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4|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 印度歷史簡表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a6de571234d49cc92583f4dd86a16ea.jpg

何新世界史雜記: 印度歷史簡表

【何新按語】

  北印度地區(印度河地區及阿富汗、尼泊爾)是世界古文明的較早發育區之一。在4000年前曾經獨立發明過一種文字,摩亨殊達魯文字(Mahenjodaro)。尼泊爾—北印地,是世界三大宗教體系之一的佛教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印度不是佛教國家。

  佛教在印度歷史中並沒有占據過宗教的主導地位。佛教創始於尼泊爾。釋迦牟尼佛生前曾經到中印度的恆河地區傳教。但佛教主要流行地區是在北部印度河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以及西域(大乘)和東南亞(小乘)。

  秦漢時期佛教自西域可能通過月氏人(白色人種、高加索人種)流傳到中國,魏晉隋唐時期成爲中古中國人的主要宗教信仰。隋唐時代佛教通過中國流傳日本和朝鮮半島。歷史上真正的佛國——佛教中心是中國。釋迦牟尼不是西方所說的雅利安人,而可能是尼泊爾地區的黃色人種(即佛經所說的黃頭族)。

  印度自古以來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婆羅門教)以及耆那教(大雄教)。所以印度在中國史書(如【新唐書】)中的古稱是婆羅門國。

  印地自古就存在膚色不同的許多人種、民族、部族和部落。但在古代歷史上,印度地區始終沒有完全統一過,歷史中從來沒有形成行政統一的大帝國或者王朝。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後才統一了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尼泊爾,形成一個巨大統一的印度殖民地。

  印度人自古不重視記錄歷史,沒有留下任何可信的編年歷史。研究印度歷史只能藉助散布於各種不同的宗教經文、神話傳說中的口述史,以及古代中國和穆斯林國家的文獻。唐玄奘進入印度以前,印度歷史中的所有各種編年(包括人物年代)基本都不可靠不可信,都僅僅是西方學者和印度學者的推測而已。這些編年混亂至極而且彼此矛盾。下表是我嘗試整理的一個約略的簡述而已。

  根據西方以及近代印度學界的研究,據稱印度歷史中曾經領土占有較大的國家及王朝,大概可以分爲以下一些時期(這裡的許多歷史並非信史而是推測):

  印度古名並非印度,玄奘以前中國史冊稱其地爲『婆羅多國(Bharatavarsa,印度古名)』。

  1.史前印度(公元前2300年以前)時期

  2.印度河文明(巴基斯坦)時期(公元前2300—公元前1500年)

  3.傳說的雅利安人Aryans,吠陀時期Vedas主導時期

  雅利安人,梵語高貴種姓人,據說可能是來自波斯的白色人(西方說是日耳曼人)。

  雅利安人入侵是一個神話。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前600年)則被視爲印度的黃金時代,那時眾神在地上行走,同人們交流往來。

  四部吠陀經(吠陀,即Veda,指知識)——梨俱吠陀(Rg Veda)、夜柔吠陀(Yjur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據說就是創作於這一時期,主要由韻文集和經文組成。

  這四部吠陀經構成了印度教思想中婆羅門傳統的基礎。此後的哲學經典例如【奧義書】(Upanishads)、梵語語言、種姓制度,都進一步鞏固了婆羅門的統治地位。印度教萬神廟的諸神,獻祭儀式據說都源自於此。

  [(1)梨俱吠陀時期Rigvedas(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

  (2)後期吠陀時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

  4.摩揭陀王國Magadha(恆河印度地區最大國家)主導時期

  傳說的中印度地區之古國,爲佛陀住世時十六大國之一。又作摩竭陀國、摩伽陀國、默竭陀國、墨竭提國、摩竭國、摩揭國。意譯爲無害國、無惱害國、甘露處國、勝善國、不至國、聰慧國、大體國、天羅國等。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歷史傳說多在佛經和其他宗教的傳說中,神話與歷史混淆,非常混亂,難以細緻究考和求證。

  摩揭陀的早期王朝世系均不可考,雖然【往世書】中保留了一份極不可信的王表。

  (1) 訶黎王朝

  第一個比較可信的國王是頻毗娑羅;頻毗娑羅以後諸王的世系,來自斯里蘭卡【大史】(也是可疑的書)。

  世系(年代純屬估計)

  頻毗娑羅(在位52年)

  阿闍世(在位32年)

  優陀夷(在位16年)

  阿兔樓陀

  文荼(阿兔樓陀與文荼合在一起在位8年)

  那伽都沙迦(都沙迦,在位24年)

【說明】

  摩揭陀相對比較可信的歷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時期,這主要是由於佛教和耆那教傳說保留了一些關於他的資料。

  頻毗娑羅統治下的摩揭陀是北印的一大強國,也是所謂『印度十六雄國』之一。頻毗娑羅時代的摩揭陀都於王舍城(今拉傑吉爾)。

  公元前六世紀後半,第五世頻婆娑羅王時,征服東方鴦伽。其子阿闍世王時,與憍薩羅交戰,又征伐恆河北方的毗舍離,其版圖據說抵達喜馬拉雅山麓。

  在頻婆娑羅王時代,釋迦摩尼於伽耶附近創立佛教,住於王舍城等地說法,王亦歸依釋尊,並爲建竹林精舍。

  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結集,據說就是在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贊助下舉辦的。阿闍世之子優陀夷將都城遷至華氏城。

  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結集,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

  (2)幼龍王朝

  後來有一個大臣悉輸那伽篡位,他被選舉爲新國王,開始了幼龍王朝的統治。

  世系(年代純屬估計)

  悉輸那伽(龍種,在位18年)

  迦羅輸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

  黑阿育王的十個兒子(在位22年)

  【說明】

  關於這個王朝的傳說都是非常混亂。 悉輸那伽之子是黑阿育王。在黑阿育王死後,他的年幼的兒子傳說被摩訶帕德摩·難陀推翻,後者建立了難陀王朝。

  (3)難陀王朝Nanda(?約公元前324年?)

  世系(傳說)

  摩訶帕德摩·難陀(大紅蓮難陀)

  大紅蓮難陀的8個兒子:達那·難陀

  【說明】

  據斯里蘭卡來歷不明的【大史】,難陀王朝總共只統治了22年。

  開國的大紅蓮難陀的兒子的數量,是通過【大史】將整個王朝稱爲『九難陀』推出來的。

  後來據說發生民眾暴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冒險家推翻了難陀王朝。

  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個估計大概年代的王朝。

  而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各王朝的具體存在時間完全都是來自學者們的主觀估計。但是不同學者的估計結果可能相差數百以至上千年。

  (4)孔雀王朝Maurya(約公元前324—約公元前187)

  傳說: 公元前326年左右,摩揭陀的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 ,月護王)崛起。廢除難陀王,自立爲摩揭陀國王,定都華氏城(波吒厘子城),建立孔雀王朝,成爲恆河流域最大的王國。華氏城是當時印度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印度各地客商雲集之地。

  他的兒子阿育王繼位,成爲佛教的保護者(護法王)。

  世系

  旃陀羅笈多(月護王)

  賓頭娑羅

  阿育王(無憂王)

  在阿育王去世後,孔雀帝國馬上就分裂了;佛教、婆羅門教及其他來源的文獻關於他的繼承者的說法互相矛盾。實際可能是同時有多個國王出現,瓜分了這個國家。

  【一些混亂的後繼世系傳說】

  佛教的說法:鳩那羅(拘那羅)

  三波地(有可能與拘那羅同時在位)

  婆羅門教的說法:十車王(十乘王)

  三波地

  克什米爾【王河】的說法:迦魯伽

  舍利輸迦 Salisuka

  提婆跋摩

  Satadhanvan

  堅車王(波羅訶德羅陀)

  (5)巽伽王朝Sunga(約公元前187—約公元前75)

  公元前185年,華友王(Pus!pamitra)推翻孔雀王朝,建立了巽伽王朝(185~739B.C.)。

  在巽伽王朝時代,原先爲阿育王所征服的南印度諸國,羯陀伽、案達羅(Andhra)相繼獨立。

  世系

  華友王

  阿耆尼密多羅

  婆蘇逝瑟吒

  婆蘇密多羅(世友)

  案達羅迦

  Pulindaka

  瞿沙(妙音王)

  伐折羅密多羅(金剛友)

  婆伽跋陀羅

  提婆菩提

  (6)甘婆王朝Kanva(約公元前75—約公元前30)

  此後還出現了一個短促的甘婆王朝(75~289B.C.)。

  世系

  菩彌密多羅

  那羅衍那

  Susarman

  約在一世紀,案達羅的百乘王朝征服了摩揭陀。案達羅的國勢日趨強大,幾乎統治了整個北印度。摩揭陀國也成爲案達羅的藩屬。案達羅王朝一直延續到公元後三世紀初期。

  5.傳說中的外國侵入時期

  [中亞的塞琉古王國、貴霜王國、嚈噠人及西亞勢力入侵]

  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古國名。其鼎盛時期:2世紀——3世紀。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裏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

  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3百萬,士兵二十多萬。

  迦膩色伽統治(約公元127~147 年)這一時期,貴霜進一步向印度擴張,其勢力達到恆河的中游地區。傳說迦膩色伽曾對沙祇城和華氏城進行過遠征。通過迦膩色伽多年的對外擴張,建立起一個縱貫中亞和南亞的龐大帝國。其領土的範圍包括中亞的錫爾河與阿姆河直到波羅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區,形成爲與羅馬、安息、東漢並列的四大帝國之一。

  迦膩色伽崇信佛教。貴霜帝國佛教迅速傳播,丘就卻、迦膩色伽都是佛教的贊助者。

  迦膩色迦信奉大乘教派,從此西域的佛教以大乘爲主。

  兩漢三國時,外國僧人半數以上來自貴霜領地。

  貴霜帝國的建立,打開了南亞與中亞之間的屏障,爲佛教的東傳創造了有利條件。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方當爲于闐(今中國新疆的和田市)。于闐位於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中心,爲中西交通的要道。

  2012年10月,位於古絲綢之路東路北段上的寧夏西吉縣因雨水沖刷,出土了17枚經初步鑑定疑爲古貴霜帝國的銅幣。

  6.笈多王朝Gupta(約公元320-約570)

  傳說:公元後320年,華氏城的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與孔雀王朝的創立者同名)崛起,而建立笈多王朝。

  五世紀初,他的孫子旃陀羅笈多二世(阿育王)繼位,這時可稱是笈多王朝的黃金時代。

  法顯在這段期間到印度地區。

  【法顯傳】中描繪摩揭陀國都巴連弗邑(即華氏城)說︰『是阿育王所治……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爲大,民人富盛,競行仁義。』

  世系

  旃陀羅笈多一世(月護王)

  三謨陀羅笈多(海護王)

  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

  鳩摩羅笈多

  塞建陀笈多

  那羅僧訶笈多(幼日王)

  六世紀末笈多王朝衰亡。

  七世紀初玄奘到達印度地區求法。此時摩揭陀王國的尸羅逸多(戒日王),即曷利沙伐彈那(Hars!avardhana)稱雄於北印度,其先世曾向笈多王朝稱臣。戒日王時摩揭陀王國首都移至曲女城。

  唐時摩揭陀國曾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玄奘訪問此國不久之後,貞觀十五年(641)尸羅逸多(戒日王)派使者帶國書至唐朝。唐太宗命雲騎尉梁懷璥到該國回聘,這是中國使者第一次到達該國。

  以後尸羅逸多又派使者隨同梁懷璥一起到唐朝。唐太宗十分優待,派李義表和王玄策出使該國。

  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宗派王玄策爲正使,蔣師仁爲副使,赴摩揭陀國。此時戒日王已死,發生內亂,唐使被扣。

  王玄策逃亡至尼泊爾,向吐蕃求援,松贊干布派兵隨王玄策平定摩揭陀國內亂。

  王玄策在該國曾廣泛巡禮過許多佛教聖跡,並在摩訶菩提寺立碑留念。我國的制蔗糖方法,相傳是由摩揭陀國傳進來的(參見【新唐書】卷221【西域傳】)

  [王玄策,唐朝洛陽人。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尸羅疊(逸)多(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在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尸羅疊多遣使隨之來中國。

  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爲正使、王玄策爲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

  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爲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羅疊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

  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玄策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舊唐書】記: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

  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

  會中天竺王尸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

  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疋。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二十二年至京師,太宗大悅,命有司告宗廟,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於聲色,口鼻耽於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爲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

  1990年6月,中國學者在青藏高原吉隆發現了一通名爲【大唐天竺使出銘】的唐代摩崖石碑。石碑位于吉隆縣城北約4.5公里處的阿瓦呷英山嘴。鐫刻在山口處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崖壁之上,寬81.5厘米,殘高53厘米。殘存有陰刻楷書24行,滿行估計原爲30-40字左右,上端無缺字,下端因損毀嚴重,現殘存僅222字,其中多已損泐,漫漶不清。第九行文字中有『大□□左驍衛長史王玄策』等語,依據有關的古代文獻材料,可以肯定此通石碑是在唐顯慶三年(唐高宗李治年號,公元658年唐代使節王玄策等人奉旨出使天竺時途經吐蕃西南邊境的吉隆,勒石記功留下來的遺物。]

  [ 摩揭陀國之突然興起,占有古婆羅多泰半之地,實由頻毗沙羅王首先創立基業所致。頻毗沙羅之子阿闍世王(公元前494年接位到464年止)歸併尾耆(Vriji)王邦,其首邑即吠舍離是也。同時阿闍世王又與憍賞羅邦展開長期鬥爭,使憍賞羅之聲譽日漸低下,此外,更因阿闍世王之戰勝拔波邦,而使阿婆蒂感受壓迫,際此之時,摩揭陀與阿婆蒂遂爭雄於北印度矣。

  當阿闍世王正率大軍攻擊比哈北部之時,曾於恆河及松河(Sone River)交流之處,今之比哈省會巴那(Patna)附近,建築城堡。其子鄔陀夷(Udayi,公元前462~446)於公元前459年在其父所築城堡旁建立華氏城;由於摩揭陀國疆土之擴展,乃使首邑王舍城遷至華氏城。

  公元前第五世紀末葉左右,摩揭陀國由室獸龍(公元前 414~396)執政,彼原爲毗姆沙羅王時代派駐于波羅奈斯(Banaras)之總督是也。室獸龍對於摩揭陀國之貢獻,乃併吞阿婆蒂國,因此,北印度廣漠平原,咸歸屬於摩揭陀矣。然好景不常,摩揭陀不久又被摩訶巴陀摩所滅,建立新朝,印度古史所謂難陀(Nanda)王朝是也。 (周祥光譯【阿育王及其石訓】,摘錄自【現代佛學大系】)]

  7.普西亞布蒂王朝Pushyabhuti(約400-約647)

  8.拉其普特時期Rajput(公元7世紀-12世紀)

  拉其普特人(Rajput),該詞源自梵語Raja Putra,意思是王公後人。他們傳統上是印度的戰士民族,分布於印度中部、印度北部、印度西部與巴基斯坦一部分。直到20世紀印度絕大多數土邦也由他們統治。

  他們宣稱自己是剎帝利。

  公元前2~公元5、6世紀,塞種人、貴霜人、匈奴人、嚈噠人和古加拉等民族以及安息人和希臘人,大批移居印度。他們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拉傑普特人。

  其分布地區爲:印度河下游的塞種拉傑普特人;印度河中游的嚈噠(或白匈奴)拉傑普特人;五河流域的貴霜拉傑普特人。其首領多爲外族出身的侍衛,自稱爲『拉傑普特』。這些部族還保留著氏族關係和軍事組織。首領和一般成員形成剎帝利,共同占有土地。他們要建立政權必須取得印度教社會的合法地位,這就需要由婆羅門來證明他們源出於印度古老的某一世系、某一王族、某個英雄、或神話中的天神(例如火神阿耆尼)的後裔。因此有所謂的日系和火系等世系。

  6世紀,拉傑普特共有36個部族,其中有12個建立王朝。它們是西部的早期卡拉丘里、喬汗(查哈馬納)、古加拉-普拉蒂哈拉、巴拉馬拉、索蘭基、拉托爾(加哈德瓦拉)、古希洛特(利索迪亞);南部的伐泰比的遮婁其、拉喜特拉庫塔、卡利阿尼的遮婁其;北部的後期卡拉丘里、昌德拉。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加拉-普拉蒂哈拉和拉喜特拉庫塔。

  8 ~12世紀普拉蒂哈拉以西印度爲基地向恆河流域擴張,與來自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及由德干北上的拉喜特拉庫塔爭雄北印度。普拉蒂哈拉於 8世紀中葉奪取曲女城(卡瑙吉),建立巴利哈爾王朝,控制恆河中游地區,成爲北印度大國,11世紀分裂爲許多小國。

  丹蒂德爾加於 750年推翻遮婁其,定都馬尼亞克特,建立拉喜特拉庫塔王國,統治馬哈拉施特拉。8世紀後期拉喜特拉庫塔王國北上與普拉蒂哈拉爭奪古吉拉特及馬爾瓦。統治德干 200年,直至10世紀末。普拉蒂哈拉、帕拉和拉喜特拉庫塔三國爭雄北印度二百餘年,但始終未能完成統一局面。10~12世紀區域性王國林立,印度政治上更加分裂。

  他們多次抵抗突厥的伊斯蘭徒入侵,被視爲婆羅門教文化捍衛者。

  但很多在德里蘇丹國時代逃亡尼泊爾,他們在蒙兀兒帝國時有些接受伊斯蘭教(有些拉其普特穆斯林融入普什圖人部落中)。

  9.依附伽色尼王朝Ghaznavids(967-1185)時期

  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亞突厥人建立,統治中亞南部、伊朗高原東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蘭王朝,又稱『哥疾寧王朝』,『伽茲尼王朝』。

  極盛時期爲中亞帝國,占據伊朗大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北部。

  伽色尼王朝是中亞薩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隸(專指宮廷近侍奴隸和禁衛軍奴隸)出身的將領阿勒普特勤(AlbTikin,?~977所建立,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譯鶴悉那、哥疾寧、加茲尼,今阿富汗東南部的加茲尼)而得名。

  10.德里蘇丹時期·德里蘇丹國

  伽色尼王朝蘇丹穆罕默德12次遠征西北印度。 拉傑普特諸王公聯合抵抗外敵進攻。

  1191年喬汗王普里特維拉賈三世抵抗阿富汗廓爾王朝對恆河流域的進攻,取得第一次特賴因戰役勝利。

  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進入印度平原的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

  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爲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1)奴隸王朝(1206-1290)

  (2)卡爾吉王朝Khalji(1290-1320)

  (3)圖格魯克王朝Tughluq(1320-1413)

  (4)薩依德王朝Sayyid(1414-1451)

  (5)洛提王朝Lodis(1451-1526)

  11.莫臥兒帝國Mughal(1526-1857)時期

  蒙古人建立的印度王朝,控制北印度和中印度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

  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占領了德里並被尊爲"印度斯坦的皇帝"。

  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爲莫臥兒帝國,意爲"蒙古人的帝國",因爲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

  巴卑爾的統治只是莫臥兒帝國的肇始,他還未來得及鞏固莫臥兒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這些關鍵事物實際上是由莫臥兒人的敵人舍爾沙締造的。舍爾沙是南比哈爾地區的阿富汗人首領,他在1540年打敗並趕走了巴卑爾的繼承人胡馬雍,短暫地恢復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統治。舍爾沙的統治時期很短,但是卻十分重要。他壓服了孟加拉的叛亂,並把它分成19個小行政單位;征服瓜廖爾;打敗了最強的拉其普特人領袖馬爾德夫。在短短5年之內,幾乎整個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12、 殖民地時期 包括:英屬印度、法屬印度、葡屬印度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

  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13、英國統治時期(1857-1947)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爲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14.印度共和國時期(1947——)

  跋:虛構的印度古文明與不可信的印度史

  印度歷史的史料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這段時期的可靠史料極度匱乏。

  相對而言,伊斯蘭教時期的史料比較豐富。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了很多官方文件、編年史和邸報,可供歷史學家查閱研究;一些統治者的傳記也是十分寶貴的文獻(如著名的巴卑爾回憶錄)。

  不那麼可靠的史料,還包括此一時期到過印度的外國人的遊記等等。關於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有許多政府檔案可以利用。

  搜尋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學的主要困難。這主要是由於,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視對於歷史的記載;印度人沒有構造起一種有效的保存重大歷史事件的制度。11世紀到過印度的穆斯林學者比魯尼(Biruni)評論說:

  『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皇帝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要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是代之以講故事。』

  伯拉尼的話是非常接近於事實。在印度不存在類似其他國家的相對可靠的官方史書,卻存在著大量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許多所謂的歷史事件就是在這些東西裡面採集而來。

(2015-06-22)

謝謝閱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