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齊桓公的國相,是春秋時最傑出有爲的政治家及思想家。以今日的觀點觀察之,管仲實際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管仲,名夷吾,潁上(今安徽阜陽東南)人。管仲出身卑微,曾經經過商,而商人是當時貴族所看不起的賤業。年輕時管仲曾三次求仕爲吏,都被官府拒於門外,認爲他不具備仕的資格。管仲曾三次被征役去打仗,但管仲都臨陣脫逃,因此管仲被當時的人們看不起。
管仲有一個朋友,是齊國宗室貴族鮑氏家族的公子鮑叔牙。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家臣,他知道管仲很有本領。
齊國國君死後,公子小白與其異母兄公子糾爭奪君位的繼承權。結果是公子小白獲勝,即位即齊桓公。而在爭奪王位的這場政爭中,管仲是公子糾一方的人。公子糾試圖發動反對齊桓公的政變失敗,支持公子糾的管仲也被囚禁。
於是鮑叔牙營救管仲,而且將他推薦給齊桓公。齊桓公釋放管仲,起用管仲擔任齊國之國相。管仲執政後,對齊國內政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管仲在內政上削弱貴族,將公社井田土地劃分於私家,承包給農民。
西周晚期,中國周邊大陸地區發生持續性的旱災,導致北方、西北及東北草原的荒漠化,草原地區的游牧民族戎狄東遷南進於中原,壓迫周王朝以及中原地區的華夏各國。
周幽王時,周王朝在戎狄的壓迫下,不得不放棄都城長安而東遷洛陽,建立東周。
春秋四百年間,蠻戎夷狄大規模入侵中原,當時其人數及軍事力量都強大於華夏諸國。自東遷以後,周王室本身已經沒有軍事能力率領諸侯對抗北方戎狄和南方蠻族(包括楚、越民族)的入侵。
在這種嚴重的外部形勢下,管仲最重大的國策,就是扶助齊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所謂。尊王,即尊周天子,借周天子號令聯合統領華夏列國;所謂攘夷,就是率領華夏族聯合起來抵禦周邊蠻族及夷狄的入侵。
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組織率領華夏族聯盟,存衛救邢,伐戎拒楚,打退了進逼威脅中原的夷狄蠻戎,使中原華夏族各國免於被夷狄游牧民族所蹂躪。
春秋地圖:可以看到純粹華夏族所據地域甚小,且被戎狄分散隔離(楚、越、莒、舒等都非純華夏民族)
何新【孔子新傳】摘錄:青年時代的孔子 - 何新博客管理員 - 何新網易博客
因此孔子高度評價齊桓公、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微管仲,吾其左衽乎?若不是有管仲,我們現在都要改穿蠻族的服裝了吧?
孔子曾經批評齊桓公有『不仁』之行,但他認爲也只是私德之小節。而桓公重用『管仲爲相,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於今受其益』——這才是政治之大節。
孔子以同樣的歷史觀念評價管仲。
子貢曾經與孔子論史,子貢認爲管仲不是好人,因爲他背叛了舊主人公子糾,又反過來輔佐舊主人的仇人齊桓公。
孔子回答說:『正是由於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稱霸於諸侯,挽救了天下,使我們至今受其恩惠。如果不是由於管仲,我們現在可能都披散頭髮,露出左胳臂(指穿夷狄之服),成爲夷狄之屬民了。』
孔子在評論管仲時還闡述了他關於『仁』作爲政治價值的獨特見解。
孔子批評管仲富擬公室,築『三歸之台,塞門,反坫』。他認爲,根據周禮,這些都是諸侯才享有的待遇,而管仲卻僭越了。所以孔子說:管仲不知『禮』。若『管仲知禮,孰不知禮?』但是,孔子卻說管仲知『仁』,管仲是『仁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就此評論說,孔子之所謂『仁』,是一個極其重大的價值觀念。對門人子路、冉求、公西赤以及令尹子文、陳文子等一時賢達,孔子都不曾稱許其爲『仁』。只把『仁』的評價授予管仲——這就是因爲管仲輔佐了齊桓公,救援了生民百姓!
孔子對管仲的這種評價,許多弟子們感到不理解。子貢就曾經與孔子辯論說:『管仲不能算仁者吧?他做了不少壞事!』(『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但是孔子回答說:如果連管仲這樣的政治家都不能算仁者,那麼世間還有誰能算仁者呢?因爲管仲施政大濟天下蒼生,救萬民於水火,爲生民立命!他的大仁是千秋萬代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