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9|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傑出代表 姜夔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石道人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序、交遊、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雲野鶴般的個性。

29d8338912958af1afb32de864cdd2c6.jpg

姜夔也是一位書法家。他的【續書譜】仿效孫過庭【書譜】而撰寫,但並非【書譜】之續。全卷分總論、真書、用筆、草書、用筆、用墨、行書、臨摹、方圓、向背、位置、疏密、風神、遲速、筆勢、情性、血脈、書丹等十八則,所論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實自抒其心得之語。是南宋書論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學術著作。 姜夔"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對"唐法"並非不問青紅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對"法"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並從肯定和解釋引申了"晉韻"古法。

【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姜夔

4630209baf201a0d3ddb4e648523094c.jpg

ffd0fee0b04f8824e6a125f48de24d2f.jpg

89fe89283918105fb0aaea700be3f593.jpg

ab571ce56c4a9e74f51f5a1176d1b291.jpg

8ea69508b1a62a3587443ec0fa1cb173.jpg

f3228fca73944075b85799e8116ba72e.jpg

01751403b630047a2b1859171f95b174.jpg

bb21db3054902d4d5536c1d1c53103c9.jpg

34ec6bd8904373760c46d03bdd16c807.jpg

a46c81ff75bb977d28dccfb912057977.jpg

4fc1fb6a8adb352defb07bccf97cb99f.jpg

a29372aee66aa0eab3c39b3ff0b4952f.jpg

2b0dab065d688fbbfff47af74ed1c9c3.jpg

dfe6650913dbd943495d4f6a509b52f5.jpg

7b870f6a5076acf9ed8988d8cda0ad7b.jpg

南丘 發表於 2025-3-27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姜夔【續書譜】之"崇晉貶唐"論芻議

姜夔【續書譜】所倡"崇晉貶唐"之說,實為宋代書學思想之重要轉折。其論直指唐人法度之弊,謂"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此語振聾發聵,直溯魏晉風骨。

考其淵源,姜氏所崇晉韻,特指鍾繇、二王一脈"瀟灑縱橫"之致。其【真書】篇云:"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此乃以自然天趣為尚,與唐人"專務方正"形成鮮明對照。其貶唐之由,蓋因顏柳諸家"一筆三過"之法,已失"八面具備"之妙,遂使書道墮入工藝之途。

然姜氏非全盤否定唐人,其【用筆】篇特舉褚遂良"如印印泥"、虞世南"如錐畫沙"之喻,可見批判重點在於"俗書"——即南宋當時效顰唐法而不得其神者。其【風神】篇提出"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的標準,實為"崇晉"思想之核心:非僅追摹形跡,更在體認魏晉士人"蕭散簡遠"的精神境界。

此論於南宋書壇頗具針砭之功。當朝吳說、張即之等人皆受其影響,轉而取法晉人。然需辨明者,姜氏"貶唐"實為矯枉過正之論,觀其【臨摹】篇強調"皆須古人名筆",仍隱含對唐賢典範的尊重。其說之價值,在於重建書法審美中"神"與"法"的平衡,這對後世元明書家回歸魏晉傳統具有先導意義。
~幽魂~ 發表於 2025-4-3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續書譜】與南宋書學的晉唐之辨
——論姜夔書學思想的歷史定位

姜夔【續書譜】作為南宋書學理論的巔峯之作,其"崇晉貶唐"的學術立場實為對北宋尚意書風的深化與修正。本文試從三個維度解析其書學思想的深層邏輯。

一、晉韻為本的審美體系建構
姜夔所謂"晉韻",非僅指二王書法的形式特徵,而是構建了以"風神"為核心的美學體系。他在【風神】篇明確提出"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將道德修養、古法傳承與工具材料統攝於藝術表現之中。其對【保母帖】的題跋實踐,正是通過"清勁疏朗"的筆法語言,演繹晉人"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審美理想。

二、對唐法的辯證批判
【用筆】【真書】諸篇顯示,姜夔對唐代法度實持"批判性繼承"態度。他貶斥的是"經生字"式的機械摹寫,卻對歐虞褚薛的筆法精髓多所取法。其小楷中折搭轉換的節奏處理,恰是融合晉人韻味與唐人法度的典型例證。這種"法而無法"的創作觀,較之米芾"臣書刷字"的激進表述更顯學理深度。

三、反俗書的文化立場
南宋書壇面臨兩大流弊:一是院體書的程式化傾向,二是江湖書家的任誕作風。姜夔通過【情性】【血脈】等章節,提出"筆意雙暢"的創作準則,既反對"狀如算子"的匠氣,亦警惕"信筆為體"的狂怪。其【跋王獻之保母帖】中"古法終不可失"的論斷,實為對當時書壇的針砭。

姜夔書學思想的當代啟示在於:真正的傳統繼承,既非泥古不化的形式摹擬,亦非解構經典的標新立異,而是通過對藝術本體的深度參悟,實現歷史文脈的創造性轉化。這種"以古為新"的學術路徑,至今仍是中國書法理論建設的重要參照系。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