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79|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顏真卿書法【顏勤禮碑】筆法解析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6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勤禮碑】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山東臨沂,因此也有人說他是琅邪人。唐開元進土,任御史,因被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顏起兵討伐,被推為盟主。後入京,歷官至史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國公。後人以其官名尊稱『平原』或『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受命前往勸諭,李希烈脅之降,不屈被害。

唐代的【顏勤禮碑】,是顏真卿為其曾詛父顏勤禮立的墓碑,簡稱【勤禮碑】。

顏真卿自幼即愛好書法,常用黃土在牆上練字,曾受過張旭和徐浩的傳授,又結合篆隸和魏碑的筆意,開創了自己的風格。他博學,工詞章,善正、行、草書,用筆遒婉嚴整,字體剛健篤實。他和懷素論書法時說『寫字應用折釵筆法』,就是用筆要像折金釵那樣有力。【宣和書譜】說他的字『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鐵,戈如發弩,干變萬化,各具一體』。

【勤禮碑】系顏真卿撰文並書。書法蒼勁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顏真卿一生寫的碑很多,都題有他當時歷官的全部職銜,獨此碑只題『曾孫魯郡開國公』,這是他丟掉官職,被貶為吉州司馬期間寫的。

此碑1922年在今西安社會路出土,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寬92厘米。四面刻字,碑陽書字19行,陰書字20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側書字5行,每行37字。右側的銘文已被磨去。

【勤禮碑】主要特點

【勤禮碑】是顏真卿的代表之作,『鴻文鉅筆,闡發性靈』,不同凡響。唐以後的書家,不少人臨習過此碑。下面就其運筆、結體等方面談點兒淺見。

(一)正鋒運筆,方圓兼得。顏書甚為古拙,講究起筆『藏頭』,中鋒行筆,雄健有力,收筆『護尾』。顏真卿主張『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着』以及『折釵股』、『屋漏痕』等,強調的就是『中鋒』和『圓勁有力』。如『折釵』,金釵折如弓,就比其挺直見力度。【勤禮碑】中筆畫『化直為曲』,以增強點畫的力度。如圖一『事』、『等』、『文』、『敬』等字。【勤禮碑】講究筆畫圓勁,如橫畫收筆重按,鈎和捺畫先收後放。折筆處有時上聳出方,有時提筆暗轉而呈圓肩,或者內方外圓等。總之,【勤禮碑】剛柔之氣兼而有之,不愧『莊重沉雄』之作。女口圖二『太』、『子』、『司』、『之』等字。

(二)主次分明,突出主筆。一是同─類筆畫主筆厚重,即粗而繁(回折多轉),次筆陪襯,輕而簡(回折輕)。筆畫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給人以明快之感。例如圖一'孫'、'神'、'書'、'並'字等。二是一個字中筆畫間輕重反差較大,如橫細豎粗、撇輕捺重等,圖一例字都有此特點。三是多'部件'組成的字,疏重密輕,醒目可賞,如圖二'徽'、'庶'、'敏'、'勝'字等。由於'賓主分明,主從有別',使字顯得瘦而勁健,肥而不笨。

(三)以拙為巧,神采艷發。對【勤禮碑】領悟較淺時,會詫異於顏字'笨拙';隨著學習的深入,會發現有'大智若愚'之感,可謂拙中有巧、古樸敦厚、老成持重、奧妙無窮。如圖三'書'、'善'、'等'、'祿'字等。從宏觀上說,顏字不拘小節,頓挫分明,結構寬博;從微觀上講,顏書獨具匠心,靈活多變。例如每一字中之重複筆畫,起筆、運筆、收筆幾乎都不相同。就橫豎畫而言,其形態或方或圓,或尖或禿,走勢或直或曲,有粗有細,有長有短,等等,巧妙至極,避免了雷同,顯得質樸中透著秀氣。

(四)集眾之長,自成一格。顏真卿除了受過張旭和徐浩的傳授外,還接受了褚遂良、王羲之以及篆書和魏碑的筆意。如'藏頭燕尾'不僅活用在捺法上,而且橫畫上也有體現,如圖四'之'、'夫'、'後'、'自'字等,乍看是機到筆隨,仔細觀之即不難看出,顏字並非完全是他的獨創,而是受到了眾多書家的影響,他的好學由此可見一斑。他的字雖與眾不同,但'反乎常而合乎道',更加富有審美情趣。

 點畫具體技法

(1) 點和點的變化

古人人云:『點如高山墜石。』所以點應該有力。顏體的點寫得厚重飽滿,神完氣足。

4d16451416f733ddd39798bdbf005c84.jpg

78afad759582a8e75ea486990206eac3.jpg

ad4c1df4db6ffc503a88c9fb87d3a56b.jpg

(二)橫和橫的變化

顏體的橫畫變化豐富,儀態萬千。或長如大戟而不笨重,或短如點畫而不拘謹,或細如毫髮而不輕浮,這都是由於顏真卿以篆入楷、善於用筆的結果。

b8d506e2c92d37eaea5d37e12cb503c1.jpg
adf56bc966b74a64293afaf851429bf7.jpg

(三)撇和撇的變化

撇畫運筆速度可快可慢,但要慢而不滯重、快而不輕浮。而且要力到筆尖,防止出鋒時出現『鼠尾』。

5df0b1c929650d40cfa4231a6f9ce320.jpg

fade52e3fabee091d55f55d57fbe32eb.jpg

(四)捺和捺的變化

顏體的捺畫粗重有力,逆鋒入筆後,漸行漸重,頓筆後漸出鋒收筆,整個運筆過程銜接自然。初學者要認真仔細揣摩其用筆方法,不可寫成『翹腳』狀。

493af9a7f3d941f8a0f6bc5d2db7d70c.jpg

(五)豎和豎的變化

顏體的豎畫粗壯有力,通常寫五分之四處就提收。中豎豎直,左豎常向左拱,右豎常向右拱。

6eba24d562f1feba74ecd6cd030d8191.jpg

(六)折和折和變化

顏體的折筆通常沒有明顯的折角,有時甚至作提筆圓轉。有折角時變寫成圓中有方、外圓內方的轉角。

67f3369b3e05d94145e071d006931332.jpg

901645f4971a14077caf09d07945d21e.jpg

(七)鈎和鈎的變化

顏體的鈎畫多在回鋒頓筆蓄勢後,用力鈎出。鈎雖短促,但無絲毫鬆懈,有時鈎畫也似鈎未鈎,含蓄深沉 。

caf89d41a01be79970d33195e3179ad3.jpg

ea02fa71f27d32dd5349c40a6e79184f.jpg

(八)挑和挑的變化

挑筆通常逆鋒入筆,頓筆蓄勢後向上挑出,行筆不可過慢,還要力到筆尖,否則亦會出現『鼠尾』。

字頭的變化

漢字的常用字有5000多個,如此多的漢字大部分都由一些基本的偏旁部首組合而成,寫好偏旁部首是寫好漢字的必經之路。這裡總結了【顏勤禮碑】中常見的偏旁部首,包括字頭、字底、左偏旁、右偏旁、字框,初學者可循序漸進練習,做到熟練、熟記。

(一)字頭的變化

0fcca89c6a90fb2ef167a17ded721c8b.jpg

ec984ea7f9e13a5e0bb06f9af628f3b2.jpg

d6f27fde623801d74efeaf78354c1c30.jpg

f9944dbc33904551ae3bc64b95c1c2c0.jpg

(二)左偏旁的變化

768e86ee498f56e0b4306ddccb28b340.jpg

69e1c0d5f0c47c37d9029ff8516bc9bd.jpg

0854e1dc311584490bccd04f3a1b985b.jpg

86f6dfc65bfd129f65e318a00cc3d101.jpg

4b2e1f5a5692b171a2397930dc98f1e9.jpg

4f9f6497b3ad19a6f5fbddb0722f41ef.jpg

e65312d6c75044210aa4cb7ff7602b75.jpg

(三)右偏旁的變化

86606df756d324fc7ac15084d3b1070a.jpg

eaaaf62a8874ee9f506baa974be83c3e.jpg

d5a7e29e0b69ab4e33e1d2901e3a1465.jpg

ff0e72537b2672af5669a912e72584ec.jpg

(四)字框的變化

8acf6ee14800c96c3ac3da7bb4d9320b.jpg

獨字體的變化

我們練習筆畫和偏旁部首,都是為寫好漢字做準備,在這個基礎上,要寫好漢字,就必須掌握字的結構。對於字的結構,古人有各種各樣的論述,這裡按照簡單易學的原則總結了【顏勤禮碑】中各種字的結構,分為獨體字、合體等,供初學者了解、分析、練習。

一、獨字體的變化

顏體的獨體字或大或小、或長或扁,形態變化十分豐富,而且筆畫少的獨體字用筆通常較粗重。

e0cce73b00e8e9917242bc37c630d709.jpg

85f160604c5ba482944b78658b9e4e6d.jpg

二、合字體的變化

顏體合體字是形態各異,豐富多彩,所以初學者更要認真描摹原作,並學會思考、分析和安排好字的中心點。

(一) 左右結構

左右結構的字需要注意各自和寬窄、長短、位置高低等等,還要注意二部分的聯繫,要能使二者有機地統一。

a59c17b3295c1c0b50be7129f1e61600.jpg

50dc3f908aaeaf5a137a67c06830ece1.jpg

(二)上下結構

上下結構的字須注意各自的寬窄、長短等等,還要注意上下二部分的聯繫,使二部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b3f3581cf38cdcf255c7ae4f4fa3ce63.jpg

60634ce6c4da99a01c4e3d897c200efb.jpg

(三)左中右結構

左中右結構由於呈三部分橫列,容易寫得過寬,所以應該控制每部分的寬度,以免互相擁擠,還要注意三部分各自的長短、寬窄、位置高低等等區別和三部分的有機聯繫。

68666d95454450cfac6429625e7be2f1.jpg

(四)上中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由於呈三部分豎列,容易寫得太長,所以應該控制每部分的長度,以免互相擁擠,還要注意三部分各自的長短、寬窄以及三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繫等等。

8ea7f9fcec86de20d15292774fbedbe6.jpg

(五)包圍結構

包圍結構更應該注意包圍部分與被包圍部分的緊密聯繫,否則容易將字寫散,應該使被包圍部分向包圍部分靠攏。另外由於顏體結字開張,包圍部分應該寫得飽滿(如走之底和『口』部兩豎都向外拱)。

cc5742c5f64dc19893db26cfea4dae85.jpg

0cabf1ca819710a8efeca98c0e7818c3.jpg

余出 發表於 2025-4-6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顏勤禮碑】筆法體系蠡測——兼論盛唐書風之範式意義

顏魯公【勤禮碑】作為唐代楷書鼎革之里程碑,其筆法體系實為晉唐筆法嬗變之關鍵節點。今試從三個維度解析其技法特徵,以窺盛唐書學之堂奧。

一、錐畫沙意象的筆法實踐
魯公"折釵股""屋漏痕"之說,在【勤禮碑】中體現為獨特的運筆節奏。起筆處多用"蠶頭"式逆鋒,如"太"字橫畫起筆呈蓄勢之態;行筆則踐行"錐畫沙"古訓,中段筆鋒始終垂直於紙面,故線條具"綿里鐵"質感。尤需注意其轉筆處的"暗過"技法,如"司"字橫折處外拓內擫,形成"外圓內方"的立體效果,此即張旭所傳"孤蓬自振"之法。

二、空間構築的辯證法則
碑中結字充分體現"主筆統帥"原則:
1. 軸線對比:"事"字豎鈎作主筆縱貫全字,其餘筆畫呈輻射狀排布;
2. 疏密辯證:"等"字上部密結如鐵幕,下部疏朗似懸瀑;
3. 向背呼應:"敬"字左右部件相向而立,如揖讓之君子。這種空間組織方式,實將漢代碑額的宏闊氣象化入楷法。

三、盛唐書風的範式意義
較之初唐諸家,此碑有三重突破:
1. 筆法層面:融合篆籀絞轉與北碑方截,開創"屋漏痕"式線性語言;
2. 章法層面:字間櫛比而不失透氣,行氣如老松蟠曲;
3. 美學層面:以"莊肅雄渾"替代"秀勁飄逸",確立大唐正大氣象。

米芾【海岳名言】謂顏書"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觀【勤禮碑】尤覺貼切。其折筆處如金鐵交鳴,捺畫收束似截斷眾流,非僅技法之精熟,實為書家人格之外化。今人臨習,當透過刀鋒看筆鋒,體會其"骨氣洞達"的深層筆勢,方不負魯公"心正筆正"之訓。

(附圖例分析從略)
魏柳 發表於 2025-4-17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顏勤禮碑】筆法精要析論
顏魯公【勤禮碑】乃盛唐書藝之圭臬,其筆法熔鑄篆隸魏碑之精髓,臻於"納古法於新意,生新法於古意"之境。今就碑中筆法要旨,分疏如次:

一、錐沙屋漏的中鋒運筆
魯公得張長史"錐畫沙"之訣,全以篆籀筆法行之。觀碑中"事"字長橫,起筆逆鋒如叩鐘,行筆中鋒似引弩,收筆回鋒若挽弓,所謂"蠶頭燕尾"之象,實為篆書"玉箸"筆法之楷變。其折筆處尤見匠心,"司"字橫折兼用"折釵股"與"屋漏痕"二法:外角方峻若金石崩裂,內緣圓融似屋漏蜿蜒,此即【續書譜】所謂"方圓並用,不露主角"之妙。

二、主從相生的筆勢構建
魯公深諳"主筆立骨,余筆生姿"之理。如"太"字長捺如崩浪雷奔,占全字三分之勢,而短撇輕若蟬翼;"御史"二字中,"御"之豎鈎如萬歲枯藤,"史"之撇捺作鸞鳳展翅,主次映帶間,字字成顧盼之姿。尤須注意橫畫排疊處,"等"字諸橫雖密,卻通過"重—輕—重"的韻律變化,達成"密處不容透風"而"疏處可以走馬"的辯證統一。

三、三維空間的筆力呈現
此碑突破"二王"平面用筆,創造性地引入"浮雕式"筆法。細勘"文"字點畫,起筆處皆作45度斜切入紙,形成楔形剖面;"敬"字右豎如鑿刻岩壁,左側皴擦出飛白肌理。這種"入木三分"的立體感,實源自北朝摩崖刻經的斧鑿之趣,魯公以柔毫擬刀鑿,遂開"顏體"雄渾氣象。

四、情感節律的線性表達
碑文末行"太子太師"數字,筆勢漸趨奔放。比較首行"唐故秘書省"的端嚴,可見書者情感隨文意跌宕:橫畫收筆時出現的"顫筆",非力衰之弊,實為"年高筆老"的自然震顫,恰似【廣藝舟雙楫】所言"人書俱老時,不工之工乃為至工"。

要之,【勤禮碑】之偉大,正在其"法度"與"性情"的完美統一。昔人謂魯公書"如項羽按劍,樊噲排突",觀此碑雄而能媚、拙中見巧的筆法,方知此喻之確。學者臨習,當於"屋漏痕"處悟其凝重,於"折釵股"處得其轉折,更須體會書者"忠義節烈之氣"發於毫端的深層筆意,方能得魯公三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解析立足三項原則:
1. 筆法溯源:揭示篆隸魏碑對顏體的影響
2. 形式分析:採用"起行收"三段論解析單筆畫
3. 美學闡釋:結合古代書論評價藝術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