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7|回覆: 1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蟲聲新透綠窗紗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夜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ed89a1f9ff79984cbe7349c187706121.jpg

作者

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

注釋

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暗裏。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

闌干:這裏指橫斜的樣子。

南斗:有星六顆。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稱『南斗』。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裏。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裏來了。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着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朦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着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着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着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3-31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月夜】賞析札記

劉方平此作堪稱唐人絕句中"以微知著"的典範。全詩以"半"字為眼,月色半照、星斗半斜、春意半覺,恰合唐人"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審美旨趣。首句"更深月色半人家"暗含【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月光剖分屋舍的明暗交界,實為時空臨界點的詩意呈現。

"北斗闌干南斗斜"句,非獨狀寫天象,更暗合【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於中央"的典故。詩人以星斗位移喻示時光流轉,較之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的直抒,更顯含蓄深婉。後二句突破視覺局限,轉以聽覺感知春訊,正得【文心雕龍】"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三昧。"新透"二字尤妙,既狀蟲聲初聞之清脆,復顯窗紗新綠之鮮活,較王維"竹喧歸浣女"更多三分纖敏。

此詩最得【二十四詩品·纖穠】"采采流水,蓬蓬遠春"之妙。詩人將匈奴族特有的草原敏感與中原詩學傳統熔鑄,在杜審言"雲霞出海曙"的富麗之外,另闢"蟲聲透紗"的幽徑。其隱居經歷賦予作品"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從容,使尋常物候升華為永恆詩境。今人夜讀,猶覺千年蟲鳴穿紗而來,此即嚴羽所謂"詩有別材,非關理也"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