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8|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厲害了,這位媽媽真正做到了『能動手就別叨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咱們有招了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1-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d5146f7fd7d03f4a994e4409a52e604.jpg

最近泰國的一位媽媽火了,因為5歲的兒子一大早就鬧着不想上學,而且她和丈夫又怎麼勸都沒用……

這場面是不是很熟悉?咱們也都遇到過不止一回吧?

可是,這位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不一樣。

她乾脆幫孩子請假一天,帶他去撿垃圾!

55159ae2f4c0e0070ca24203ba78b872.jpg

他們沿着馬路去撿塑料瓶,開始的時候這孩子還挺興奮,可是沒過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媽媽仍然堅定地帶着他走了3.5公裏,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約合人民幣0.4元)。

4a7c82b20661f8dadcda6591d7a7b87b.jpg

就算只賺了2泰銖,孩子也很高興。

不過他還是表示,走不動了。

他說:『媽媽,我們可以坐公交車回家嗎?』

媽媽:『坐公交車一個人要10泰銖,你有錢嗎?』

e852140cad6724d3978fa83fb10c8ad3.jpg

沒有辦法,他只好跟媽媽一起往回走,這個時候,看到了雪糕店

孩子:『媽媽,我想吃雪糕。』

媽媽:『雪糕要5泰銖,我們錢夠嗎?』

又走了一段路之後,到了餐廳門口

孩子:『媽媽,我想吃燕麥。』

媽媽:『去買嗎?15泰銖。』

孩子:『媽媽,我錢不夠,我要回家。』

媽媽:『累了?』

兒子:『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

這位媽媽在文章最後表示:為了讓孩子順利成長,需要讓他們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憊,了解一切的來之不易

3836788809525a28a9808812856b436a.jpg

就是這個媽媽

現在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媽媽做對了什麼呢?沒有念叨100遍,沒有說到口乾舌燥,沒有上火發飆,孩子竟然自己就改了!

其實,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早有答案,他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簡單說,就是行動起來,別囉嗦,別念叨。

他在【孩子:挑戰】一書中,對這個觀點做了詳細講解,還介紹了媽媽們常見的四種無用的『念叨』,非常經典,也很有意思。

重新做了提煉和總結,分享給大家。

01

『講道理型』念叨

媽媽從廚房窗戶看八歲兒子布萊恩,正在用玩具氣槍瞄準鄰居的窗子。她叫道:『布萊恩,過來,我有話跟你說。』布萊恩把槍放下,慢慢走過來。媽媽把他帶到工作間,讓他坐在高腳椅上,自己坐在椅子上說:『親愛的,你知道的,我們給你玩具氣槍時教過你,它有危險。而且我們在地下遊戲室裏專門給你設了一個射擊間,在那裏玩沒問題,不會傷到人或者打破東西。對嗎?』

布萊恩睜大眼睛看着媽媽,一臉無辜,雖然他看起來對這次談話很有興趣,卻什麼也不回答。媽媽問:『你知道玩具氣槍可能會打破別人家的窗戶嗎?』孩子只是揚了揚眉毛。

媽媽又說:『你想想,寶貝,這些子彈出膛的時候很有力量,如果真的瞄準了,肯定會把窗戶打爛。你並不想這樣做,不是嗎?』布萊恩垂下眼晴,依然不說話。

『總之,寶貝,你知道如果你打爛了別人家的窗戶,我們就得賠人家錢。你並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對吧?』布萊恩看了看媽媽,還是什麼都不說。

『那你現在要不要去地下遊戲室的射擊間玩?我想那裏肯定好玩。』布萊恩點點頭,晃悠着雙腳說:『我想去外面玩。』『好的,兒子,但是槍要留在屋子裏,好不好?』『好吧。』布萊恩不情願地聳了聳肩。

幾天後,媽媽又發現布萊恩在很近的距離射擊瓶子和鐵罐。

她又把他叫進屋,講了一通道理。媽媽重複了一遍怎樣小心用玩具槍、射擊的危險等。布萊恩又一次做出認真聽的樣子。媽媽又一次讓他把槍留在屋子裏,然後去外面玩。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本着『和孩子講道理』態度,一再跟孩子說道理。

雖然布萊恩表面上在聽,但實際上,他沒有任何改變的意願,對媽媽的說教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選擇性』失聰。

當我們發現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時,如果繼續採用說的方式,其實都是在白費力氣。

講道理沒有用,又不能打,那媽媽能做什麼呢?

媽媽可以行動——她可以把玩具氣槍拿走。『我很遺憾你不願服從規則,等你服從時就可以把槍拿回去。』這樣做一兩次之後,如果布萊恩仍然陽奉陰違,玩具氣槍就應該被收起來,不用多說話。

02

『嚇唬型』念叨

晚宴後,媽媽讓珍妮特回房間睡覺。

『珍妮特,把睡衣提起來,這樣子踩着褲腳,你會摔倒的。該上樓睡覺了。』

媽媽接着轉身對客人解釋,『這件睡衣對她來說長了點,我本來打算明年再給她穿,但你們知道收小孩子就是喜歡新東西,她非穿不可。』

大家看着仍然站在樓梯上的小姑娘,她開心地向每個人微笑。她向下瞟了一眼自己被睡衣蓋隹的雙腳,把腳抬起來繞圈,看着睡衣褲腳垂下來跟着繞回,非常好玩。她臉上帶着惡作劇般的笑容,再抬起眼睛看看大家。

媽媽再一次命令她:『珍妮特,請你把睡衣褲腳提高點,不然你會被絆倒的。快點到樓上去!』小姑娘慢慢轉過身,慢慢地走上一級樓梯,又轉身,朝着大家看。

媽媽這時背對着她,她聽了一會兒大人說話,然後坐在樓梯上,伸長兩條腿,讓睡衣褲腳來回擺動。

媽媽看到客人在笑,轉過身來:『珍妮特!你想摔下來是不是?現在馬上提起來,上樓去。卡爾(孩子爸爸),你來把珍妮特帶上樓。』

珍妮特一聽,立刻轉身迅速爬上樓梯,毫不在乎長長的褲腳,在爸爸出現以前進了臥室。

在這個例子裏,媽媽說得太多了,而她所做的始終是用語言和危險恐嚇孩子。

其實,珍妮特知道應該把睡衣怎麼辦,她只是故意表現出她不知道危險的存在而已。

這樣,睡衣和媽媽都在她的控制之下。她利用這個機會把媽媽的關注從朋友那裏拉到了自己身上。而媽媽的反應也都在珍妮特的預料之中。

很多情況下,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雖然,我們第一次嘗試用沉默的方式時,會覺得很困難,覺得面臨這樣的挑戰,必須說點什麼!

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沉默不但可以減輕當時情形的緊張和壓力,還能重新讓家庭氣氛恢復和諧。

媽媽可以對珍妮特的睡衣隻字不提。她要做的是果斷採取行動,讓孩子選擇自己去睡覺,或者讓爸爸或媽媽送她去睡覺。

50de9e8a1e2732656cd375b8f8f5f73b.jpg

03

『行為與語言不一致』念叨

在學校門口,五歲的特裏站在角落裏大哭。媽媽又哄又勸又威脅:『別哭了,寶貝······如果你再哭,我就走了,你一個人在這兒哭吧。』可是孩子哭得聲音更大了。

『現在我真的走了。』 媽媽說。特裏聽到,尖叫着跑到門口去追媽媽。媽媽已經走到大門口,但聽到特裏尖利的哭聲,又折返回來:『嘿,特裏,你需要留在教室裏,別哭了。』

老師這時介入了:『特裏媽媽,你儘快離開就好了,特裏會沒事的。』『我怕他離開學校。我們從家來這裏的時候,他就挺麻煩的。』『我相信,特裏準備好了就會加入我們的。特裏,我很樂意看到你和我們一起玩,記得嗎?我們是朋友哦。』

媽媽離開了,特裏很快就不哭了。在角落裏待了一會兒後,就決定加入大家。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面對孩子尖叫、失控,感到非常的無助。她試圖用語言威脅給孩子施壓,讓孩子聽話,但她的行為卻與她的語言相反。

她想讓孩子停止大哭,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採取行動,離開這個環境。孩子這時的哭只是『淚水壓力』而已,不用太過在意。

04

『無效就放棄』的念叨

五歲的喬治爬過超市裏的購物車,從欄杆上滑下來,坐在旋轉欄杆門上。『喬治,趕快下來!你會受傷的。』

喬治不理會媽媽,彎着膝蓋,倒掛在欄杆上面。『喬治,下來,你會受傷的!』

媽媽拉出一輛推車。小男孩直起身坐在欄杆上,爬下來,又爬上推車。『喬治,走啦!』媽媽說完就去購物了。喬治在欄杆、旋轉柵欄門上一直玩到媽媽買完東西準備離開。

在這個例子裏,剛開始媽媽以為用語言就可以制止孩子,可誰知,喬治在做『媽媽的聾子』,根本不理會,媽媽也就放棄了。

下次再發生類似情況,媽媽繼續講道理,孩子繼續不聽。如此,形成噁心循環,對孩子行為規範沒有一點好處。

要想從這樣的困境中走出來,我們必須學會用行動代替語言。我們需要記住一個座右銘:發生衝突時,不用語言,用行動。

在他們去超市之前,媽媽可以說:『喬治,超市不是遊樂場。』當喬治胡鬧時,媽媽可以溫柔而堅定地牽起他的手,一起回到自己的車裏:『對不起,如果你不能再超市裏行為恰當,我們就回家,不買東西了。』

用這樣堅定的行為,媽媽可以向喬治表達她的認真態度。

264f8c7b8ca3c9988acc5064fcb7c80b.jpg

總結

怎麼樣?從這四個例子當中,把握到了用行動而不用語言的精髓了嗎?知道為什麼『能動手就別叨叨』了吧?

其實,不管是耐心勸說的媽媽也好,還是恐嚇孩子的媽媽也好,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可是,孩子有時就是這樣,Ta的行為意志並不會因為我們大人的擔心而發生改變,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們無法用語言去改變孩子,那麼,應該像那位泰國媽媽似的,採取行動!

雖然,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要孩子明白,愛Ta並不代表沒有規則。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4-9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行不言之教"的現代教育啟示——由泰國母親教育案例引發的思考】

近日泰國一位母親以"撿垃圾體驗"引導厭學幼子的案例,引發教育方式的熱議。此案例恰合【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古老智慧,展現了教育本質的回歸。筆者試從國學視角剖析其教育機理。

一、身教勝言傳的實踐智慧
該母親摒棄"喋喋不休"的規訓,選擇"以身示法",正合【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之旨。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特別強調"事上磨練"的教育方法,認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兒童對抽象說教的接受度有限,卻對具身體驗銘刻於心。當孩子親歷烈日拾荒、汗流浹背卻僅得微薄收入時,"求學可貴"的認知自然生成,此即荀子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實踐真知。

二、境教創設的心理學機制
母親精心設計的"匱乏情境",暗合"天將降大任"的磨礪之道。宋代朱熹在【小學】中指出:"教人者必使其有所畏而後能有所立。"通過創設適度困境,激發兒童內在認知衝突。當孩子面臨"2泰銖"與"10泰銖車費"的現實落差時,經濟概念與勞動價值的關聯自然建立。這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育,遠比空洞說教更具穿透力。

三、教育分寸的把握要義
值得稱道的是,母親始終保持着"引而不發"的克制。當孩子三次提出物質需求時,她僅以平和反問引導思考,既不粗暴拒絕,也不越俎代庖,完美詮釋了【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的教育藝術。這種"中道"智慧,既避免過度保護導致的認知缺失,又防止嚴苛打壓產生的逆反心理,恰如孔子倡導的"溫而厲,威而不猛"的育人境界。

四、對現代教育的鏡鑒
當代家庭教育常陷入"言教過甚,身教不足"的困境。【顏氏家訓】早有警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泰國母親的實踐啟示我們:教育效能不在於言語的數量,而在於體驗的質量。當孩子說"我想上學"時,其認知轉變源於內在覺悟,這種"自得"之學,才是【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的理想教育狀態。

結語:
此案例印證了傳統教育智慧的生命力。老子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真正的教育者,當如春風化雨,在適當時機創設適當情境,讓孩子在體驗中自悟成長。這種"不教之教",或許正是破解當代教育焦慮的一劑良方。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4-12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行不言之教"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的實踐價值】

泰國母親以撿垃圾體驗引導厭學幼子一事,恰合【老子】"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古訓。此案例生動詮釋了傳統教育智慧在現代家庭中的創造性轉化,其成功要素可析為三重境界。

一、以身體道,破除言教之弊
【論語·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該母親深諳此理。當常規說教失效時,她不陷於"講道理型念叨"的窠臼,而是創設勞動情境,使子自證"不學之困"。這種"體驗式教化"暗合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旨,讓孩子在肌肉記憶與情感體驗中完成認知轉化。相較現代家長常犯的"過度解釋綜合症",這種具身認知方式更符合兒童具象思維特徵。

二、境教相融,構建教育場域
母親精心設計的"2泰銖困局",實為【荀子·勸學】"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現代演繹。通過製造適度的生存壓力(步行距離)、設置清晰的行為邊界(收入限制)、保持穩定的情感態度(不妥協不斥責),構建出完整的教育情境。這種"境教"手法比言語訓誡更具穿透力,使孩子在真實世界的反饋機制中自悟其道,恰如禪宗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三、陰陽相濟,平衡教育張力
【禮記·學記】強調"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該母親既讓孩子體驗謀生之艱(陰),又默許其表達疲憊訴求(陽),這種剛柔並濟的教養藝術,避免了"專制型"與"放縱型"兩種極端。其高明處在於以"無為"姿態達成"有為"效果:不直接要求返校,卻使求學願望自然萌發,此即程顥所言"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教育境界。

當代家庭教育當由此獲得啟示:與其困於"說教-對抗"的惡性循環,不如師法古人"觀物取象"的智慧。真正的教育應如春風化雨,在生活實踐中完成價值傳遞。這位母親的實踐,正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簡易工夫終久大"的生動詮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