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率兵自漁陽郡直逼長安,唐玄宗倉皇出走,逃入四川,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繪安史之亂爆發時,沒有寫胡人鐵騎,沒有寫金戈弓箭,僅僅『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句,戰爭的警報奏然拉響,敵軍之兇猛、皇宮之混亂躍然紙上。 鼓的甲骨文字形左邊是一面鼓的形狀,右邊是一個人手拿鼓槌在擊鼓。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由於形制構造和演奏技巧的不同,可產生相當豐富的音色變化。在【詩經】、【史記】等古籍中,有『鼉鼓逢逢』、『鞉鼓淵淵』、『振夔鼓之鏜鏜』、『坎其擊鼓』等數十種形容鼓聲的象聲詞,妙趣橫生。 鼓的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在古時首先被用於戰爭中。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在黃帝與蚩尤的大戰中,黃帝從東海流波山上獵獲了一隻叫作『夔』的神獸,將其皮製成鼓,敲打起來,頓時聲似雷霆,直傳千里之外,天地為之變色,最終幫助黃帝戰勝了蚩尤。先秦時期,鼓已作為壯音,出征先要擊鼓,如【詩經·邶風·擊鼓】中有『擊鼓其鏜,踴躍用兵』。戰鼓與戰旗、戰金一樣,是指揮軍隊作戰的號令,『師之耳目,在吾鼓旗』,將帥指揮千軍萬馬,需要藉助於金鼓和軍旗傳遞信息。士兵們看見軍旗前進、鼓聲大作,遂熱血沸騰、勇氣倍增,奮勇前進沖向敵軍,這就是『擊鼓進兵』;一聽見鳴金,則知道是撤退的號令,即所謂『鳴金收兵』。【國語】中說:『鼓無退聲』,鼓聲是強大的精神力量,士兵們只要聽聞鼓聲,就會義無反顧地揮戈沖向前去。 除了戰爭,古代的禮與樂也都離不開鼓。鼓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被廣泛應用於詩、樂、舞及宮廷宴集、廟堂祭祀等各種儀典中。【詩經】中有『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年輕的小伙子會通過鳴鐘擊鼓以取悅心儀已久的美麗姑娘;『鐘鼓既設,一朝饗之』,文人雅士則常在酒席宴上擺放鐘鼓,即興彈奏以助飲酒賦詩之雅興。此外,鼓還曾被用作『更鼓』:古代的城市,早上敲鐘,城門開啟,萬戶活動;晚上擊鼓,城門關閉,宵禁人息。這種以晨鐘暮鼓作為重要起居信號的社會管理方式,至少延續了千年之久。後來,人們便借『晨鐘暮鼓』來形容時光的推移,例如汪元亨在【朝天子·歸隱】中就寫道:『暮鼓晨鐘,秋鴻春燕,隨光陰閒過遣。』 今天,鼓在社會生活中依然十分重要,逢年過節、喜事慶典,倘若聽不到振奮人心的鼓聲,仿佛就少了喜慶熱烈的氣氛。這是因為自古以來,老百姓們就對鼓懷有特殊的感情。【說文解字】中說:『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鼓乃『春分之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聲音呢?許慎解釋說,春分時節,植物的種子擴張開它們的皮甲,從土中萌生出來,聽到鼓聲就好像聽到植物種子擴張萌生的『春分之音』。可以看出,人們把天上雷霆的轟鳴、春天氣候的溫馨、萬物生長的動態等,都融會於鼓字中。鼓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因此,逢有喜慶總想捶打幾聲以抒發內心喜悅之情。而它的簡單純粹,讓許多即使不知宮、商、角、征、羽為何物的平民百姓,拿起鼓棰來照樣能擂得眉飛色舞、鼓聲震天。人們往往一邊打鼓,一邊隨之起舞,鼓的節奏與舞的力量結合,便有了振奮、激勵的作用,我們現在使用的鼓舞士氣、歡欣鼓舞等諸多詞彙,都由此而來。 隆隆鼓聲中,傳來的是歷史的裊裊回音,是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張揚。從神鼓到戰鼓,從戰鼓到樂鼓,從樂鼓到更鼓,鼓總是在重要的時刻敲響,伴隨着我們,從遠古走向現代,從蠻荒走向文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