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4|回覆: 1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世事茫茫難自料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寄李儋元錫

【唐】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943cc7c44259f8d39a9bdf04a07bd58c.jpg

作者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注釋

春愁:因春季來臨而引起的愁緒。

黯黯:低沉暗淡。

思田裡:想念田園鄉里,即想到歸隱。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轄的地區內還有百姓流亡。

愧俸錢:感到慚愧的是自己食國家的俸祿,而沒有把百姓安定下來。

問訊:探望。

譯文

去年那花開時節我們依依惜別,如今花開時節我們分別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運怎能預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讓我孤枕難眠。

多病的身軀讓我想歸隱田園間,看著流亡百姓愧對國家的俸錢。

早聽說你將要來此地與我相見,我到西樓眺望幾度看到明月圓。

賞析

韋應物這首詩敘述了與友人別後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國亂民窮造成的內心矛盾。

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敘別開頭。首聯即謂去年春天在長安分別以來,已經一年。以花里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後境況蕭索的感慨。頷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世事茫茫』是指國家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當時長安尚爲朱泚盤踞,皇帝逃難在奉先,消息不通,情況不明。這種形勢下,他只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家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爲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爲,黯然無光。頸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爲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爲他忠於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

這首詩的藝術表現和語言技巧,並無突出的特點。有人說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頗爲推美。這種評論並不切實。因爲首聯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頷聯以情嘆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都不可謂情景交融。其實這首詩之所以爲人傳誦,主要是因爲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這首詩的思想境界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讚揚。范仲淹嘆爲『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著眼的,讚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這詩的中間兩聯,在封建時代確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事實上也正如此,詩人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正由於他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4-5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寄李儋元錫】中的士人精神困境與道德自覺

韋應物此詩作於貞元初年蘇州刺史任上,恰值朱泚之亂後唐王朝統治危機深重之際。詩中"世事茫茫難自料"之嘆,非獨個人際遇之感,實乃中唐士大夫集體精神困境的寫照。全詩以時序更迭爲經,以心緒流轉爲緯,在簡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時代命題。

一、時間意識中的存在焦慮
首聯"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運用"花里"意象的復現,構建出循環的時間結構。這種刻意強調的"年復一年"模式,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木欣欣以向榮"的生機意象形成鮮明對比——韋蘇州筆下綻放的春花,反成爲宦海沉浮的刻度標記。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花時"本多喻生機,此處卻轉化爲存在焦慮的載體,這種意象的"反用"正見詩人匠心。

二、仕隱矛盾的價值張力
頸聯"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集中體現了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困境。上句用【論語·泰伯】"危邦不入"的典故暗含退隱之思,下句則化用【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的批判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愧俸錢"的表述突破了傳統"尸位素餐"的泛泛之愧,具體指向治下流民問題,這種將俸祿與民生直接掛鉤的思考方式,已隱約可見後世范仲淹"先憂後樂"精神的雛形。

三、政治倫理的詩性表達
尾聯"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表面寫盼友之情,深層卻暗含政治隱喻。"西樓望月"意象可追溯至謝朓【暫使下都】"馳暉不可接",在唐代詩文中常喻指對中央政局的關切。韋應物時任地方大員,卻在詩中反覆強調"獨成眠"的孤絕狀態,這種疏離感實際反映了安史之亂後地方官員對中央權威的複雜心態——既懷忠誠,又困於現實的政治無力感。

此詩真正的藝術價值,在於用看似平淡的語言完成了對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解剖。明代唐汝詢【唐詩解】評其"憂國憂民之意溢於言表",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更指出"邑有流亡句,仁人之言"。韋應物將漢儒"受祿之家不與民爭利"的政治倫理,轉化爲具有審美特質的詩性表達,這種道德焦慮與藝術表現的統一,正是中國士大夫文學最珍貴的傳統。今日重讀此詩,猶能感受到那種在責任與能力、理想與現實間的永恆張力,而這或許正是古典詩歌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