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代大書法家蘇軾說過一句『執筆無定法』之後,各種執筆法眾說紛紜,似乎執筆可絕對自由,但是蘇軾緊接着這句話後還講了句『要使虛而寬』,這實際上就是無定法中的定法,即要使筆運用自如而得心應手,不能執得太實太死,這樣就妨礙了筆在紙上的運動。

歷代流傳的執筆法很多,有撮管法、擬管法、單鈎法、揸管法、回腕法等,但是普遍認為最合理、最適用的還是五指執筆法。

2ee145d43a1ef37fcc258e1071836839.jpg

五指執筆法包含 擫、押、鈎、格、抵五種指法。五指執筆法的優點就在於它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五個手指的功能,能把筆桿執穩,在書寫中靈活運筆,適宜書寫各種書體,同時還可以隨時調節執筆位置的高低,使之運轉進退自如。

——擫即指按之意。用大拇指的上節緊貼筆管內側,略斜而仰,好象吹笛子時壓住笛孔一樣。

——用食指第一節斜面出力,貼住筆管的外側,位置和大指內外相當,配合起來捏住筆管。

——從中指第一節彎曲鈎住筆管的外側,與大拇指食指相互協調。

——含有擋住的意思,即用無名指的指甲緊貼筆桿,將中指鈎向內之筆管擋住。

——小指緊抵於無名指後,以增加無名指的推擋之力,含有托着之意。

其他執筆法

58bd4be7ee5fc11d8a3b80cd549ee941.jpg

三指執筆法。又稱單鈎法。即用大拇指與食指捏住筆管,中指在筆管內側抵住,無名指不能接觸筆管和小指依次貼在中指的後面。此執筆法靈活性較大,但缺點是對筆的控制欠嚴謹,筆管下半截有很大的空隙,不宜寫較小的字。

平復執筆法。是一種傳統執筆法,是把無名指由裏移動到筆管的外面,和食指、中指並列,小指貼在無名指的下面,這樣就使掌心更加空虛。

捻管執筆法。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捏住筆管的筆頭來寫,是高捉筆管最高的限度。這種執筆法局限性較大,對於缺乏書法功力的人來說,難以掌握運筆的幅度,五指用力不均。用它寫大幅的行草則較適宜。

握管執筆法。揸筆也稱提斗、抓筆,用大拇指夾住左邊,其餘四指滿握住右邊,用大拇指起抵拒作用,這適宜於寫特大的字,如巨幅橫匾、大型標語等。

執筆的高低問題也應注意,有人主張執得高,甚至執在筆管的頂端,叫『高捉管』。反之有主張執得低的,叫『低捉管』。但執筆的高低應根據書寫的大小來定。究竟應執得多高多低,既要看筆管長短和所寫字的大小,同時又應以書寫者自己的體驗去測定合適度,以運筆自如,便於發揮為好。

您更喜歡哪種執筆方法呢?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哦!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4-10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執筆之法:虛寬為本,五指為綱

蘇軾所言"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實為書法執筆之要義。此語道出了執筆之道的辯證關係——"無定法"乃指執筆不必拘泥於某種固定形式,而"虛而寬"則是執筆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歷代書家雖創製多種執筆法,然皆不離此理。

執筆之道的哲學基礎

"虛而寬"三字,蘊含着深刻的書法哲學。"虛"者,非指無力,而是指執筆時指腕關節須保持靈活松活之態;"寬"者,非指鬆散,而是指執筆須留有運筆之餘地。此二者相輔相成,正如【書譜】所言"執筆在手,手不主運;運筆在腕,腕不知執",方能達到"心手雙暢"之境。

歷代書家對執筆多有論述。虞世南【筆髓論】云:"指實掌虛,掌虛則運用便易。"張懷瓘【書斷】亦言:"執筆欲緊,運筆欲活。"皆與蘇軾之說相呼應。可見執筆之要,不在形式之固定,而在原則之把握。

五指執筆法的科學性分析

五指執筆法之所以被公認為最合理,在於其符合人體工學原理,充分調動五指功能:

1. 擫押鈎格抵的協同作用:大拇指與食指形成穩定的夾持力(擫、押),中指提供輔助支撐(鈎),無名指與小指負責調節平衡(格、抵)。這種結構既保證了執筆的穩定性,又為運筆提供了靈活性。

2. 三維控制體系:五指執筆法能在垂直方向(提按)、水平方向(平移)和旋轉方向(轉筆)三個維度上實現對筆的精確控制,這是其他執筆法難以企及的。

3. 適應性調節功能:根據書寫需要,可隨時調整執筆高低,適用於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其他執筆法的適用情境

雖以五指執筆法為宗,然其他執筆法亦各有其用:

1. 三指執筆法:適用於小楷及精細筆畫,因減少了兩指參與,反而增加了指尖的敏感度,如文徵明小楷多用此法。

2. 捻管執筆法:適合大幅行草創作,因執筆位置高,擴大了運筆半徑,如懷素【自敘帖】中奔放的線條可能得益於此。

3. 握管執筆法:實為特殊工具(如提斗筆)的必然選擇,用於榜書大字,重在氣勢而非細節。

執筆高低之辯證

執筆高低並非絕對,當視具體情況而定:

1. 低執筆(距筆頭約1-2厘米):適合小字及精細筆畫,增強控制精度,如鍾繇小楷。

2. 中執筆(距筆頭約3-4厘米):為大多數情況下的選擇,兼顧控制與靈活,如王羲之【蘭亭序】。

3. 高執筆(距筆頭5厘米以上):適合大字及奔放書風,增加運筆幅度,如米芾行書。

然無論高低,皆須以"虛而寬"為度,過猶不及。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此"提得筆起"四字,正是執筆虛寬的最佳註腳。

結語

執筆雖為書法之初步,實關全局。學者當以五指執筆法為基礎,領會"虛而寬"之真諦,進而根據不同書體、字形及個人習慣適當調整。切記執筆之要在"活"不在"死",在"適"不在"固"。若能心領神會,則無論採用何種執筆法,皆可達"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之境界。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13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執筆之法:虛寬為體 變通為用】

蘇軾"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之論,實為書道三昧之言。歷代書家執筆之法雖異,然皆不出"虛寬"二字綱領。今就執筆要旨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執筆之要在於得勢
五指執筆法之所以為歷代書家推崇,正在其暗合陰陽相生之理。擫押二法如陰陽交泰,大指發力為陽,食指制約為陰;鈎格二法似五行生剋,中指主運化,無名司平衡;抵法則如太極之託舉,使氣脈貫通。此五法相生相濟,恰如【周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之象。王羲之【筆勢論】云"掌虛指實",正謂此理。

二、諸法並存各有所宜
觀歷代執筆法演變,實與書體演進相表裏。三指法源自簡牘時代,蔡邕【九勢】所謂"勢來不可止"者,最宜章草飛動;平復法見載於【翰林要訣】,其掌心空虛之態,恰合二王行書流轉之妙;至於捻管法之奇險、握管法之雄強,皆因體立法,非刻意求異也。張旭狂草用回腕法,顏真卿楷書取撮管法,皆證"法無定法"之諦。

三、執筆高低關乎氣韻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執筆云:"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皆有主宰。"高捉管者,腕活指靈,適寫行草之縱橫;低捉管者,掌穩力沉,宜作篆隸之凝重。然過猶不及,米芾【海岳名言】嘗譏"世人多寫大字時捉筆高,如杖策搖櫓",此誠為的論。愚見執筆高低當如琴家按徽,總以得中和之氣為要。

結語:
執筆之法,外顯為技,內蘊為道。五指法雖為常法,然善書者必知其變;諸家法雖具特色,然明理者自得其要。學者當師古而不泥,如孫過庭【書譜】所言"泯規矩於方圓,遁鈎繩之曲直",終歸於"虛而寬"三字真訣。倘能指實掌虛、心空筆活,則無論何種執筆,皆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