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33|回復: 1

[训诂学] 【每日一字】梗·这是个什么梗?

[複製鏈接]


3cf7e6dc01f145516ff9abb599f318a6.jpg
679d8ec5fd7affaafdeab8d6a1f6bcc6.png

  现在上网,无论是逛论坛还是打游戏、看视频,好像不懂一些梗,就没办法得到其中的『奥秘』,和别人聊天接不住别人抛出的梗,就很难聊下去。有时候网络上流行起一个梗,不知道的人就会问:这是什么梗?那,什么是『梗』?

98b61deb4c0576eb6742694270b12226.jpg


  如果我们从字源上面去分析,梗,从木,更声,原本是一种树,即刺榆,也就是〖说文解字〗所说的『梗,山枌榆』。这种树有刺,因此又引申为有刺的草木,或者草木刺人。不过日常人们使用更多的,是其『植物的枝或茎』这个意思,比如说菜梗、花梗。植物的梗,是植物的枝干、主体,因此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大略情况,常用的词有梗概;植物的梗,又是挺直的,因此可以用来形容坚挺、挺直,『把头一梗』是说把头挺直了,也可用来形容刚正、耿直,梗梗是指正直而坚定。虽然梗有着这么多意思,然而与我们网络上所用的『梗』,好像并没有什么关系。

97a652d253afcf398eaa2bf64a183496.jpg


  事实上,这是因为网络流行所用的『梗』,其实是误用。这个『梗』,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哏』。哏这个字,大家虽然少见,但并不陌生,相声表演中就经常用到这个字。相声中有逗哏和捧哏,哏是相声中的笑点,逗哏是『主角』,用滑稽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捧哏是『配角』,用话或表情动作来配合主角,两个人一唱一和,逗人发笑。

ea90c0a28b8993bc72c47bafe02cf2fd.jpg


  哏这个字,是艮的分化字,历代字书之中少有记载。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哏读作gén的时候,常常表示滑稽、可笑、有趣,也可以用来指滑稽、有趣的语言或动作。


  由于哏和梗读音相近,在日常使用的时候就出现了误用的情况,将哏写作了梗,于是原本由哏所承担的意项,渐渐被当做哏来使用的『梗』接收了,乃至于在越来越多的使用中,比『哏』还要有知名度和流传度,甚至生发出了更多的意思。

3ace504f03a13cd5070af9911cd3afdf.jpg


  首先,『梗』是笑点,这个意义直接承自『哏』。人们说一个人还挺有梗的,就是指说话还蛮搞笑的,烂梗则表示这个不搞笑,铺梗是为后面的笑点作铺垫。其次,『梗』又被作为『桥段』来使用。一些常见的情景片段,具有一定的笑点或者槽点,就可以用梗来形容。比如说经典的失忆梗、暗恋梗、车祸梗、打了一架变成朋友梗等等。另外,『梗』还可以指话题,比如抛一个梗就是抛出一个话题,接不接得住就看对方懂不懂这个梗了。

42b29eb6d59590cb03f30d823d088ecc.png


  当然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梗』的使用范围也是越来越广,小到一句话,大到一个故事,只要有笑点有槽点,都可以被叫作『梗』。

c2bdb45967c2f9790d294aea23f117b6.jpg


  梗作为梗,依旧在使用着,同时作为『哏』的误用字,更是衍伸出了一系列用法,其含义和用法已然超出了哏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112a47bcfdf008b85c452dd6a0f39e94.jpg
b26294d6158718e76eef154f9c4f4b6e.jpg
5a5544e8a222a1b3054acd13b7042e4f.jpg
c5237eeb51dc8cae68f1bcf226afef5e.png
b61039260d9b4f98b4e357720f0089a6.jpg




偷月 發表於 2025-4-6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梗"字流变与网络语义生成》
(文/国学研究所)

"梗"字之衍化,实为当代语言生态之有趣样本。考其本义,《说文解字》确释为"山枌榆",段玉裁注疏尤详其草木性状。然今网络语境之"梗",实经历三重语义跃迁:

一、字源正脉:从"木"之根柢
"梗"本为植物学术语,其核心义项有二:一曰枝茎本体(如《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玄注"梗者,直也"),二曰刚直品性(如《楚辞·九章》"梗其有理兮")。此二者皆强调事物的主干性与正直度,与今之戏谑语义相去甚远。

二、音转讹变:由"哏"及"梗"
清人翟灏《通俗编》已载"哏"为市井谑语,民国相声艺术更使其定型为喜剧术语。考"哏"字源流,实为"艮"之分化,《集韵》录其"难辨貌"古义,后转指言语机锋。今网络以"梗"代"哏",恰合清代学者钱大昕"古无轻唇音"之说,体现gén音在方言区的齿音化倾向。此非简单的错别字现象,乃语音流变导致的字符再分配。

三、语义增殖:网络时代的赋魅
当代"梗"语已超越原初喜剧范畴,形成三级语义结构:
1. 笑点内核(承"哏"本义)
2. 文化模因(如"孔乙己文学"梗含社会批判)
3. 群体暗语(如"鸽鸽"梗建构圈层认同)
王念孙《广雅疏证》谓"凡物之异类而同名者,其命名之意皆相近",今观"梗"之兼容叙事单元、修辞策略、社交货币三重功能,恰印证此理。

结语:
"梗"之流行,非但不是语言污染,反见汉字强大的适应性。昔郑玄注经倡"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今人解"梗"亦当如是——既要明其本原,亦须承认语言活水自然淘洗之功。真正的文化传承,正在于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