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1|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到晚年,米芾才明白這個道理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6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寫字,一度想入魏晉,但下筆太狠辣,未得魏晉風流。其實,這主觀上是米芾之憾,而客觀上,則是米芾之福。為什麼?

我們從書法史來看,得魏晉風流的米芾,不可能比得上開宋寫意書風的米芾。比較來看,論魏晉平和蘊藉之韻,當時與米芾並稱為『米薛』的薛紹彭還勝米芾一籌。但歷史給出的答案是,得魏晉風流的薛紹彭最終比不上米芾,成為劃時代的書法家。

e754df1efb770e604f8632d9c16efa89.jpg

薛紹彭【大年帖】

其實,米芾早年行書未成形前,盡學唐楷。在入『晉魏平淡』之前全學唐人,以楷書為多,因此集到多種唐書特徵:歐書的險絕,柳書的挑剔,顏書的雄肆,禇書的流轉,他很聰明地把各種風格吸收在自己的筆下,同時暗合了時代的潮流,成為集古字之大家,但問題來了,唐楷養成的書寫習慣,又成了他『入晉魏平淡』,『專學晉人』的極大障礙,使他最終沒能『入晉人格』。

因受唐人禁錮的書法現狀,米芾很着急。

黃庭堅評米芾:『其書有魯莽草率的情況。』

項穆說:『米之猛放驕淫是其短也。』

米芾不爽,於是自解說:『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其實,這真實內心關於學唐人後無法觸及晉人的極其矛盾心理。

c838aaddbcc3131400df442894dfbfa1.jpg

米芾【德忱帖】

米芾在他的論草書中寫道:『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聊徒成下品。』從這段米芾的書論中,可以說米芾把『晉人格』作為他一生書學的目標。米芾是在他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晉人的書法的呢?至少在他32歲之前沒有過於關注,證據就是米芾在北宋元豐五年也就是他32歲時『謁東坡於黃岡,承其餘論,始專學晉人』,之後才將晉人格作為他終生的書學追求。這句話也可以看出,蘇東坡對米芾書法的意義。

2ef4f509a9589d077bbb5a250cce3e25.jpg

米芾學晉人草書【元日帖】

平實散淡,是米芾學晉人一直到晚年才明白的一個道理。

米芾中晚年的代表作【蜀素帖】,是學【集王聖教序】的。雖然在形式上、結字上學有所得,但仍然不時露出米芾從前作書的刷筆和怒張之氣。有時為了蘊藏一些,用筆略就顯的猶豫不決,出現了一些滯筆。米芾學【集王聖教序】和王羲之又從不說與人,除了不傳之秘外還是因為『專學晉人』後雖然有大的進步,但始終沒有能夠做到『入晉人格』。

f680669e28b3bd91cb13f783379712b0.jpg

米芾中晚年【蜀素帖】

散淡至美,米芾終於晚年才明白了這個道理,『老無他物適心目,天使殘年同筆硯』,書風較中年有所收斂,有晉魏平淡的趣味了。『既老始自成家』。米芾說『唐太宗學右軍不能至……故大罵子敬』,而他自己呢,由於用力學習王羲之而達不到那個『入晉人格』目標,晚年也就大罵『二王』了。當然,這也為之自成一格,其『八面出鋒』正是突破『二王』之處。

梅花 發表於 2025-4-2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米芾晚年書學境界之升華】

米芾晚年書風之變,實為北宋書法史上一大關節。其所謂"晚乃平淡"之悟,非僅技法之嬗變,實乃藝術生命之圓融。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由"集古"到"破古"的辯證歷程
米芾"集古字"功夫冠絕兩宋,然其早年困於唐人法度,尤以【聖教序】為圭臬。黃伯思【東觀餘論】評其"如仲由未見孔子時氣象",恰道出其中消息。唐人楷法之提按頓挫,與晉人"一拓直下"之筆勢本相齟齬。觀其元豐年間【三吳詩帖】,猶見顏魯公筋骨;而大觀間【虹縣詩】已得獻之"八面出鋒"之妙。這種蛻變,正是通過"日臨晉帖"的苦功,將唐人技法解構重組,終成"風檣陣馬"之米家筆陣。

二、"平淡"美學的深層意蘊
項穆【書法雅言】譏其"猛放驕淫",實未窺其晚年三昧。米芾【海岳名言】自謂"老來作書有晉魏平淡之趣",此"平淡"非技法之平鋪,實乃蘇軾所謂"絢爛之極"後的返璞歸真。其【蜀素帖】中"鶴游"二字,起收無跡而姿態橫生;【苕溪詩】"水雲"連筆,看似漫不經心而氣韻流動。這種"散淡",實是將"沉着痛快"的極致表現內化為呼吸般的自然律動。

三、歷史定位的重新審視
薛紹彭雖得晉人形貌,然如董其昌所言"終墮時人窠臼"。米芾之偉大,正在其以"不晉不唐"之姿,開創"尚意"書風新境。其晚年悟得:晉人風流不在點畫形似,而在"寫其胸中之妙"(【寶晉英光集】)。故【多景樓詩】雖縱橫跌宕,而自有江左氣度;【研山銘】雖奇崛險絕,卻不失從容之態。這種矛盾統一,恰是宋人"格物致知"精神在藝術上的終極體現。

米芾晚年手札有云:"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此語可為其藝術生命作注。其價值不在摹晉之似,而在以唐人法度破晉人藩籬,終成"宋書第一變體"。後世趙孟頫得其形,王鐸得其勢,而真能傳其神者,惟董其昌"淡墨探花"差可比擬。此中消息,足為今人研習傳統者三思。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