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先秦的孔学阶段
(2)汉唐的经学阶段
(3)宋明的理学阶段
(4)清代的复古主义即“汉学”阶段
●儒家学术以政治和伦理的思想为强,以经济和哲学的思想为弱。
●胡适认为儒是“懦”即柔弱的关连语,是学术浅薄的皮相之谈。
●儒家之“儒”是先秦西汉经典的假借之字。
●理解儒家之名的由来,必须探寻本字及本义。
●从字源考虑,儒字从人从需。古音读如需。
●金文“需”字,字形从而从大,而是胡须
●需实际是“须”的异文、同源字。
●“须”的本义是巫师。也就是巫觋之觋的本字。
●需、须、觋,与“兄”字的本义相同。
●需、须、兄实际都是声部相同可通转的同源语。
●在古代长须飘拂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显示一种特殊的身份,即长老。
●《国语?楚语》记载了楚昭王与观射父关于宗教问题的一段重要对话。
●它详细解释了“巫/觋”作为中国上古神道教的祭司和礼官的由来与功能。
●女巫上古本也称须,如《楚辞》中的女须。
●作为宗教大司祭的“须”其实就是诸“胥”(大胥、小胥、乐胥等)。
●以及班固所言作为社宫司祭的“需/儒”,这正是先秦“儒”家的起源。
●所谓“巫觋”,起源于上古主持四季太阳神之祭祀的“羲和”之官。
●和字在古籍中又记作俄、娥,本义是歌舞(吟哦),巫本义也是舞师。
●日本民族自称为“大和”,实际是自命为羲和之后人。
●日本古称扶桑,扶桑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之树。
●扶桑的衍语有扶苏、扶胥、扶摇等。
●扶摇也是大风暴之名,也是火山之名。
●扶桑就是今日日本的神山富士山。
●日本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衍生次文化。
●这个对话是关于中国上古典章制度以及巫觋职能的一段极重要记载。
●观射父这里所说的巫觋,即主持宗教、典礼、制度、谱牒、礼乐者。
●巫觋之身份既是祭司,又是颂祝,又是宗人。
●这些功能,也就是“儒”的功能,即是作为宗庙之守官的功能。
●在中国古代,儒教是比道教更古老的本土宗教。
●以礼乐祭仪敬祖事天,就是这种宗教的内容。
●孔子之所以伟大,并非由于他自己的著述(“述而不作”)。
●而是自觉和自为地承担起继承和挽救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使命。
●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教诲弟子。主张唯才是教,“有教无类”。
●这在当时贵族垄断一切社会资源的时代,是非常伟大的创举。
●孔子本身著述虽不多,但他搞通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及经典文献。
●儒家与儒教并不相同。儒家是私学,不是主流文化。
●儒家是学术,而不是宗教。儒教则是宗教,也是官学。
●儒教既是国家的宗教(以神道设教),也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
●在汉武帝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
●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为什么孔子述而不作呢?因为孔子的“述”,就是作。
●孔子的最大功绩在于整理和保存了上古的五大经典。
●这五大经典代表了上古学术的五大传统:
——“易经”是天道阴阳之学
——“尚书”是政治典章
——“礼”书是礼乐制度
——“诗经”是文学艺术
——“春秋”是历史。
●孔子把中国古代的礼乐典章,通过这五部典籍的讲述解说而传授于弟子,
●甚至焚书坑儒这样的政治大举动都不能使这一学术的传承系统中断。
●没有孔子与儒家,中国文化不可能保持千年一而贯之的伟大传统。
●评价一种学术不应该以学者的身份、出身、阶级作为是非标准。
●“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自身。”其他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是标准。
●文化的最精华部分总是保存在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精英之中。
●儒家最重要的的核心价值是两点:“仁”“耻”。
●前者是肯定,是追求,后者是否定,是摒斥。
●“仁”字的字形是“二”与“人”的合文。
●“仁”也就是怀孕之“妊”的会意字。
●孕妇古字则记作“身”,即“娠”。
●母子二人相连为“仁”(阮元所谓“相人偶”)。
●母子之情亦为“仁”,所以“仁”的引申义就是爱心。
●“耻,羞也。”“耻,辱也。”(《说文》)
●耻在儒家的人格主义中是一个极重要的价值观。
●所谓“知耻近乎勇”。所谓“行已有耻”。(孔子)
●耻,就是负面的价值。
●知耻则不承其辱。知耻则不受嗟来之食。
●耻就是是非,就是自尊。
●一百年多来中国社会动荡导致值观念分崩离析,是非标准晦昧不明。
●特别在士大夫(即所谓知识精英)中,育成一种无耻的人格。
●没有恒定的是非观,没有尊严感,没有自尊感,没有恪守之道。
●只有私己的好恶,与时浮沉,及时行乐,眼前利益,取巧投机。
●“为机变之巧者”多,而有耻有格,敢于执着地恒守一种价值者少。
●儒家价值观仍具有现实意义。
●但作为神的孔子和作为鬼的孔子,都不是真正的孔子。
●在孔子的儒学中,包涵着华夏人文传统的若干根本价值。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的核心是“仁”,这实际是一种人道主义。
●儒家把“仁”的概念作为其政治主张的根本,这就是所谓“仁政”。
●中国古代君主政体除少数特殊时代,皆主张以“仁政”为施政之本。
●因此中国古代君主政体绝不是魏特夫所描绘的“极权(暴政)制度”。
●中国式的君主政体中涵摄有相当多的民主机制和色彩。
●儒教既包涵有反对专制和暴政的思想,也包含亲民爱民的民主思想。
●“五四”以来西化派鼓吹极端的反传统主义本质上是西方殖民学术。
●所谓灭其族先诛其心。这种西化主义,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帮闲。
●中国新一辈学人,应当敢于摆脱对于传统文化那些轻薄浅妄的解说。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