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4|回复: 1

[婚庆礼仪] 伴郎抡锤抢亲,人类文明退回到蛮荒时代了吗?

[复制链接]
徐彦卿 发表于 2017-1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05c1478a83d37f541649a33a0ccf24a.jpg

看到这个新闻,着实被惊到了,现代社会婚闹已属常见,但不外乎就是对新人恶作剧,或者多要点红包的事。现在居然抡锤砸门迎亲,哦,不,应该叫抢亲了。这貌似应该是发生在文明时代以前的事,但现在,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深圳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不禁问?人类文明真的越来越进步了吗?

有人说,这是传统,有人说,这是传统的糟粕,但我翻看典籍,却找不到古代何时有这样的传统。

但却在典籍中找到了这样的话:“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礼记•经解》)”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是否真的是婚姻之礼废造成的?也许有人会说:“就你想的多,大多数人不是都举办有隆重的婚礼吗?”是的,大多数人会穿上盛装,请亲朋好友来见证两个人的爱情,但,这真是婚礼吗?我想只能叫婚庆吧。因为“礼者,理也。(《礼记•乐记》)”现代婚庆中,发生过多少不合理的事?抡锤抢亲,应该只是一个“更上一层楼”的特例吧。

发生这样的事情,旁边叫好的人是怎样想的?新郎新娘还能愉快的入洞房吗?

上古蛮荒时代,人类各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抢亲的事情。这类情况至今在少数偏远的地区和民族,还有遗风。但华夏民族至少在七八千年前,就由女娲氏制定了婚姻制度,要求男方一定要有相应的聘问之礼,然后按约定的礼仪,行媒妁之言,再结二姓之好。到了周朝,以礼乐治天下,制定了严谨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也可以说是婚礼的六道程序。每一程序,都是双方各自的家族在互谦互敬的情况下完成。

传统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许多礼仪都是严肃而充满敬畏,因为最早的礼仪,就是原始的宗教仪式。那时,谁在礼仪中喧闹,肯定会被视为异类。婚礼,是夫妇接合的开始,被认为是人伦之始,自此两人结合,生儿育女,组建家庭。所以被认为是“礼之本”。需要“敬慎重正而后亲之”。因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序,夫妇有序而后父子有亲,君臣有正,朋友有信。《礼记·昏义》”也就是说,将来子女教育的怎样,子女以后为人处事怎样,都受婚礼的影响。而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都与人有关,都与每个人的教育都关,那么也都与每对夫妻的婚礼有关。

孔子曾告诉年轻的君主鲁哀公: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婚)为大。――《礼记·哀公问》

君主夫妇和睦,那个整个国家的夫妇都会跟着和睦,而夫妇和睦的基础之一就是婚礼,所以君主带头做一场隆重而又庄严的婚礼,那么就有促进国家和谐的作用。所以,孔子的意思很明显:作为君主,你想治理好国家,那就从自己隆重而庄严的婚礼开始吧!

古代十分重视孝道,所以新娘出嫁时,并不是满脸的喜悦,而是面有忧色。因为那时交通不发达,许多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的机会非常少。想到以后很难再见父母,所以女子这时不仅面有忧色,而且会躲在闺房内不肯出门。这种情况被人称赞、传诵,然后成为效仿的模范,成为传统。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文化的缺失,人们只知道模仿形式,却忘了其背后的原因。兼之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金钱,社会越来越浮躁。于是新娘闭门不出变成了讨要红包,婚礼只能演变为婚庆。又兼之成为胡闹,恶作剧的重要场所,所以有了婚闹。这还不够,没有警示的情况下,闹剧只会愈演愈烈,所了有了新闻中的“婚暴”。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现今许多人喜欢用金钱来横量一切的社会背景,甚至没钱就不谈感情。所以男女订婚变成了双方家庭的讨价还价。一千年前,司马温公就批判过这种现象:

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至于立契约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以求售其女者。亦有既嫁而复欺绐(欺骗)负约者,是乃狙侩卖婢鬻奴之法,岂得谓之士大夫昏姻哉?其舅姑既被欺绐,则残虐其妇,以摅(张也,即扩大)其忿。由是爱其女者务厚其资装以悦其舅姑者,殊不知彼贪鄙之人不可盈厌,资装既竭,则安用汝女哉?于是质其女以责货于女氏,货有尽而责无穷,故昏姻之家往往终为仇雠矣。

正是这样的讨价还价多了,双方家庭一边谈婚论嫁,一边早已暗生怨恨。兼之现在有许多人只图一时之快而起哄,甚至借婚礼之机将平日之怨恨发泄出来,弄出恶作剧。因为这些人吃定新人及其家人不会在婚礼上发怒。所以婚礼乱像,愈演愈烈。只要不闹出严重的后果,当事人都会口头上表态“只是大家热闹一下,不介意。”但是,内心真的不介意吗?就像这位被砸开大门的新娘,真会毫不介意?以及在其它新闻上,还看到被扔到大海里的新郎,被用胶带粘在树上的新郎……

发生这些事情,洞房花烛夜,恐怕已不再是人生美事,而是人生惨事。甚至许多人也意识到这样的婚闹会带来夫妇不和,家庭不睦,却无法阻止闹剧的发生。因为当今不知礼者何其多。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行为却似乎回到的野蛮未开化时的状态……

想避免这种婚闹、婚暴发生,只有重拾“礼仪之邦”之传统礼仪,将婚礼以庄严、隆重的方式展现在亲友面前,让观礼者在心灵上肃然起敬。这样,才能让自己有一个美满的婚礼,从而给将来的生活铺一个幸福和睦之路。汉文堂文化传播中心,就旨在推广传统礼仪,用传统礼仪来引导人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安定的生活。“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礼记·曲礼》)”

0b9306f52ad62ecfca25819c9f652684.jpg



吾是楚天 发表于 2025-4-6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婚俗异化与礼义重建——从"抢亲式婚闹"谈当代婚礼的文化失范》

深圳"抡锤抢亲"事件绝非简单的民俗争议,而是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传统婚礼精神的严重误读。《仪礼·士昏礼》明确记载:"主人爵弁,𫄸裳缁袘,从者毕玄端,乘墨车。"周制婚礼讲究的是"敬慎重正",岂容如此僭越礼法的行为?笔者考诸典籍,此类行径实为三重悖礼:

一、违"敬"之道。《礼记·郊特牲》云:"婚礼不贺,人之序也。"先秦婚礼本有"不举乐""不贺礼"的庄重传统,意在强调婚姻乃人伦之重。汉代郑玄注《士昏礼》特别指出"必以昏者,取其阳往阴来之义",仪式中的每个环节都蕴含阴阳和合的哲学深意。而今人以暴力破门,不仅亵渎"亲迎"古礼,更将神圣仪式降格为野蛮表演。

二、坏"序"之则。《白虎通·嫁娶》记载:"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代"六礼"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序民人"的礼治思想。纳采、问名等前五礼皆由父母主持,至亲迎方见新人,这种严密的程序设计正是为了确保"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的人伦秩序。当代婚闹者妄称"传统",实则是对礼乐文明的倒错认知。

三、失"和"之本。《周易·序卦》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婚礼作为"万世之始",其本质是建立"和"的契约。孔子在《中庸》特别强调"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而今人却将婚礼异化为暴力宣泄场,这与《左传》批评的"淫破义"何异?

值得深思的是,司马光在《书仪·婚仪》中早已警示:"今世俗有结发、交杯、闹房之事,皆非礼。"宋代儒者已对当时出现的婚闹苗头提出批评,可见真正的礼义传统从未包容此类陋习。当代婚庆的乱象,恰是因丢失了"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的核心精神。

重建婚礼文明,当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复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礼记·昏义》)的本质认知;其次,恢复"主人延宾,升自西阶"(《仪礼·士昏礼》)的仪式尊严;最后,重申"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礼记·郊特牲》)的庄重传统。唯有如此,方能使婚礼重新成为"明人伦"的文化载体,而非野蛮行为的遮羞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