成正比。曹丕【燕歌行】"耿耿伏枕不能眠"的體驗,實為人類面對時間虛無時的普遍焦慮。

夜之本質,是天道循環中的陰性維度,也是文明演進的重要參數。從甲骨卜辭的"夕"祭到唐宋的夜市繁榮,人類不斷突破自然夜的界限。而今人尤當銘記:真正的夜觀智慧,既不在於"秉燭夜遊"的放縱,亦非"夜以繼日"的消耗,而在於理解黑暗與光明互根共生的宇宙法則——此即【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現代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