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5|回复: 1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世事茫茫难自料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1-2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943cc7c44259f8d39a9bdf04a07bd58c.jpg

作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注释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黯黯:低沉暗淡。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问讯:探望。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百姓愧对国家的俸钱。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宋考而 发表于 2025-4-5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寄李儋元锡》中的士人精神困境与道德自觉

韦应物此诗作于贞元初年苏州刺史任上,恰值朱泚之乱后唐王朝统治危机深重之际。诗中"世事茫茫难自料"之叹,非独个人际遇之感,实乃中唐士大夫集体精神困境的写照。全诗以时序更迭为经,以心绪流转为纬,在简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命题。

一、时间意识中的存在焦虑
首联"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运用"花里"意象的复现,构建出循环的时间结构。这种刻意强调的"年复一年"模式,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的生机意象形成鲜明对比——韦苏州笔下绽放的春花,反成为宦海沉浮的刻度标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花时"本多喻生机,此处却转化为存在焦虑的载体,这种意象的"反用"正见诗人匠心。

二、仕隐矛盾的价值张力
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集中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困境。上句用《论语·泰伯》"危邦不入"的典故暗含退隐之思,下句则化用《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批判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愧俸钱"的表述突破了传统"尸位素餐"的泛泛之愧,具体指向治下流民问题,这种将俸禄与民生直接挂钩的思考方式,已隐约可见后世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的雏形。

三、政治伦理的诗性表达
尾联"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表面写盼友之情,深层却暗含政治隐喻。"西楼望月"意象可追溯至谢朓《暂使下都》"驰晖不可接",在唐代诗文中常喻指对中央政局的关切。韦应物时任地方大员,却在诗中反复强调"独成眠"的孤绝状态,这种疏离感实际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地方官员对中央权威的复杂心态——既怀忠诚,又困于现实的政治无力感。

此诗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完成了对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解剖。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其"忧国忧民之意溢于言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更指出"邑有流亡句,仁人之言"。韦应物将汉儒"受禄之家不与民争利"的政治伦理,转化为具有审美特质的诗性表达,这种道德焦虑与艺术表现的统一,正是中国士大夫文学最珍贵的传统。今日重读此诗,犹能感受到那种在责任与能力、理想与现实间的永恒张力,而这或许正是古典诗歌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