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4|回复: 1

[训诂学] 《每日一字》鼓·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复制链接]


de5f35bad11f53c8330b78b6c6511a7d.jpg
d6458d63abb83748c5e8a03ca9a7982f.png

  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率兵自渔阳郡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走,逃入四川,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安史之乱爆发时,没有写胡人铁骑,没有写金戈弓箭,仅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句,战争的警报奏然拉响,敌军之凶猛、皇宫之混乱跃然纸上。

ec26502f91243a07127c1f88d1030a44.jpg

  鼓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面鼓的形状,右边是一个人手拿鼓槌在击鼓。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于形制构造和演奏技巧的不同,可产生相当丰富的音色变化。在《诗经》、《史记》等古籍中,有“鼍鼓逢逢”、“鞉鼓渊渊”、“振夔鼓之镗镗”、“坎其击鼓”等数十种形容鼓声的象声词,妙趣横生。

7759d95cabbf1cca8fee0d4f5d752aa1.jpg

  鼓的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在古时首先被用于战争中。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黄帝从东海流波山上猎获了一只叫作“夔”的神兽,将其皮制成鼓,敲打起来,顿时声似雷霆,直传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最终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如《诗经·邶风·击鼓》中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战鼓与战旗、战金一样,是指挥军队作战的号令,“师之耳目,在吾鼓旗”,将帅指挥千军万马,需要借助于金鼓和军旗传递信息。士兵们看见军旗前进、鼓声大作,遂热血沸腾、勇气倍增,奋勇前进冲向敌军,这就是“击鼓进兵”;一听见鸣金,则知道是撤退的号令,即所谓“鸣金收兵”。《国语》中说:“鼓无退声”,鼓声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士兵们只要听闻鼓声,就会义无反顾地挥戈冲向前去。

b565ba94f0146059a92a57d831a45f32.jpg

  除了战争,古代的礼与乐也都离不开鼓。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及宫廷宴集、庙堂祭祀等各种仪典中。《诗经》中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年轻的小伙子会通过鸣钟击鼓以取悦心仪已久的美丽姑娘;“钟鼓既设,一朝飨之”,文人雅士则常在酒席宴上摆放钟鼓,即兴弹奏以助饮酒赋诗之雅兴。此外,鼓还曾被用作“更鼓”:古代的城市,早上敲钟,城门开启,万户活动;晚上击鼓,城门关闭,宵禁人息。这种以晨钟暮鼓作为重要起居信号的社会管理方式,至少延续了千年之久。后来,人们便借“晨钟暮鼓”来形容时光的推移,例如汪元亨在《朝天子·归隐》中就写道:“暮鼓晨钟,秋鸿春燕,随光阴闲过遣。”

49179f0b88a85e73b569f73a3b2d0a1d.jpg

  今天,鼓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十分重要,逢年过节、喜事庆典,倘若听不到振奋人心的鼓声,仿佛就少了喜庆热烈的气氛。这是因为自古以来,老百姓们就对鼓怀有特殊的感情。《说文解字》中说:“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鼓乃“春分之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许慎解释说,春分时节,植物的种子扩张开它们的皮甲,从土中萌生出来,听到鼓声就好像听到植物种子扩张萌生的“春分之音”。可以看出,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等,都融会于鼓字中。鼓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因此,逢有喜庆总想捶打几声以抒发内心喜悦之情。而它的简单纯粹,让许多即使不知宫、商、角、征、羽为何物的平民百姓,拿起鼓棰来照样能擂得眉飞色舞、鼓声震天。人们往往一边打鼓,一边随之起舞,鼓的节奏与舞的力量结合,便有了振奋、激励的作用,我们现在使用的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诸多词汇,都由此而来。

5b8c9aa58b7b0d8ad9652e3e9abc3bdb.jpg

  隆隆鼓声中,传来的是历史的袅袅回音,是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张扬。从神鼓到战鼓,从战鼓到乐鼓,从乐鼓到更鼓,鼓总是在重要的时刻敲响,伴随着我们,从远古走向现代,从蛮荒走向文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852034d951bb4ecf02738cdce371895f.jpg
95e0ea2e6352fc23a063e5588a3d407d.jpg
1f920fc1dafacd90234433640a6631fe.jpg
11e23d08623a904d1541cf9805b96de9.jpg
eb419b3050b15c120030ce114ec92576.jpg
吕律 发表于 2025-4-9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鼓":从礼乐征伐到时空刻度》

鼓之为器,始于先民对雷声的模仿。《周易·系辞》云"鼓之以雷霆",正揭示其通天应地的原始属性。甲骨文"鼓"字左象悬鼓之形,右示执桴之态,活现"击鼓其镗"的动态场景。许慎《说文解字》谓"鼓,郭也,春分之音",段玉裁注"郭者,覆冒之意",皆指向鼓声笼罩四方的空间张力。

在军事语境中,鼓乃"师之耳目"。《周礼·夏官》载"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形成严密的指挥体系。考《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之典,曹刿论战揭示鼓点与士气的正相关:初鼓振作阳气,再鼓而衰,三鼓则竭。这与《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的养生观暗合,可见先秦兵家对生命节律的深刻把握。

礼乐体系中的鼓更具多维象征。《礼记·乐记》称"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郑玄注"鼓主春分,阳气发动"。出土的曾侯乙建鼓底座蟠龙纹饰,恰印证《周易》"震为雷,为龙"的卦象关联。宴飨时,《仪礼》载"宾醉,北面坐取瑟而鼓",这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仪轨,实为"乐以和神"的礼治实践。

作为时间刻度,鼓的演变映射古人宇宙观。《汉书·律历志》载"黄帝命伶伦制十二筒以听凤鸣",其中黄钟之宫对应建鼓。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陶鼓模型,与李诫《营造法式》"更鼓楼"规制相参,可知暮鼓晨钟不仅是报时工具,更是"与天地合其德"的秩序建构。陆游"戍楼刁斗催落月"之咏,犹存此制遗韵。

今人观鼓,当思其三重境界:雷霆万钧的天地共鸣,金戈铁马的文明守护,晨昏有序的人文律动。鼓点声声里,跳动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