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8|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寫書法,如何中鋒折筆?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爲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這兩種情況在初學時問題很大,還是筆法的問題沒有解決。

我們先來看看各種轉折筆法的區別。

25774303e48b300472a0fab3dbdfe9ee.jpg

①中『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沒有任何多餘動作,行筆中稍慢,行至橫末端,自然下轉。這種橫折,寶蓋外角是『圓』的,這種筆法和篆書的轉筆外角差不多,這種『直接轉』就是從篆書來的筆法,演變成『帛書』『竹簡』的筆法,統稱『轉』。

②中『停』里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明顯看到寶蓋外角是有一點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筆再下按出來的。這種提筆下頓,就是『折』的筆法,是從隸書中發展過來筆法。提筆頓下去,就是爲了中鋒運筆。頓下去和重新起筆一樣,可使中鋒,這是折的作用。

cf08a498f148dc840004237d0461fa58.jpg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倡初學先寫『篆書』是有道理的。

篆隸功力深,就會有雄強的筆力,行筆收筆不虛,蒼勁有力。上圖中直轉處也是中鋒用筆,說明篆隸功底是有的。運腕和捻管,皆是調鋒的動作,所以寫轉,一定要會調鋒,使其中鋒行筆。

轉筆最快的筆法是『抹』,就是側鋒蹭一下紙面,學這種筆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會其意。

4be0e7759bcfeba4a205977e401ef56a.jpg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運筆所致,用那種都可以,皆能保證中鋒。可做參考。

筆法,一定是以中鋒爲主,側鋒爲輔,用側鋒,需在不筆虛的情況下。一切有法皆無法,每個字體的筆法都沒有硬性規定,卻有規律,這是書法難點,也是臨帖的必要處,不臨或者少臨,都不能掌握其規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筆法不玄乎,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學書者都卡在這個環節,業餘愛好和專業不是自己評的,不是證件評的,有些人寫的專業卻說自己是愛好,這是謙虛。大部分愛好者還弄不清筆法,這是難以走向專業的原因,其實也不多難,只在多臨多看。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4-1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鋒折筆之法要】

中鋒折筆乃書法用筆核心技法,其要訣在於"提按調鋒"四字。觀歷代法帖,轉折處或圓融如篆籀,或峻拔如碑版,皆不離中鋒運筆之理。今就所詢折筆側鋒之弊,析其本末如次:

一、轉與折之辨
篆書"轉"筆一脈,如【泰山刻石】之圓轉,行筆至轉折處需"暗過",指腕協同作弧勢運動,筆鋒始終裹束於筆畫中央。漢簡帛書中"當"字寶蓋即承此法,外圓內勁,全憑腕力調控。而隸變後"折"法如"停"字禿寶蓋,須先提筆離紙,再頓挫按下,此即"折釵股"之喻——提筆如折金釵,稜角分明而中鋒不散。王羲之【筆勢論】云"屈曲真草,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正謂此理。

二、側鋒之弊溯源
轉折露側鋒者,病在"提按失序"與"調鋒未逮"。顏魯公【多寶塔】"頂筆"之法雖不顯提按,實以腕力暗抵筆管,使鋒穎自正。初學者常見三失:
1. 行筆過快,未蓄勢即轉;
2. 提按含混,筆肚偃臥;
3. 忽略捻管,鋒散不聚。
米南宮"八面出鋒"看似側鋒取妍,實乃中鋒蓄勢後之變通,【苕溪詩】中"抹"筆皆帶篆籀氣,非功力深厚者不可妄效。

三、調鋒四要
1. 提按相生:如智永【真草千字文】橫折,先輕提筆尖,再重按筆根,如騎自行車轉彎必先減速度;
2. 腕動指隨:蘇軾"腕著而筆臥"之說,轉折時腕部作"推頂"動作,配合三指捻管微調;
3. 速度節制:歐陽詢【三十六法】謂"緩以會心,急以取勢",轉筆處當較行筆慢三分;
4. 筆勢連貫:趙孟頫言"用筆千古不易",折筆後需"空際作勢",保持筆鋒彈性。

四、臨池指要
建議從【嶧山碑】練轉筆之筋力,【禮器碑】習折筆之骨法,待腕下有千鈞之力,再參【蘭亭序】"之"字多變之折。張旭授顏真卿"錐畫沙"之喻,正是中鋒折筆至高境界——如利錐劃沙,兩側沙粒勻整隆起,此即中鋒之象。

書道雖雲小技,然筆法精微處正是心法所在。黃庭堅觀"長年盪槳"悟筆法,可見日用無非道。學者當以篆隸爲基,楷行爲用,假以年月,自能折釵不驚,轉珠無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