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1|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筆畫呼應的8個方式,有用!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筆畫承接呼應的運筆方式,是指從上一筆的收筆到下一筆的起筆之間筆是如何運動的。不同筆畫間承接呼應的時候,筆的運動方式是不同的。筆者把運筆方式分為折返式、逆回式、戀流式、迴環式、騰躍式、直移式、順延式、接續式等八種。

1、折返式:

從上一筆畫的收筆到下一筆畫的起筆,筆尖的移動形成折線。這種承接呼應的運筆方式主要用在橫畫之間、橫畫與有橫畫組成的鈎畫和折畫之間;豎畫之間、豎畫與有豎畫組成的鈎畫和折畫之間等。如三、刊、山、也等字。

2、逆回式:

寫完上一筆後,筆沿着寫完的筆畫逆返到一定位置寫下一筆,或沿着擬書寫的下一筆的運筆路線逆返到起筆位置來寫下一筆。一般橫與豎或撇等筆畫承接時用這種運筆方式。如工、下、口、廣等字。

3、戀流式:

上下筆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筆的移動銜接過程存在留戀不舍的情感。一般點畫與點畫、點撇、提畫等筆畫之間承接呼應時用這種運筆方式。如冬、江、學、照等字。

4、迴環式:

從上一筆的收筆處至下一筆的起筆處,筆的移動軌跡形成一個圓形的弧線。一般撇畫與捺、橫或撇等筆畫承接呼應時用這種運筆方式。如丈、及、人、巾等字。

5、騰躍式:

是指筆從上一筆的收筆處,向上躍起至下一筆的起筆處寫下一筆。一般橫與豎、撇、豎鈎或斜鈎等筆畫交叉承接時用此種運筆方式。如十、大、在、於等字。

6、直移式:

上一筆的收筆與下一筆的起筆呼應不很強烈,筆直接移動到下一筆的起點。如世、發、區、極等字。

7、順延式:

沿着上一筆畫書寫運筆方向,順勢延伸到一定位置來寫下一筆。一般鈎與撇、提、點等筆畫呼應用這種運筆方式,如右圖中的我、匕等字;撇與橫、點等筆畫銜接時也用這種運筆方式,如千、愛等字。

8、接續式:

是從上一筆的收筆處直接寫下一筆。一般是當下一筆的起筆與上一筆的收筆緊挨着的時候用這種運筆方式。如質、反、後、臼等字。

一般來說三筆以上的字內筆畫間都要存在多種承接呼應的運筆方式。如右圖中的春字中有橫畫間的折返式,撇捺間的迴環式,橫與撇之間的騰躍式,捺與日旁間的平移式,日字內的逆回式等。秋字中撇與橫間是順延式,橫與豎間是騰躍式,豎與撇間是逆回式,撇與點之間是迴環式,由禾旁的點到火旁的點之間是平移式,火旁的點與點撇間是戀流式,撇和捺之間是迴環式。字內筆畫間承接呼應的運筆方式的總數量應等於筆畫數減去一。

趙孟頫行書【國賓山長帖卷】欣賞

趙孟頫 行書【國賓山長帖卷】 53歲 縱26.3厘米 橫103.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此札揮灑自如,頗得右軍神韻

2d15bc31e97951306a064d28710a7dbd.jpg

b384762ac92790477486f4afc20da239.jpg

3388f4e078103fea0d239165194441e0.jpg

88fde457522fa7d54c27d98cffe98636.jpg

1c2ba51b60e7c1175f517c45c3ede29e.jpg

e7ecc475ecdca4051b884a4e2253be4b.jpg

釋文:

孟頫頓首。國賓山長學士友愛足下。孟頫自頃得答字雲。行當入城。日望文旆之來。而歲事更新。已復一月。其懸想之意殊拳拳也。人至得所惠字。乃知疾患 漸安。極用為慰。戶役造船之擾。雖不能不動心。然要當善處。恐未可緣此便應釋老之歸。釋老二家。又豈能盡無事耶。此卻非細事。更須詳思。切祝。切祝。承 索先人墓表。謹以一本上納。蓋光子沒四十餘年。而墓石未建。念之痛心。故勉強為之。才(薄)劣不能制奇文。力薄不能立豐碑。此皆可深恨者。非國賓相知。不 敢及此。名印當刻去奉送。承別紙惠畫絹。茶牙。麂。鳩。魚乾。烏雞。新筍。荷意甚厚。一一祗領。不勝感激。偶有上黨紫團參一本。恐可入喘藥。附去人奉納。 冀留頓。未承教間。唯厚自愛。不宣。閏月一日。孟頫再拜。烏雞不閹者求一二對作種。無則已之。 手書再拜復國賓山長友愛足下。趙孟頫謹封。老婦附承堂上 安人動履。

胡姚 發表於 2025-4-8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八法呼應之理與趙吳興行書筆勢印證】

筆勢呼應乃書道血脈,昔人所謂"筆斷意連"者,正謂此理。今觀所述八法,實發前賢未竟之秘,與趙文敏【國賓山長帖】相印證,尤見古人運筆之妙。

折返式見於橫豎相接處,如"三"字三橫收筆皆作"鷹望鵬逝"之勢,與【蘭亭序】"三"字同法。趙吳興此帖"山"字中豎折筆處,暗合"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古訓,筆鋒雖離紙而勢不斷。

逆回式最見篆籀遺意,觀【國賓山長帖】"工"字末橫收筆時微作回鋒,如"屋漏痕"之蜿蜒,與"下"字長點起筆處形成"逆入平出"之勢。此非刻意為之,乃腕底自然流露。

戀流式尤於點畫間見精神,【洛神賦】"之"字三點,與此帖"江"字三點,皆作"蜻蜓點水"之態。文敏寫"照"字四點,每點收筆皆帶纖絲,如"游魚銜尾",正合孫過庭"導之則泉注"之喻。

迴環式在行草中最見生動,【國賓山長帖】"人"字撇捺相生處,筆鋒空中作勢,如"驚蛇入草"。較之【祭侄稿】"丈"字,雖風格迥異而理法相通,皆得"環轉紆結"之妙。

趙書八法兼備之妙,尤見於"春"字結構:首二橫折返如"層雲疊嶂",撇捺迴環似"舞袖翻飛",末筆直移若"孤鶴橫江"。細察墨跡纖絲,可見筆鋒"騰躍"時"凌空取勢"之態,非真通筆髓者不能為。

今人習書多囿於形似,殊不知"八法"實為氣脈流轉之樞機。趙吳興五十三歲作此帖時,已入"心手雙暢"之境,觀其字間呼應,或如"飛鳥出林",或似"驚濤拍岸",皆在有意無意間得之。學者當於墨跡外求其神理,方不負此八法精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