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王徽之『雪夜訪戴』的故事:王徽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一日,他一覺醒來,推窗遠望,看見漫天大雪,興致很濃,忽然間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戴逵,便即刻連夜前往拜訪。一路上,他在翩翩小舟中縱酒吟詩、唱和自如,賞江上雪景,經過一夜路程到了戴逵家門口,卻未敲門就轉身返回。之後有人問起,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寥寥幾句話,瀟灑不羈的性格展現無疑。 說文解字說:『興,起也。』興字本義是起來,興起。【詩經·衛風·氓】中有『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說的是每天早起晚睡,十分辛苦勞碌,使用的就是興的本義。由『起』的意思延伸,興又可作興辦講,北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有『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這裏的興利除弊,就是指興辦有利的一面,除去弊端。此外,興是個多音字,做興趣、興致等意時就讀為去聲,如李清照【如夢令】中『興盡晚回舟』,興就取興致的義項。 興盛、旺盛是興最常被使用的義項。正如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曾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同的時代常常演繹着相同的道理,常變的天空往往上演着不變的人情故事,歷史的興亡盛衰中隱藏着亙古不變的歷史規律。這樣一來,歷史的警醒就顯得格外重要,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他告訴我們,歷史的興替是走向未來的智慧。正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言:『不知來,視諸往』,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一路走來的歷史經驗,是未來的有益借鑑。 甲骨文中,興的字形是四角的四隻手共同把一個『井』一樣的器物推舉起來,表示眾人同心協力,事情就可以興起、昌盛。這個道理在【孫子兵法】中被概括為『上下同欲者勝』,千百年來得到無數軍事家、思想家的認同,宋本【十一家注孫子】中,曹操注云:『君臣同欲』,梅堯臣言:『心齊一也』。上下同欲即為人和,而人和是制勝的一個重要因素。歷史的發展是對此的最好註腳: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源於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目標引領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人民順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就源於在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引領下,上下同心、不畏困苦;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實現經濟騰飛、社會發展,就源於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引領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衷共濟。 當然,『上下同欲』,並不僅僅指軍隊內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與興盛,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因此,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是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命運,他何苦要樂在天下後、憂於天下前?譚嗣同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如果不是出於匹夫有責的主人翁精神,他何苦要冒粉身碎骨之險、挺身而出沖在國難關頭?『一二·九』運動中,青年學生們認識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如果不是甘願以個人犧牲換來國家復興,他們何苦要走出校門,勇敢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喊?今天,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每一個人的擔當和付出,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奮鬥。只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苦幹實幹,形成『上下同欲』、團結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奮鬥的良好局面,才能凝聚起推進民族復興的中國力量。 今天的我們,身後是波瀾壯闊的奮鬥歷史,面前是噴薄而出的復興曙光;這是一個持續奮鬥的光輝旅程,更是一個尚待完成的偉大事業。(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