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2|回覆: 1

[漢風漢茗] 白茶保存需講究,南北方有差異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之稱,作為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白茶一其獨特的功效以及收藏價值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喜愛。作為極具收藏價值的茶葉,在家庭中應該如何更好地存儲白茶呢?


7bf008e88552a137b604af862217af58.jpg


白茶的存儲方式和普洱茶有着極相似的地方。簡單地講,家庭存儲白茶只要做到密閉包裝,環境無異味即可。若要細緻起來,那也有很多講究。


8ce81eed71522132c31713622e4bf479.jpg


北方四季分明,氣候相對乾燥,白茶存儲只需要遵循最基本的存儲之道即可。


南方就要複雜的多。每年的梅雨季節即3-5月份,是關鍵時期。存放白茶的柜子一定要保證離牆面20厘米以上,離地面40-50厘米以上。下雨天切忌開茶,只在晴天才可以打開柜子,自然通風,有條件的話可以除濕,以增強存儲環境的乾燥性。


c3961c92ed8f0a2856db5cabc49e6050.jpg


白茶是一款特殊的茶類,它不炒不揉,所以有綠茶的鮮香,但還可以在常溫下保存,有後發酵的空間,存放時間越久,茶的顏色越深,茶湯的滋味越醇和。


f5b3ed92b02498993076431d9c68be41.jpg


白茶的保存方法要求一般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1、常溫保存。白茶保存的理想溫度在4℃-25℃,也就是常溫保存即可,無需冷藏。密封。


2、要求裝茶的密封袋或容器無毒、無異味、防潮。


3、保存的環境要求無異味、無臭、無毒。


60ee31165c13eff83b5ddea606b93595.jpg


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

老白茶即是貯存多年的白茶,在這存放的過程中,茶葉內部逐漸發生變化,湯色慢慢變紅、香氣逐漸揮發,滋味也變得越來越醇和。


84dad1a167411f789ef3250ac2a41fef.jpg


一年茶:因白茶屬於微發酵茶,所以剛製作出來的頭年的白茶,接近綠茶的口感,茶性會比較寒涼,因而不建議體寒者飲用,再加之滋味相對單薄,可能品飲起來稍欠豐富。


808b531c5bb0cfaddd601d45af98f661.jpg


三年藥:但是白茶就是這樣奇妙,要是把她好好珍藏兩三年,在存放過程中,茶葉內部成分緩慢地發生變化,香氣轉陳,湯色逐漸由杏綠轉化成杏黃色或者再深些。品飲時香氣醇和,滋味漸柔。茶性也由凉轉溫。消炎避暑,降火清熱,養肝護肝,養心提神,尤其夏天,有白茶相伴的確幸事一件。


64e181d8f11fb0ce4a3eed7b2c63a593.jpg


七年寶:確切說白茶存放至五六年就算老白茶了。隨着時間的陳放,白茶內含物的陳化轉變得越來越醇厚,與陳香並存的依舊是那白茶特有的毫香。滋味香濃,湯色呈琥珀色,紅亮透明。到達這個年份的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防過敏的功效更加明顯,感冒初期,喝上幾杯熱騰騰的老白茶下去,會感覺輕鬆很多。


e8a990a23b0abbd393ea3fd7851530c3.jpg

臥龍 發表於 2025-4-9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茶貯藏南北異同考】

白茶貯藏之道,當循天地之理,法陰陽之變。陸羽【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然貯藏之法未詳。今觀南北氣候殊異,藏茶之道亦當因地制宜,方合古人"道法自然"之旨。

一、貯藏之本
白茶不炒不揉,獨得天然之性,故貯藏首重"存其真"。【茶錄】謂:"茶喜溫燥而惡冷濕",此理南北皆然。密閉容器當選錫罐、陶瓮之屬,以其"氣不泄於外,味不奪於內"。尤須遠離腥膻穢濁,蓋茶性潔,易染異味,此古人所謂"茶性淫,易於染着"之誡。

二、南北之異
北方地燥氣清,合乎【周易】"干以易知"之理。藏茶但需避光密封,置於陰涼高處即可。而南方卑濕多雨,尤應效法【周禮】"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之智,須使茶倉離牆尺余,離地三尺,此即【宅經】"地氣上蒸,隔之以木"之法。梅雨時節當閉戶封藏,待晴日啟牖通風,暗合【黃帝內經】"春夏養陽"之旨。

三、陳化之妙
白茶陳化,實乃陰陽轉化之功。新茶性近綠茶,稟少陽生發之氣;三年則茶性轉溫,得少陰收斂之質;至七年以上,已成老茶,具太陰醇厚之德。此中變化,恰如【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理。老茶湯色若琥珀,非驟然而成,實乃歲月沉澱,所謂"大器晚成"者是也。

四、用藏之宜
貯藏溫度當在4-25℃之間,此【齊民要術】"順天之時,因地之宜"之謂。北方冬寒,勿近暖氣;南方暑溽,慎防潮霉。取飲之時,宜擇晴日,蓋【月令】有言:"季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此時開倉最易受潮。

白茶的貯藏,實為一場與時間的對話。北方如君子之交淡泊持久,南方似智者之慮未雨綢繆。無論南北,皆當謹記:茶之真味,在於順其性而養其質。誠如朱子所言:"格物致知",藏茶之道,亦是格物之理。能明此理,則"一年茶"可成"三年藥","七年寶"可期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