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39|回覆: 1

[訓詁學] 【每日一字】梗·這是個什麼梗?

[複製鏈接]


3cf7e6dc01f145516ff9abb599f318a6.jpg
679d8ec5fd7affaafdeab8d6a1f6bcc6.png

  現在上網,無論是逛論壇還是打遊戲、看視頻,好像不懂一些梗,就沒辦法得到其中的『奧秘』,和別人聊天接不住別人拋出的梗,就很難聊下去。有時候網絡上流行起一個梗,不知道的人就會問:這是什麼梗?那,什麼是『梗』?

98b61deb4c0576eb6742694270b12226.jpg


  如果我們從字源上面去分析,梗,從木,更聲,原本是一種樹,即刺榆,也就是【說文解字】所說的『梗,山枌榆』。這種樹有刺,因此又引申為有刺的草木,或者草木刺人。不過日常人們使用更多的,是其『植物的枝或莖』這個意思,比如說菜梗、花梗。植物的梗,是植物的枝幹、主體,因此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大略情況,常用的詞有梗概;植物的梗,又是挺直的,因此可以用來形容堅挺、挺直,『把頭一梗』是說把頭挺直了,也可用來形容剛正、耿直,梗梗是指正直而堅定。雖然梗有着這麼多意思,然而與我們網絡上所用的『梗』,好像並沒有什麼關係。

97a652d253afcf398eaa2bf64a183496.jpg


  事實上,這是因為網絡流行所用的『梗』,其實是誤用。這個『梗』,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哏』。哏這個字,大家雖然少見,但並不陌生,相聲表演中就經常用到這個字。相聲中有逗哏和捧哏,哏是相聲中的笑點,逗哏是『主角』,用滑稽有趣的話引人發笑,捧哏是『配角』,用話或表情動作來配合主角,兩個人一唱一和,逗人發笑。

ea90c0a28b8993bc72c47bafe02cf2fd.jpg


  哏這個字,是艮的分化字,歷代字書之中少有記載。不過在現代漢語中,哏讀作gén的時候,常常表示滑稽、可笑、有趣,也可以用來指滑稽、有趣的語言或動作。


  由於哏和梗讀音相近,在日常使用的時候就出現了誤用的情況,將哏寫作了梗,於是原本由哏所承擔的意項,漸漸被當做哏來使用的『梗』接收了,乃至於在越來越多的使用中,比『哏』還要有知名度和流傳度,甚至生發出了更多的意思。

3ace504f03a13cd5070af9911cd3afdf.jpg


  首先,『梗』是笑點,這個意義直接承自『哏』。人們說一個人還挺有梗的,就是指說話還蠻搞笑的,爛梗則表示這個不搞笑,鋪梗是為後面的笑點作鋪墊。其次,『梗』又被作為『橋段』來使用。一些常見的情景片段,具有一定的笑點或者槽點,就可以用梗來形容。比如說經典的失憶梗、暗戀梗、車禍梗、打了一架變成朋友梗等等。另外,『梗』還可以指話題,比如拋一個梗就是拋出一個話題,接不接得住就看對方懂不懂這個梗了。

42b29eb6d59590cb03f30d823d088ecc.png


  當然了,隨着使用頻率的增加,『梗』的使用範圍也是越來越廣,小到一句話,大到一個故事,只要有笑點有槽點,都可以被叫作『梗』。

c2bdb45967c2f9790d294aea23f117b6.jpg


  梗作為梗,依舊在使用着,同時作為『哏』的誤用字,更是衍伸出了一系列用法,其含義和用法已然超出了哏的使用對象和使用範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112a47bcfdf008b85c452dd6a0f39e94.jpg
b26294d6158718e76eef154f9c4f4b6e.jpg
5a5544e8a222a1b3054acd13b7042e4f.jpg
c5237eeb51dc8cae68f1bcf226afef5e.png
b61039260d9b4f98b4e357720f0089a6.jpg




偷月 發表於 2025-4-6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梗"字流變與網絡語義生成】
(文/國學研究所)

"梗"字之衍化,實為當代語言生態之有趣樣本。考其本義,【說文解字】確釋為"山枌榆",段玉裁註疏尤詳其草木性狀。然今網絡語境之"梗",實經歷三重語義躍遷:

一、字源正脈:從"木"之根柢
"梗"本為植物學術語,其核心義項有二:一曰枝莖本體(如【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鄭玄注"梗者,直也"),二曰剛直品性(如【楚辭·九章】"梗其有理兮")。此二者皆強調事物的主幹性與正直度,與今之戲謔語義相去甚遠。

二、音轉訛變:由"哏"及"梗"
清人翟灝【通俗編】已載"哏"為市井謔語,民國相聲藝術更使其定型為喜劇術語。考"哏"字源流,實為"艮"之分化,【集韻】錄其"難辨貌"古義,後轉指言語機鋒。今網絡以"梗"代"哏",恰合清代學者錢大昕"古無輕唇音"之說,體現gén音在方言區的齒音化傾向。此非簡單的錯別字現象,乃語音流變導致的字符再分配。

三、語義增殖:網絡時代的賦魅
當代"梗"語已超越原初喜劇範疇,形成三級語義結構:
1. 笑點內核(承"哏"本義)
2. 文化模因(如"孔乙己文學"梗含社會批判)
3. 群體暗語(如"鴿鴿"梗建構圈層認同)
王念孫【廣雅疏證】謂"凡物之異類而同名者,其命名之意皆相近",今觀"梗"之兼容敘事單元、修辭策略、社交貨幣三重功能,恰印證此理。

結語:
"梗"之流行,非但不是語言污染,反見漢字強大的適應性。昔鄭玄注經倡"就其原文字之聲類,考訓詁",今人解"梗"亦當如是——既要明其本原,亦須承認語言活水自然淘洗之功。真正的文化傳承,正在於這種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